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明
(北京首鋼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遷安 064404)
(1)試驗材料。在對實驗進行選擇時,選用軋機上的助卷輥,其規(guī)格為φ380×2100mm,基礎材料為50CrMo。由于基質(zhì)的碳當量高且抗裂性低,首先給基礎材料表面上堆焊厚度為1.5-2mm的低合金過渡層,然后堆焊厚度為5-6mm的耐磨層在其表面上。
用于焊接的合金化學成分(wt%)如下:化學成分(%)分別是:C、Si、Mn、Cr、Mo、W、其他、Fe;堆焊過渡層的化學成分含量分別為:0.1、0.4、2.5、2.5、0.6、-、0.3;堆焊工作層的化學成分含量分別為 :0.4、0.2、2.0、6.5、2.5、3.4、4.0、余 ;
選擇燒結焊劑,與焊絲匹配,顆粒尺寸為10-60目,其化學成分和焊接工藝參數(shù)分別如下所示。
對焊劑化學成分(wt%)如下:化學成分(wt,%)分別是:CaO+MgO、MnO+Al2O3、TiO2+SiO2、CaF2、P、S,其化學成分含量分別是 :35.6、32.6、17.96、13.8、0.02、0.02;
堆焊時的相關參數(shù)如下:電流(A)320~380,電壓(V)30~32,焊接速度(m/h)20~25,層間溫度(℃)320~350,回火溫度(℃)530;
(2)試驗方法。在軋機的助卷輥表面上,利用線切割進行取樣,樣品的規(guī)格為25mm×20mm×20mm;觀察堆焊層的原始形態(tài)時,利用光學顯微鏡進行;進行測定堆焊試樣的硬度值時,可以使用里氏硬度計;取五個測量點進行測量,然后取其平均值;進行測試堆焊層的常溫耐磨性時,使用磨粒磨損試驗機來進行,并對其耐磨性與傳統(tǒng)的堆焊材料進行比較。進行試驗時,設定堆焊層的承載力為3kg,設定轉(zhuǎn)速為110轉(zhuǎn)/分,設定40分鐘為磨損時長。對使用后的堆焊層組織形態(tài)進行觀察并分析其能譜狀態(tài),可以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來進行[1]。
(1)分析堆焊層的原始組織形態(tài)。圖1是助卷輥體表層新制的熔敷金屬組織形態(tài)。圖1a的熔覆金屬的組織形態(tài)是進行堆焊后形成的,圖1b的熔覆金屬的組織形態(tài)是堆焊后經(jīng)過高溫回火處理后形成的,由圖可見,有少量的回火馬氏體在堆焊后的組織中形成,其中也存留少許的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有少量的比較小的碳化物在晶體間出現(xiàn);回火馬氏體屬于回火態(tài)的組織,其中也出現(xiàn)了一點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在堆焊后碳化物的析出要多一些,并在枝晶間均勻的分布。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大量有有固溶強化作用的碳化物在堆焊工作時而引起的;在進行回火時,會以細小碳化物的方式析出一些合金元素,如Mo、W、V等,且有彌散強化的作用。
圖1 熔覆金屬組織形態(tài)
(2)硬度測試。硬度測試的結果如下(HRC):焊態(tài)組織的硬度實測結果為 :53.3,54.5,53.8,54.8,53.5,其平均值為53.98;回火態(tài)組織的硬度實測結果為:59.4,58.7,59.8,58.6,59.2,其平均值為59.14。
從上述得出,硬度范圍在堆焊后為HRC53-55,硬度的平均值為HRC53.98。硬度范圍在進行530℃回火后變?yōu)镠 RC58-60,硬度的平均值為HRC59.14。由此可見,經(jīng)過回火處理的材料,其成分在熔覆組織中分布均勻,晶粒比較小,能析出比較多的硬質(zhì)相,提高了硬度值,增強了耐磨性能[2]。
(3)耐磨性測試。進行磨損測試時,試盤壓到固定好砂紙上,并使其發(fā)生轉(zhuǎn)動。進行測試的相關參數(shù)為:設定承載力為3kg,轉(zhuǎn)速設定為110轉(zhuǎn)/分,剛玉砂紙20#,設定40分鐘為磨損時長。對磨損前后的重量進行稱量時,采用千分之一分析天平稱,對每個試樣進行失重量計算,并分析測試結果。
測試的結果如下,試樣1為傳統(tǒng)堆焊材料,試樣2為新制堆焊材料。試樣1重量在磨損前為9.8380g,在磨損后為9.7506g,其重量差為0.0874g;試樣2重量在磨損前為9.3803g,在磨損后為9.3274g,其重量差為0.0529g。
從上述得出,在磨損相同的條件下,試樣1的失重為0.0874g,試樣2的失重為0.0529g,比試樣1高出0.59倍。
(4)使用后的堆焊層組織形態(tài)。圖2是在助卷輥工作了一個月后堆焊材料在工作層的組織形態(tài)。由圖可見,工作后的助卷輥體表面有約80μm~100μm的連續(xù)氧化層生成,其結構為網(wǎng)狀,連續(xù)氧化層在靠近熔覆金屬的區(qū)域的結構非常明顯。在放大1000倍時,發(fā)現(xiàn)有橫向和縱向的微裂紋出現(xiàn)在氧化層的深灰色區(qū)域,層片狀結構出現(xiàn)在淺色區(qū)域,層片狀結構的連續(xù)性隨著局部裂紋的延伸而中斷。
圖2 使用后熔覆金屬組織形態(tài)
可以看出,從工作層到氧化層,合金元素O、Si、W、Mo、Cr的含量會慢慢增多,F(xiàn)e、Mn含量慢慢減少,只有V元素沒有變化。這表明,在高溫的工作環(huán)境中,工作層中的合金元素Si、W、Mo、Cr會慢慢的擴散和轉(zhuǎn)移,有氧化層(Cr2O3、WO)在其表面上形成,還有逐漸降低的Fe含量,說明Fe元素沒有擴散到氧化層內(nèi),沒有擴散的還有外來鋼帶中的Fe元素,沒有發(fā)生粘鋼現(xiàn)象在助卷輥的體表面。
其化學成分如下:淺色區(qū)域氧化層的O、Si、Mo、V、Cr、Fe、W化 學 成 分(wt%)分 別 為 :1.08、0.98、1.85、0.86、8.18、82.85、4.16;深色區(qū)域氧化層的O、Si、Mo、V、Cr、Fe、W化學成分(wt%)分別為 :19.30、2.81、6.89、1.86、23.2、37.15、8.72。
由上述結果可見,圖中在淺色區(qū)域主要分布了工作層元素,而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的是熔覆金屬的化學元素。在深色區(qū)域有含量明顯增多的Cr、W、O,含量減少的Fe,表面明有氧化層(Cr2O3、WO)此區(qū)域形成。正是因為該氧化層,避免了發(fā)生粘鋼現(xiàn)象在助卷輥的體表面,如果此氧化層失去作用,會繼續(xù)生成新的氧化層在工作層的表面,有利于增加基體的耐磨性能,延長了助卷輥的使用年限。
(1)焊后新制的熔覆金屬層焊絲主要是馬氏體,還有少量的殘余奧氏體和碳化物形成;在進行530℃高溫回火后,新制的焊絲會更加細化,并有明顯的碳化物形成,耐磨也隨之增加。
(2)焊后新制的熔覆金屬層焊絲硬度平均值為HRC53.98;對其進行530℃回火后硬度平均值為HRC59.14,合金元素W、Mo、V含量慢慢的增多,有利于熔覆金屬的硬度和耐磨性的提高。
(3)在冷熱疲勞的狀態(tài)下,熔覆金屬層表面會形成約80μm~100μm的連續(xù)氧化層(Cr2O3、WO),減少了助卷輥發(fā)生粘鋼的現(xiàn)象,延長了使用年限[3]。
近年來,研究堆焊材料的國內(nèi)外科技人員,取得了很多成果,焊材現(xiàn)在的形式多樣化,如焊帶、預合金粉、藥芯焊絲等,但要滿足軋輥復雜的工作條件,就必須有良好的焊接工藝,加之種類比較多的軋輥,其性能要求也都不一樣,使得堆焊材料在研究和實際應用中都比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