摘 要: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感表達(dá)方式,可是,當(dāng)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積累了太多憤怒且不能正確釋放與緩解時,這種情感將嚴(yán)重影響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托尼·莫里森在她最近的小說《God Help The Child》中就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文章擬從憤怒的含義及意義、書中代表人物所呈現(xiàn)的憤怒的原因與表現(xiàn)方式以及這些憤怒對其人生的影響等方面來解讀這一具有極大現(xiàn)實意義的佳作。
關(guān)鍵詞:孩子的憤怒;童年陰影;托尼·莫里森
《God Help The Child》(《孩子的憤怒》,劉昱含譯)是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托尼·莫里森的第11部長篇小說,也是最新的一部(出版于2015年)。該書的原名為The Wrath of Children(即“孩子的憤怒”),盡管最后出版時,莫里森將其更名為God Help The Child,但書中呈現(xiàn)的憤怒主題依然尤為突出。本文擬從憤怒的含義及意義、書中代表人物所呈現(xiàn)的憤怒的原因與表現(xiàn)方式以及這些憤怒對其人生的影響等方面來解讀這一具有極大現(xiàn)實意義的佳作。
一、何為憤怒
憤怒是人在受到外界刺激后所產(chǎn)生的一種激烈情緒的反應(yīng),它和恐懼、疼痛、不安等情緒一樣,是人正常的生理反應(yīng)。但,這幾者之間又有區(qū)別:恐懼、疼痛以及不安都是針對自身的感受,它們本身一般不會帶來憤怒,憤怒的出現(xiàn)是因為痛苦或疼痛還伴隨著某種想法,且憤怒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另一個人、一群人、一種規(guī)則甚至自己。
在傳統(tǒng)認(rèn)知中,憤怒往往被定義為一種負(fù)面情緒,覺得憤怒無用,只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誠然,憤怒有時會讓人喪失理智,進而引發(fā)不可挽回的后果。但更多的時候,憤怒是情緒的一個出口,是對自我情感的一種保護?!罢且驗橛袘嵟峁┑牧α浚粋€人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尊嚴(yán),有勇氣去面對高于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味的壓抑自己的憤怒,只會越積越多,造成自我感情的混亂,而不能順利的表達(dá)自我的想法。長此以往,情感會被壓抑,人格會被扭曲。而如果被壓抑的是一個兒童,則可能產(chǎn)生更嚴(yán)重的后果?!耙粋€在童年時間壓制了太多憤怒的孩子,可能進入青春期以后會特別叛逆”。《孩子的憤怒》書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白人女孩蕾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幼時曾被母親逼迫做雛妓,還因為得罪客人而被趕出家門,度過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在被問及如果有機會再次見到媽媽,會對她說什么時,她說“不說什么,我要砍了她的腦袋”,足可見憤怒被壓抑對兒童身心健康會產(chǎn)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二、布萊德——艱難的成長,壓抑的憤怒
每一個孩子都曾擁有最純真無邪的靈魂,是什么改變了他們?是什么扭曲了他們?布萊德(原名盧拉·安)是書中的女主角。她從出生起就因為膚色特別深而受到了親生父母的嫌棄,母親(甜心)不愿意給她哺乳,而是用奶瓶喂她,父親則在和母親大吵之后離家出走,拋棄了她們。之后母親帶著她艱難度日,相依為命??杉幢氵@樣,母親依然不愿意碰她,在不得不給她洗澡時,“臉上都寫滿嫌惡”。為了得到母親的觸摸,她故意犯些小錯,以期待母親可以扇她耳光或者打她屁股,這樣至少可以感受到母親的觸碰,但母親總有不觸碰她也能懲罰她的辦法。在家里,布萊德得不到母愛。在學(xué)校,同學(xué)們也嘲笑她,罵她是“黑鬼。蠢蛋。雜種。丑木偶。”,她沒法反抗,甚至不敢告訴老師,因為她不但得不到保護,還有可能被停學(xué),被開除。所以,她只有把這些憤怒都壓抑在心底,“任由那些辱罵和欺凌像毒藥和致命病毒一樣潛入血液”,因為“當(dāng)恐懼主導(dǎo)一切時,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順從”。可是,無論自己對于母親、對于老師同學(xué)以及周邊那些看不起她的人存在怎樣復(fù)雜的情感,出于本能,她依然渴望被關(guān)懷、被認(rèn)可、被接受,她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去抓住可以改變現(xiàn)狀的每一個機會。
于是,在她八歲那年,她撒了謊——她在法庭上“勇敢的”指證了女教師索菲亞犯有兒童猥褻罪,盡管這并不是事實。然后,她看到了母親的微笑,這是她第一次看到母親的笑容,但還有比這更好的,“法庭外,所有的母親都在向我微笑,其中兩個甚至真的碰了我、抱了我。父親們沖我豎起了大拇指。最棒的是甜心……她牽了我的手,我的手”,布萊德終于得到了她渴望的母愛,可索菲亞卻因此獲刑二十五年至無期。
長大后的盧拉·安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布萊德,她漂亮、自信,并在一家大型化妝品公司做區(qū)域經(jīng)理,可謂是事業(yè)有成。但她從未忘記過索菲亞,忘記她曾經(jīng)撒過的謊。十五年后,索菲亞被提前釋放。布萊德準(zhǔn)備了五千美元現(xiàn)金、航空公司禮券、名牌包以及化妝品以作為這么多年來對索菲亞的補償。索菲亞非但沒有接受,還將布萊德暴打了一頓。布萊德沒有反擊,而是聽任拳頭如雨點般落在她身上,“因為比起對哈克斯利太太(索菲亞)生氣,我更氣我自己”。
童年時期不敢表達(dá)對母親和周遭的憤怒,而只能選擇撒謊來獲得認(rèn)同,這次撒謊不僅給索菲亞帶來了牢獄之災(zāi),布萊德自己何嘗不是也在牢獄之中——心之牢獄!美國學(xué)者卡西·卡魯斯(Cathy Caruth)在其創(chuàng)傷理論中曾說,災(zāi)難在受害者的心里留下的陰影和傷害,會影響其未來的生活。成年后的布萊德則將憤怒的目標(biāo)變成了自己,她不反抗索菲亞的毆打,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釋放口,所以盡管她身體傷痕累累,她并沒有報警,心情也不沉重,在身體恢復(fù)后逐漸走出了這段心酸而悔恨的歷程。
三、布克——晦澀的記憶,無處釋放的憤怒
布克是布萊德的男朋友,但她對他卻并不了解,直到有一天,他單方面提出分手然后離開了她,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布克一無所知,其實,布克也有很深的童年陰影。在他八歲時,他的哥哥亞當(dāng)被奸殺,兇手在六年后才被抓到,是一個為人隨和的退休汽車修理工,甚至被認(rèn)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亞當(dāng)對于布克來說,不僅只是哥哥,更是童年玩伴,只有他知道布克的想法和感受,作為家中的長子,他愛每一個弟弟妹妹,但布克在他心中位居第一。因此,亞當(dāng)?shù)谋缓o布克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傷口,以至于在家人努力想要重回生活的正軌在他看來也成了一種背叛,“他們怎么可以假裝一切都已結(jié)束?他們怎么能忘了這件事,重新回到生活中呢?”。在他長大后,他對于任何欺辱孩子的行為都無法容忍,當(dāng)遇到一對男女在車?yán)镂?,而車?yán)镞€有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在哭鬧,他便拖出這對男女廝打,即便最后被拘留、和前女朋友分手他也不后悔;看見一個男的對著一群小孩做出猥褻的動作,他毫不猶豫將他打到在地……所以,當(dāng)他聽說布萊德要去看望出獄的索菲亞,他以為布萊德是因為同情這個兒童強奸犯,于是留下一句“你不是我想要的那個女人”之后,便決絕的離開了他一見鐘情、深愛著的女友。
弗洛伊德的創(chuàng)傷理論指出,當(dāng)一種經(jīng)歷激起了不尋常的病態(tài)反應(yīng),是因為它對人格提出了過分的要求,它通過讓人格面對大量超出其應(yīng)對能力的刺激來實現(xiàn)。布克對于亞當(dāng)?shù)膽涯钆c難以釋懷,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精神負(fù)擔(dān),他對兇手的憤怒無法得到適時釋放,而這種壓抑最終導(dǎo)致他與家人決裂,與愛人分離,甚至連一向支持他、愛他的姨媽奎恩也對他發(fā)出了疑問,“他(亞當(dāng))還要控制你多久?...你把亞當(dāng)捆在自己的后背上...填滿你的腦子…他的死把你的腦子變成一具尸體,讓流過你心臟的血變成福爾馬林”。布克并不是兒童性侵案的直接受害者,他的人生就已經(jīng)受到如此大影響與沖擊,那些直接受害的孩子們又該如何成長與面對?
四、蕾恩——言說的力量,得以釋放的憤怒
蕾恩(英文名Rain)并不是她的本名,而是因為養(yǎng)父母是在大雨中撿到她而為她取了這個名字,當(dāng)時她已經(jīng)在街上流浪了好一段時間,只因得罪嫖妓的客人而被親生母親趕出家門。盡管養(yǎng)父母對蕾恩很好,但那會她唯一的想法就是“殺掉他們…殺掉所有人”。憤怒在這個年僅六歲的小身軀里積累的太多太多,她用身體去承載憤怒的力量,等待某一次極端的爆發(fā)。幸運的是,盡管養(yǎng)父母不愿意聽蕾恩講述曾經(jīng)屈辱的經(jīng)歷,但卻為她抱來了一只小貓,蕾恩終于有了傾訴的對象。再后來,蕾恩遇到了因追尋布克而出車禍的布萊德,她和養(yǎng)父一起救助了布萊德并留她養(yǎng)傷。在這段期間,蕾恩有了新的傾訴對象——她的黑小姐(布萊德)。這時她已經(jīng)可以很輕松的談及自己的過去,這就是言說的力量?!把哉f不僅讓蕾恩解壓,也讓有內(nèi)傷的布萊德產(chǎn)生共鳴”。
相較于書中其他的代表人物,蕾恩的遭遇是最不幸的,她在幼兒時期就被迫做雛妓,忍受非人的遭遇,但即便這樣最后還被親生母親趕出家門、流落街頭,年僅六歲就要去學(xué)習(xí)如何尋覓食物并儲存到下一頓,如何躲避警察、甩掉醉漢和癮君子,還有如何發(fā)現(xiàn)在哪里過夜才最安全!蕾恩又是最幸運的,被養(yǎng)父母收養(yǎng),擁有了傾訴對象——她的貓和黑小姐,在言說的過程中,情感得以表達(dá),憤怒得以釋放,那些想要殺掉所有人的荒唐念頭也逐漸消失。雖然布萊德在傷好之后離開了,但是,蕾恩相信終有一天,她會再次見到布萊德。于是,蕾恩的人生有了新的希望,而有了希望的人生總會往好的方向發(fā)展,在將來的某一天,很有可能童年的創(chuàng)傷會痊愈,她的人生也會翻開新的篇章。
五、結(jié)語——愛,是一切創(chuàng)傷的解藥
莫里森曾在一次采訪中說,“我不希望我筆下的任何一個角色通過擺脫他的過去來逃避傷害。我想要的是某種意義上的幸福和成長,而不是將過去重新改造成田園牧歌式的寧靜,也不是將過去視為可怕的、能將某人重?fù)糁滤赖娜^。他們應(yīng)該忍受過去的傷害,直面過去并解決過去的問題,而不是否認(rèn)和逃避。否則,一味的回避只能縮減自己的生命,這種生命也沒有任何的可能性和希望。我認(rèn)為每個個體甚至國家都需要過去,在個體的生活中,你必須要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以及弄明白原因,這樣你才能更加自由、強大。埋葬過去和扭曲過去都是不健康的?!?/p>
上述書中三個主要代表人物均是背負(fù)著童年陰影前行的人,布萊德是因為她的膚色而被父親遺棄、母親鄙夷,周圍人嘲諷、歧視而最終要靠撒謊要獲得認(rèn)同與關(guān)愛;布克是因為哥哥的遇害以及遇害之前遭受的非人的對待而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以至于封閉自我、與家人反目、與愛人分離;蕾恩被親生母親強迫做雛妓,本該被呵護的年齡去流落街頭,被救后一心卻只想殺人……所幸的是,最后,他們都得到了救贖。布萊德勇敢的向布克承認(rèn)了當(dāng)年所撒的謊,“在坦誠過盧拉·安犯下的罪后,她覺得自己有如重獲新生”。布克在奎恩姨媽意外身亡后也終于擺脫了過去的陰影,誠實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和情感。在得知布萊德懷孕后,“他向他伸來了她渴望一生的手,她無需撒謊變能握住的手,滿含著信賴與關(guān)愛——有人把這樣的情感叫作自然而然的愛”。孩子,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對未來的向往。他們期盼著、相信著,“他們的孩子能夠被保護,不會遭遇綁架、毆打、強暴、歧視、侮辱、傷害與遺棄…不帶一絲憤恨”。
莫里森對小說結(jié)尾的安排也正是她對于美國社會的一種期盼:愿所有孩子,不論膚色為何,都能有一個平安、快樂、健康的童年,而不是充滿憤怒、悲苦無助,愿孩子們再也無須背負(fù)著童年陰影艱難成長。
參考文獻(xiàn)
[1] 小樓老師.怎樣讓孩子學(xué)會表達(dá)憤怒[J].少年兒童研究, 2018,07: 16-18.
[2] 托尼·莫里森.孩子的憤怒[M].劉昱含譯.??冢耗虾3霭婀荆?017.
[3] Caruth,C.Trauma:Explanations in Memory[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4] Bowlby John.Attachment and Loss(Vol 1 Attachment) [M].New York: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1969.
[5] 王守仁,吳新云.走出童年創(chuàng)傷的陰影,獲得心靈的自由與安寧——讀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16,01:107-113.
[6] Denard,C.C.Toni Morrison:Conversations[M]. Mississippi: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8.
作者簡介:敬小紅(1984- ),女,四川江油人,四川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航運工程系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