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彥飛
(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蘭州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46)
研究區(qū)位于南秦嶺印支褶皺帶南部,揚子地塊西北緣,地質上被譽為“金三角”地帶。區(qū)域內地層除缺失奧陶系外,從元古界至白堊系均有分布。研究表明,本區(qū)經歷過多次開合運動。在Pt2-∈1時,屬揚子板塊,在S1-T3時,北部屬秦嶺裂陷槽盆地,J-K時,為陸內造山帶。印支期造山作用使本區(qū)強烈抬升褶皺,金礦的成礦作用與構造熱事件有關,文康復合構造帶是其中最主要的金成礦帶之一[1]。
區(qū)域內出露地層主要為震旦系-寒武系(Z-∈):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硅質巖、細砂巖、礫巖。泥盆系中統(tǒng)三河口組(D12s):砂質板巖、砂巖、砂礫巖、絹英千枚巖、含礫及燧石團塊灰?guī)r、夾赤鐵礦層、千枚巖。中統(tǒng)古道嶺組(D2g):含鐵砂巖、頁巖、生物灰?guī)r、砂巖。上統(tǒng)鐵山群(D3t):條帶狀灰?guī)r、鈣質千枚巖。石炭系下統(tǒng)(C1):砂質灰?guī)r、硅質巖、頁巖。石炭系中上統(tǒng)(C2+3):砂質灰?guī)r、燧石灰?guī)r、灰?guī)r夾板巖。
區(qū)域上位于揚子地塊北緣,松潘甘孜印支褶皺系東段和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交合部位,本區(qū)北部為南秦嶺加里東-印支褶皺帶,中部為松潘-甘孜印支褶皺帶,南部為摩天嶺加里東-印支褶皺帶,北部與中部之間以迭部-武都-略陽深大斷裂為界,中部與南部之間以文縣-康縣-略陽深斷裂為界。構造線以近東西向為主;斷裂構造主要有青川-勉縣、文縣-康縣-略陽、松柏-何家壩-梨坪、石雞壩-觀音壩斷裂,總體呈NEE-近EW向展布,近于平行的斷裂多條,多分布于各地層單元之間。邊界斷裂以北傾為主,傾角75°~85°,多為逆斷層。帶內金礦化主要受以下斷裂控制,由西向東為:新關-月元-觀音壩斷裂,冷堡子-塘壩-周家溝斷裂,尚家溝-三官-余家溝斷裂和許家河-鏵廠溝斷裂。
褶皺構造在震旦系-寒武系構造層中,如關家溝背斜、月照背斜等。在泥盆系-石炭系構造層中以緊閉的背向斜為主,如塘壩-周家溝背斜等,金礦化除受背斜軸向斷裂控制外,還受鞍部的層間剝離構造裂隙控制。
以酸性-中酸性侵入巖為主,可分兩期,東部以大莊里、小土黃溝海西期花崗巖為主;西部以新關、月元、觀音壩、塘壩、琵琶、上壩里印支期花崗斑巖脈為主,后者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研究區(qū)位于南秦嶺印支褶皺帶南部,碧口群地體北緣,文縣-康縣-略陽斷裂北側,松柏-新關-梨坪斷裂南側,文縣-康縣(銻)金錳銅成礦,聯(lián)合村-新關-陽山-田家溝-唐壩金成礦帶東端,褶皺和斷裂構造發(fā)育,成礦條件十分有利。
(1)地層。出露地層為震旦系-寒武系(Z-∈)和泥盆系中統(tǒng)三河口組第三至第六巖性段(D12S3-6),巖性自南向北依次為:
①震旦系-寒武系(Z-∈)凝灰質砂巖、含礫凝灰?guī)r。凝灰質砂巖深灰色,碎屑結構,斑雜狀構造,層理稍發(fā)育。碎屑成分為石英、長石、絹云母等;填隙物主要為黏土、鈣質等。含礫凝灰?guī)r為灰綠、深綠色,凝灰質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角閃石、鈣質等。②泥盆系中統(tǒng)三河口組第三巖性段(D1
2S3)中厚層含生物碎屑灰?guī)r、薄-中厚層灰?guī)r夾千枚巖、石英巖。含生物碎屑灰?guī)r淺灰色、細-中粒結構,厚層狀構造。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含少量白云石及石英。該層灰?guī)r中可見大量的珊瑚、層孔蟲化石。是研究區(qū)的主要標志層之一。③泥盆系中統(tǒng)三河口組第四巖性段(D12S4)千枚巖夾砂巖。④泥盆系中統(tǒng)三河口組第五-六巖性段(D12S5-6)薄-中厚層灰?guī)r夾千枚巖?;?guī)r灰白色、細-中粒結構、薄層-中厚層構造。主要成分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量石英。該套灰?guī)r、千枚巖互層的巖性組合中順層斷裂破碎帶較發(fā)育,是金坑子金礦最主要的含礦層位。
(2)構造。研究區(qū)東部總體為一向北倒轉的復式單斜,構造線總體為北東東向,在研究區(qū)西北構造線呈北西向;西北部可能為復式背斜,構造線為北西向,軸向向北倒轉,在研究區(qū)出露2.8km。西部可能為復式向斜,構造線呈北東-北西向,軸向向北倒轉,在研究區(qū)出露2.5km。
(3)巖漿巖。在研究區(qū)中部有花崗閃長巖脈出露,主要分布于含炭質的石英絹云千枚巖之中,沿北東、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斷裂侵入,出露寬度約4m,延長約600m。花崗閃長巖本身沒有明顯的蝕變或礦化,近側圍巖發(fā)育較強的鐵碳酸鹽化、硅化及星點狀黃鐵礦化,石英細脈也非常發(fā)育[2-4]。
(1)礦體特征。研究區(qū)內共發(fā)現(xiàn)33條金礦體,總厚度約68米。具體編號Au1-Au33。集中分布在研究區(qū)東部,礦體的走向與近東西向斷裂破碎帶走向基本一致,礦體之間大致平行,或者延伸方向相同。賦礦巖性為礦化千枚巖和石英巖,普遍受斷裂帶控制,礦體形態(tài)為層狀、似層狀,延伸方向為北東-南西向,少數(shù)近東西向。其中Au1礦體為研究區(qū)主要礦體。
圖1 Au1礦體47勘查線地質剖面圖
Au1:礦體受F5和F9兩個平行斷層控制,賦礦巖石為碎裂狀石英絹云千枚巖及石英巖。由地表控礦工程與深部控礦工程控制。礦體長240m,控制斜深106m。平均真厚度3.31m,平均品位3.29×10-6。礦體形態(tài)為層狀、似層狀,礦體具有分枝復合現(xiàn)象。礦體厚度變化系數(shù)為77%,厚度變化為穩(wěn)定型;礦體品位變化系數(shù)為79%,均勻程度屬均勻型。
(2)礦石質量。金礦石具碎粒結構、膠狀結構、交代結構、微鱗片變晶結構,細粒~微細粒自形-半自形晶結構。自然金晶面不平坦,粗糙,晶面有許多小溝和坑洼;黃鐵礦晶體形態(tài)以自形-半自形的粒狀為主,少量晶體為它形粒狀,自形者具規(guī)則的三角形、正方形和多邊形切面;輝銻礦呈柱狀、不規(guī)則的長薄板狀及不規(guī)則粒狀、針狀。
礦石構造具塊狀構造、千枚狀構造,金屬礦物呈浸染狀-不連續(xù)網脈狀、條帶狀、細脈狀及少量團塊狀構造。
根據(jù)巖石風化程度和黃鐵礦氧化為褐鐵礦的比例,將研究區(qū)金礦石分為氧化礦、原生礦。
研究區(qū)內礦石根據(jù)其巖性、蝕變、構造及礦物組合等特征的不同,可劃分為破碎帶蝕變巖型、含金石英巖型兩大自然類型。
(1)礦床成因。金坑子金礦位于碧口地體北緣,聯(lián)合村-新關-陽山和康縣-略陽-勉縣金成礦帶之間,東臨隴南市武都區(qū)塘壩小型金礦床,西臨武都區(qū)田家溝小型金礦床;賦礦地層為泥盆系中統(tǒng)三河口組第三-四巖性段,含礦巖石有絹云母石英千枚巖、斷層角礫巖、石英巖質碎斑巖、局部灰?guī)r亦具有金礦化;金礦體主要受近東西向-北東向斷層和近南北向斷層控制,斷裂帶寬0.2m~13.2m。研究區(qū)內金礦化較好地段,發(fā)育有花崗斑巖脈,說明巖脈對金的成礦可能提供了熱源和含礦熱液,同時巖脈也具有一定的蝕變;與金礦化關系較密切的圍巖蝕變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毒砂化、輝銻礦化、硅化和鐵碳酸巖化等。金坑子金礦化明顯受斷裂-裂隙系統(tǒng)控制,層間斷裂發(fā)育,蝕變對金礦有利,且地表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綜上所述,認為金坑子金礦化屬于破碎帶蝕變巖型。
(2)找礦方向。①研究區(qū)1號金礦體向東未完全控制,斷層和石英巖、金礦化帶繼續(xù)向東有延伸,地表及深部繼續(xù)向東追索控制。②研究區(qū)中部金坑子-箭桿梁間,22號礦體南側,還有許多礦體皆屬單工程控制,有進一步工作的必要。③在區(qū)域上找礦,首先要注重碧口地體北緣新關-陽山-塘壩-康縣-勉縣這一金成礦帶的找礦工作,通過對該帶上區(qū)域化探、地質、構造、巖漿巖、礦產等資料的研究,力爭發(fā)現(xiàn)新的找礦靶區(qū)。④在文康金成礦帶上,注重化探異常、重砂異常與區(qū)域性褶皺、斷裂復合及交叉部位及巖漿巖等地質異常等重合地段找礦。⑤在文康金成礦帶上對構造復合部位、地表地質異常體、近礦蝕變體、礦體揭露的同時,綜合地化剖面上各元素異常的組合情況,推測深部礦化特征,有條件時進行深部工程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