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寧
番茄是龍泉市設施蔬菜主栽的品種之一,但由于番茄種植區(qū)域化、專業(yè)化后,重茬栽培較為普遍,土壤板結、養(yǎng)分失調,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傳病害日趨嚴重,極大影響了番茄產量和效益。近年來,通過因地制宜推廣糧經結合生態(tài)高效型模式,推廣菜稻輪作等模式,創(chuàng)新新型農作制度體系,合理利用資源,統(tǒng)籌解決“菜籃子”“米袋子”和“錢袋子”的根本途徑。
1實施地點
實施地點選擇在龍泉市蘭巨省級現代農業(yè)綜合區(qū)內,距龍泉市中心1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該區(qū)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系龍泉大棚蔬菜生產主要基地,農戶生產積極性和生產技術水平均較高,在龍泉蔬菜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基地面積30畝,耕地為季節(jié)性流轉,每畝流轉田租為1200元。
2實施成效良好
番茄苗1800株/畝,每株1.2元,約2160元/畝;肥料一般每畝施175千克復合肥和2000千克有機肥,約1080元 /畝;每畝用工約30,主要為管理、收獲、包裝用工,計用工費用每畝為4500元;其他材料費1000元,共計每畝生產成本在10000元左右。
據對不同類型的田塊調查,該示范點番茄平均為8000斤/畝,高產田塊畝產量超過15000斤/畝,極個別低產田塊6000斤/畝,畝產值約為20000元左右(番茄平均價格2.5元/斤),減去生產成本每畝效益在10000元左右,加上單季稻每畝凈效益1800元左右,畝純利潤在11800元左右。
3種植模式
大棚番茄茬口安排,一般在9月中旬播種,穴盤基質育苗,10月中旬定植,翌年6月初采收結束。6月以后種植水稻,7月下旬移栽,11月上旬收獲。
4番茄主要栽培技術
4.1培育壯苗? 選用早春大棚種植的優(yōu)良番茄品種“浙粉202”,用50孔穴盤育苗,育苗前配制好基質比例,苗床管理以溫度調節(jié)為主。
4.2適時定植? 定植前15天,用6-8立方米充分腐熟的雞糞,撒入復合肥50公斤、鈣鎂磷肥250公斤,硫酸鎂15公斤,硼肥3公斤、并把這些肥料翻入表層20cm的土壤內翻耕摟平,做畦蓋地膜,在1.5米寬的畦上雙行種植,株距為45厘米,每畝苗數1800株,將苗栽入定植穴中,完成后立即澆0.2%緩苗水,并用泥土封住種植穴,防止地膜內的熱氣或雜草從種植穴跑出。
4.3科學管理? 番茄定植后要悶棚3-5天,以利提高溫度渡過緩苗期,前期管理重點是搭好拱棚防寒保溫,第一穗果坐好前一般不灌水,之后輕施肥水,控好棚內溫濕度,待第一穗果雞蛋大小時,開始追肥,每畝施三元復合肥10公斤,以后逐漸增加,到盛果期時每畝施三元復合肥15公斤,結合噴用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施。
4.4單竿整枝 定植后應及時進行單桿整枝和引蔓上架,把所有側枝及時去掉,在同一行的每兩棵植株中間插一直立竹竿,另一行也對稱插竹竿,直立竹竿之間再用細繩連接固定成人字架,然后在離畦面40-50厘米處,用細繩與地面平行地繞在竹竿上,將蔓向上直立綁在繩子上,形成吊蔓點,每株番茄蔓沿相同方向,與地面成45度夾角綁在竹竿上,斜向上伸展。
4.5防病治蟲? 棚栽番茄因棚內濕度大、溫度高,極易發(fā)生病蟲害,需及早預防,苗期主要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等,開花結果期重點防治灰霉病、菌核病等。病蟲防治按照綠色無公害生產規(guī)程要求,采取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治措施,一般在整個生長期隔7-10天用殺毒礬撲海因等殺菌劑交替配合使用,即可有效防治多種病害的發(fā)生。
5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后茬雜交水稻,選擇我市主栽品種中浙優(yōu)8號,經農業(yè)局組織專家對進行國間考查、考種和實割測產驗收,經考查示范方典型田塊:有效穗13.8—16.5萬/畝之間,平均為15.15萬/畝;每穗總粒數196.5—286.7粒之間,畝水稻最高產量達到702公斤∕畝,經實割測產驗收平均畝產610公斤∕畝。
5.1精量播種,培育壯秧
由于番茄采收后才接種水稻,采用育苗移栽方式延長生育期提高單產,根據中浙優(yōu)8號的生育特性,播種期在5月中旬,在播種前用2000—3000倍“402”抗菌劑浸種24小時,然后將種子撈出催芽播種,對預防稻瘟病、白葉枯病、惡苗病等病害是經濟有效的方法。采用旱育秧技術進行育秧,一葉一心期噴多效唑200PPM,增加秧苗分蘗數,提高秧苗素質,移栽前3—4天施起身肥,每1m2施硫酸銨25克,施后用清水噴苗,以防肥害傷苗。秧齡控制在20—28天。秧田播種量掌握在1.25千克/畝,大田用種量0.4千克/畝。高產攻關田秧齡控制在25天左右。
5.2單本移栽,合理密植
一般掌握28×30厘米或30×30厘米,采用單本插,插栽0.7-0.8 萬叢/畝左右,落田苗0.7-0.8萬苗/畝,最高苗數25—28萬,每畝有效穗14—17萬。
5.3科學管理,合理用肥
根據中浙優(yōu)8號的需肥特性,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確定高產施肥方案。畝施有機肥500~750kg或畝25%有機無機水稻專用肥35—40kg作基肥打耙面,移栽后5—7天結合大田除草畝施尿素10千克氯化鉀5.0—7.5千克,中期看苗施肥,一般占總施肥量的30%,倒2葉露尖時畝施用尿素5千克或復合肥10千克/畝,全田撒施穗肥。齊穗后結合病蟲害防治,用12.06%富硒增產劑1.5千克加水375千克/畝噴霧,以促進籽粒飽滿,提高結實率,同時使稻谷富硒,提高稻谷的附加值。
5.4淺灌勤灌,強根壯稈
水稻移栽后采用淺水插秧,一周后結合第一次追肥,待自然落干后保持田間濕潤,采用無水層灌溉,以促進根系和分蘗生長,當總莖蘗數達到計劃穗數的80%時,適時適度擱田,進入拔節(jié)孕穗期后,采用淺灌勤灌,干濕交替。抽穗期至灌漿初期植株需水量較大,保持薄水層灌溉。灌漿中后期干濕交替以利于健根壯桿,增強植株抗病蟲、抗倒伏能力。乳熟期防斷水過早,以保證青桿黃熟促高產。
5.5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采用農業(yè)、生物和化學防治等措施進行防治。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具有“三致”(癌、畸、突變)作用的農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藥劑。創(chuàng)造條件實行統(tǒng)防統(tǒng)治,控制用藥量和減少用藥次數,注意交替施用,同時降低生產成本,確保稻谷品質,達到節(jié)本增效的目的。
采用番茄水稻輪作模式,不僅能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還能防控連作障礙,能有效的控制病害生成擴展,有效解決經濟作物與水稻爭地,糧食面積減少問題,達到了穩(wěn)糧增收的雙贏目的。
(作者單位:323700浙江省龍泉市經濟作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