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剛林
摘要:本文從學校具體情況出發(fā)及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固有特點和現(xiàn)狀,為培養(yǎng)應用技術型人才,提出了“理論/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模式。在該模式下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nèi)容、授課模式、評價方式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以才定教,導學式教學,增加抽查考核。該模式優(yōu)化利用學?,F(xiàn)有教學資源,改善教學效果,培養(yǎng)緊跟時代需要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關鍵字:“理論/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以才定教;抽查考核;開放機房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08-0101-02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Basic Computer" basing on cultivating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HU Gang-lin
(Chongqing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d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ed" guided teaching scheme has been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le equipment of our school and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ollege Basic Computer”. This reform scheme which is Consisted by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od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ncludes the choic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consider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ddition of selective examination. It optimizes existing teaching resources utilization, improve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follows close on the time need to develop.
Key words: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ed" guided teaching scheme;Choi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consider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Selective examination, Opening computer lab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對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IT知識普及和基本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的必修課程,同時它也是學生們大學生活及以后工作崗位中利用信息技術融入社會的墊腳石,它在培養(yǎng)學生的軟硬件操作能力及信息技術思維等方面具有其他類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培養(yǎng)應用技術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人才培養(yǎng)質量。
1 我?!按髮W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1.1 國家形勢政策所趨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本科院校的培養(yǎng)模式都是“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往往還比不上職業(yè)技術學院畢業(yè)的學生,而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培養(yǎng)模式是“重實踐輕理論”,學生由于理論知識的匱乏難以成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國家出現(xiàn)了畢業(yè)生就業(yè)難和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矛盾,這一矛盾在三本院校尤為突出。為解決這一突出問題,在2015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事業(yè)單位人事管理條例(草案)》中指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2]。我校作為國家首批39所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試點單位之一,人才培養(yǎng)模式需由“重理論輕實踐”逐步向“理論與實踐并重”轉變,而要實現(xiàn)這一轉變離不開課程教學的改革。
1.2 我校教學現(xiàn)狀存在問題
隨著信息化在各行各業(yè)的滲透,“大學計算機基礎”已成為一門普及各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更是各專業(yè)領域高端技術技能的基礎課程[3],它不僅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能將計算機應用于專業(yè),服務于專業(yè)。同時,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對大學計算機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按髮W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存在不少問題,致使教學不足以適應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也是我校培養(yǎng)模式難以向“理論與實踐并重”轉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教學內(nèi)容陳舊,難以適應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
由于IT技能逐步向低齡化方向的深入與普及,我校部分學生在入校時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大綱所要求的部分基本操作內(nèi)容已經(jīng)熟練掌握[3],部分陳舊落后的理論課內(nèi)容難以滿足學生的“胃口”,從而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缺乏興趣,實驗課積極性不高,出現(xiàn)了“吃不飽”的情況[4]。另外,我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nèi)容確定之后多年未曾更新,作為一門技術型基礎學科已經(jīng)出現(xiàn)與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脫軌的現(xiàn)象,這將影響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力。
2) 教學模式照搬,難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我校原屬于西南大學的二級學院,一直以來都是借鑒了西南大學的“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培養(yǎng)模式。首先,我校不是以培養(yǎng)科研型人才為目標,其次,我校生源質量不及西南大學,照搬式的重視理論,學生對理論難以消化,而對實驗課的不夠重視致使學生難以掌握應有的操作技能,這使得學生理論和實踐技能掌握情況均不理想,直接影響畢業(yè)生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理論知識要求相對較弱,我校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在大一第一個學期完成,且理論課與實踐操作課分開來上。然而這種只關注教學過程而忽略學生參與的教學法,對于對電腦“有一定認識”的當下大學生來說,操作性的知識花大量時間在教室進行理論講解,學生覺得乏味,到實踐操作課時往往由于“遺忘”理論課的內(nèi)容覺得無從下手。同時,實踐操作課采用大機房排課,一百人的實踐課雖有四個老師,但指導老師是教研室根據(jù)師生比任意分配,并不一定是理論課老師,指導積極性不高,往往只充當了“監(jiān)工”的角色,沒有真正走進學生中進行耐心輔導,使原本課時有限的實驗課的學習效果不佳。
3) 評價方式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的學生期末成績主要由期末卷面成績和平時出勤成績組成,對學生平時練習效果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和考核機制。學生往往靠死記硬背應付期末的理論考試,平時的學習和操作練習都很散漫,學生雖有出勤但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技能。這一評價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期末成績也很難全面真實的反映學生計算機水平。
鑒于以上原因,我?!按髮W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2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方案
為響應國家政策,適應市場和社會發(fā)展,配合學校逐步向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轉型,“大學計算機基礎”需實施教學改革。因此,我根據(jù)學校的教學現(xiàn)狀,及“大學計算機基礎”的固有特點和現(xiàn)狀提出了“理論/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模式,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nèi)容、授課模式、評價方式三方面做了以下的初步研究。
2.1 教學材料與教學內(nèi)容改革
1) 因材施教,以才定教
隨著時代的進步,IT技能的掌握也逐步低齡化,現(xiàn)代大學生在踏入大學校園之時大部分都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nèi)容應根據(jù)當下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重新組編,縮減部分計算機操作的“常識”內(nèi)容,增加部分操作的高級內(nèi)容,同時增加實用性很強的計算機基本維護技能,如系統(tǒng)安裝及基本屬性設置、防病毒、網(wǎng)絡相關知識,以及常用軟件的安裝和使用等。這些知識的增加不僅使學生理論知識得到提升,更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增強,從而具備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基本素質。
2) 教學內(nèi)容與計算機技術同步更新
計算機作為時代感極強的學科,其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大學計算機的教學內(nèi)容必須根據(jù)技術的更新和市場的發(fā)展同步更新,學生才能適應市場需求,成為應用技術型人才。“大學計算機基礎”的學科負責人應由長期從事計算機行業(yè),處在計算機行業(yè)發(fā)展最前沿的資深教師擔任,確保能逐年根據(jù)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更新教學大綱,修訂教學內(nèi)容,升級教學軟件,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與計算機技術的同步更新,從而使學生實現(xiàn)與社會的同步發(fā)展。
2.2 授課模式改革
授課模式是“理論/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導學式教學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科特點、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學生特點、培養(yǎng)目標、教學條件因地制宜的特設特立,具體分析。計算機基礎學科的特點是操作性強,學生在未上課之前對計算機有一定操作基礎,因此很多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理論有一定“抵觸”情緒。根據(jù)學校培養(yǎng)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目標及學校機房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提出“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授課模式。
“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授課模式即進入機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導師的角色,承擔對學生的理論引導和實踐指導的工作,對于當前這些有一定電腦基礎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采用“任務驅動”方式授課,并結合考核評價來激發(fā)他們的上課的積極性和輸入創(chuàng)新的驅動力。老師課前布置好下次課的任務和擴展思考題,由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并最終完成任務。課堂上,在學生完成課前任務的基礎上深入理論學習逐步解答課前的擴展思考題,并讓學生學到知識后立即動手實踐,以實踐體念升華理性認識的教學過程?!袄碚?實踐一體化”的授課不是簡單地把理論課和實驗課合二為一,而是根據(jù)課程特點,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學生每一步實踐操作都以理論為指導,在實踐的基礎上升華理論,以“知—行—知”的循環(huán)學習過程螺旋遞進式完成教學任務。這種“理論/實踐一體化” 的授課模式在教學安排、教學設計上都有別于以往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它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教學、實踐及輔導相結合。因此,這種模式非常適合具有操作性強和知識逐步普及的計算機基礎課程。
1) 教學安排
為提高教學質量,應盡量采用小班形式上課,即取消原來獨立的理論課與實驗課,改為僅一位老師指導三十幾名學生的“理論/實踐一體化” 導學式的小課堂?!袄碚?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每個知識點在教師的引導下經(jīng)歷了“知--行--知”的循環(huán)學習過程,因此課堂非常注重師生互動,而在百人的大課堂上,教師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同時又實現(xiàn)互動。同時,每班可以建立五人為一組的互幫小組,并選任優(yōu)秀學生任互幫小組組長,組織小組成員討論并解決成員遇到的問題,這樣有助于發(fā)揮學生課外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計算機技能。
此外,“理論/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但面對每年四千新生的教學任務,僅依靠計算機工程學院基礎部實驗室約500臺微機在一學期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是很難實現(xiàn)的。那么,要實現(xiàn)“理論/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可以在我們學院現(xiàn)有微機的基礎上,統(tǒng)籌全校各二級學院所屬的機房微機來開展計算機基礎教學,這樣使我?,F(xiàn)有的機房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極大提升。
2) 教學設計
在“理論/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設計中,可將教學內(nèi)容分為“引導型內(nèi)容”和“綜合設計型內(nèi)容”。“引導型內(nèi)容”即為每個知識點設計一些step by step的內(nèi)容,按照“理論--內(nèi)容--步驟--結果”的模式逐步引導學生完成實踐操作,掌握基本操作技巧。“綜合設計型內(nèi)容”則是結合當次課或幾次課的知識點,在“引導型內(nèi)容”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獨立進行綜合設計一件作品,因此,它需要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探究式地去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這樣學生有更多自我空間,有較強的主體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擁有這種能力是應用技術型人才必備的素質。
當然,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除了抓住課堂還應引導學生在課外主動學習。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與環(huán)境,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應采取“開放式”實踐教學。開放學校機房,將每個機房的課表張貼在門口,學生可以隨時進入沒有上課的實驗室,充分利用課內(nèi)外時間來進行實踐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開放和自由選擇的環(huán)境,使學生對計算機產(chǎn)生濃厚興趣,充分發(fā)揮潛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式學習。這對于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
2.3 評價體系改革
教學評價是教育管理中實施控制的特殊手段與重要環(huán)節(jié)?!按髮W計算機基礎”課程僅用期末卷面成績和平時出勤成績來評定,是不能真實全面反映出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和能力的。為了配合“理論/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課程總成績應做以下調制:
“大學計算機基礎”總成績由三部分構成:平時表現(xiàn)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抽查成績,其中平時表現(xiàn)成績占總成績的20%,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抽查成績各占總成績的40%。平時表現(xiàn)成績即平時考勤和作業(yè)完成情況的綜合給分,期末考試成績即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平時抽查成績則是每次“綜合設計型內(nèi)容”完成后,隨機抽取20%學生的成績記入抽查成績。被多次抽查的學生平時抽查成績?yōu)槎啻纬煽兊钠骄瑳]有被抽查到的學生則將最后一次“綜合設計型內(nèi)容”成績作為平時抽查成績。這樣,每次“綜合設計型內(nèi)容”作業(yè)每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且平時抽查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學生更能端正平時學習態(tài)度,認真完成每次的“引導型內(nèi)容”和“綜合設計型內(nèi)容”作業(yè)以取得良好的成績。同時,課程總成績記入40%平時抽查成績,更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真實計算機水平,評價更加客觀合理。
3 結束語
以學校逐步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為契機,根據(jù)學校具體情況,探討了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授課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方案。由于我?,F(xiàn)行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只有實施改革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應用技能,滿足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要求。方案中設計了“理論/實踐一體化”導學式教學模式,并依據(jù)該模式提出了以才定教,實時更新教學內(nèi)容,“理論/實踐一體化”授課,平時抽查成績納入總成績等措施,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成為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平.應用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yè),2010(6):109-110.
[2] 國務院: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2-26/5887245.shtml.
[3] 安利、趙永梅.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
2014(A02):179-181
[4] 蔡春華.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策略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7):174-175.
【通聯(lián)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