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小平
一只老鼠見人住的房子越來越大,心想,我也要學學人,懂得享受,住在又大又寬敞的房子里,多舒服!說干就干,老鼠把自己的“房子”——老鼠洞,挖得奇大無比。在寬大的鼠洞里,老鼠確實舒服了一段日子。
可好景不長,一天,老鼠在外偷東西,被貓追趕,一路逃竄,最后無路可逃,只好鉆進了自己的鼠洞??韶埦o跟不舍,追進了“大房子”,把老鼠逼上了絕路。想當初,老鼠一心只顧挖大鼠洞,而且覺得挖得越大越好,哪里顧及貓能不能鉆進來,危險和隱患會不會“鉆”進來呢?
老鼠沒有想到,它為自己挖的“大房子”,竟是為自己挖的墳墓。
再說一只蜘蛛,一天突發(fā)奇想:如果我織一張大大的網,不就能網住更多的蚊蟲,撈到更多的食物嗎?
于是,蜘蛛織就了一張碩大無比的網。靠著這張大網,蜘蛛捕獲了比往常多得多的蚊蟲。蜘蛛狂喜不止。
可蛛網實在太大了,它們在網住蚊蟲的同時,也會“網”住一些來回飛過的小鳥。纖細的蛛絲可以網得住蚊蟲,又怎能網住飛鳥呢?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蛛網被劃破。所以,蜘蛛只得一次次補網。
一次,一只小鳥飛過蛛網,沾上了蛛絲,很不舒服。小鳥憤怒地對著蛛網中央的蜘蛛狠狠啄了下去??蓱z的蜘蛛,最后成了小鳥的口中之食。
貪欲就是這樣一張大網,一旦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無限擴張,就會妨礙他人,受到應有的懲罰,落得可悲的下場。
圖/東方IC
文/勞陽
蘇軾是宋代文學大家,聲譽極高,但仕途卻十分坎坷。因政見不同又不趨炎附勢,一再遭新黨、舊黨排擠,并被一貶再貶。
蘇軾最后被貶到不毛之地海南時,他的弟弟蘇轍也被貶至雷州。那年五月,兩人在藤州相遇,一起吃面。兩兄弟的性情大相徑庭。蘇軾高曠豁達,蘇轍卻總是思慮重重,憂郁不已。于是,當他們處于同樣的境遇時,反應也大不相同。蘇軾端起“粗惡不可食”的面條,三口兩口就下了肚;蘇轍卻放下筷子,不住地嘆氣。蘇軾看見弟弟的樣子,詼諧地問道:“莫非你還想細細品味嗎?”
短短一句反問的話,卻道出了一個人生的大道理:對生活中的痛苦,切莫反復咀嚼。因為,越是咀嚼便越傷感,越傷感便越難以釋懷。
蘇軾在被貶惠州時,曾給人寫信說,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這樣一想,惠州就成為他的故鄉(xiāng)了。而且此地不僅風景美好,還有新鮮的荔枝吃,為此,他興奮地寫了一首《食荔枝》詩,曰:“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貶謫中的蘇軾,不僅沒有倒下,反而豁達地面對生活。
人生免不了遭遇挫折,要能想開;生活總有不如意處,要學會放下;在受到委屈和不平時,要肯于咽下。凡事向低處想,向低處看,向低處比。這不是阿Q,而是智慧。(據(jù)《故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