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東
我是東北生、東北長的地道東北人,卻偏愛吃河北老家的大餅。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寶坻縣(現(xiàn)在隸屬于天津市),我這飲食口味之所以“初衷不改”,也許是血液中流淌的是老家人的基因。
老家大餅的做法是:用溫水和面,面要軟,然后把面搟成大大薄薄的片,先撒上少許精鹽和花椒面,用手撫均勻,再滴上少許油,掀起面片,上下左右地將油沾均勻,撒上蔥花后將已經(jīng)沾均勻油的面片松松地卷成“面卷”,然后用刀將“面卷”切成小段,兩頭捏嚴,防止漏油,再順一個方向擰上幾個“勁”,最后用手壓平,再用搟面杖搟成餅形,將其放入平底鍋溫火烙之,并不放一滴油。
老家大餅烙餅的秘訣是“火候”,火急了,外焦里生,火小了,“皮塌”咬不動,只有火候適中,大餅才會外焦里嫩。烙好的餅,外表金黃,內(nèi)里起層,鼓脹得圓圓的,散發(fā)著面香,讓人垂涎欲滴。吃進嘴里,更是香氣四溢,甚至不需佐菜。臨了,一碗粥溜縫,保你半天不餓。
東北飯店的烙餅品種也不少:什么肉餡餅、素餡餅、糖餅、吊爐餅、筋餅、絲兒餅、蔥油餅、發(fā)面燒餅……然而,我總覺得其味道離咱老家大餅那質(zhì)樸的原味相去甚遠。原因嘛,就是東北人烙餅時放的油太多,準確地說,東北的餅不能叫“烙”,只能叫“炸”或“煎”。
老家大餅小大由之,小的吃著方便,大的烙時省事。要說大餅,一鍋僅烙一張,鍋有多大,餅便多大,即使肉餡餅也是如此,這往往會讓東北人驚詫不已。待餅熟出鍋,再切成均勻的扇形小塊,論斤售賣。所以在老家的飯店里,常能聽到買賣雙方“給我稱半斤肉餅”“好嘞,肉餅半斤來了”的呼應聲。
老家大餅真的好吃,即使吃剩的,再上鍋熱熱,仍然像新烙的一樣。如果將之切成餅絲,加上肉絲、蔬菜絲翻炒一下,就是香氣撲鼻的炒餅;如果喜歡吃口感柔軟一點兒的,只要在炒餅臨出鍋前灑上一點兒水,扣上鍋蓋再燜上一會兒,就是既柔軟適中又有嚼頭的燜餅;如果又饑又渴,只要多放上一些湯,又可以做成既是“湯面”又是“泡饃”的燴餅,而且口味任你挑選——喜歡麻辣味的加一點辣椒,喜歡海鮮味的加一點海米蝦皮,喜歡酸一點口味的加一點西紅柿……
大餅在老家這一帶吃的可謂花樣繁多,幾乎形成了一種餅文化,真的是吃完上頓想下頓,吃完這樣想那樣,百吃不厭,百吃不夠。
如今,中國的飲食文化傳播得非常迅速。云南的“米線”,四川的“麻辣”,江浙的“醬鹵”等特色風味在我們北方的餐桌上早已司空見慣。那么,既經(jīng)濟實惠又味美可口的老家大餅何時能被引進到咱遼寧來呢?我盼望著遼寧人和我早日一飽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