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燕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日間手術中心,廣東 佛山 528000)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大眾健康意識的增強,加上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消化內鏡檢查越來越作為一種常規(guī)檢查運用于臨床,如無痛內鏡的運用不但可以減輕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的痛苦,且使得診斷和治療更加精準而被廣泛運用[1]。但由于接受無痛內鏡檢查的患者存在個體差異,體質、用藥等各種因素均能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在接受無痛內鏡的過程中,及時有效的護理流程不但能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同時為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研究對本院行無痛內鏡的患者實施安全預警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8月-2018年8月間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無痛內鏡檢查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20歲-52歲,平均(32.45±6.33)歲;腸鏡14例,胃鏡26例,宮腔鏡5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21歲-53歲,平均(31.71±5.87)歲;腸鏡16例,胃鏡25例,宮腔鏡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據病情需要符合內鏡適應證;②實施內鏡前完善所有常規(guī)檢查;③患者對整個過程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有梅毒、乙肝、艾滋病等傳染病者;②存在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其他原因導致無法納入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無痛內鏡檢查,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內鏡檢查前準備、操作中配合、檢查后飲食注意事項、排便情況、并發(fā)癥處理等。觀察組實施安全預警護理流程模式,包括以下方面:
1.3.1 流程培訓 由科室骨干領頭組織成立護理團隊,團隊成員共計10名,組長擔任團隊隊長。建立安全預警護理流程,對流程不熟悉的隊員給予崗前培訓,重點梳理實施無痛內鏡前、中、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應對策略。
1.3.2 流程實施 實施無痛內鏡檢查前,對其既往史、飲食排便情況、有無感染史等進行詳細了解。然后,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期達到緩解患者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的目的。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無痛內鏡的相關知識以及相應疾病的基本情況,交代檢查前的注意事項及如何應對低血糖反應的知識,解釋檢查前胃排空的理由并確保檢查時處于胃排空狀態(tài)。檢查過程中責任護士采用語言或肢體去開導患者,緩解患者焦慮,并隨時觀察患者情況,確保順利進行。檢查完畢后回病房,責任護士應對整體情況作評估,并給與個體化的健康宣教[3]。
1.4 觀察指標及相關標準
1.4.1 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者腸道清潔、胃內積水及誤吸情況,并對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4.2 滿意度 向患者發(fā)放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定標準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搜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89%(4/45),高于對照組的51.11%(23/4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45)
2.2 滿意度調查情況 觀察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n(%),n=45]
無痛內鏡檢查具有痛苦小、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等優(yōu)勢[4]。但由于部分患者身體素質方面的原因,或是對藥物過敏等問題給操作帶來了不便[5]。同時,無痛內鏡需要實施檢查前麻醉,有可能會對患者的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成抑制作用,且內鏡檢查為侵入性操作,并發(fā)癥的幾率較大。因此,在檢查過程中,患者存在顧慮和擔憂也是情理之中,而過分的緊張、焦慮與不配合對無痛內鏡檢查也會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將安全預警護理流程運用于無痛內鏡檢查患者中,取得滿意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運用安全預警護理流程后,只有1例腸道內存在少量殘渣,加上胃積水和誤吸總共4例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89%,對照組有23例患者出現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1.11%,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了良好的護理模式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順利進行內鏡檢查打下了基礎。而在實施無痛內鏡時,接受胃鏡檢查時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反應,腸鏡、宮腔鏡可能會引起患者不舒適,這些情況都可能會引起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出現情緒反應,此時給予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增加醫(yī)護關系的和諧。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醫(yī)療環(huán)境來說,患者不僅對醫(yī)療技術有著高要求,對護理服務也抱著較高期望。因此,護理工作在醫(yī)護領域工作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是保證醫(yī)院得以維系的重要步驟[6-8]。而護理風險貫穿于日常護理工作,受不同因素的影響,醫(yī)療風險的發(fā)生不可避免,而風險預警制度在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9]。
綜述所述,將安全預警護理流程運用于無痛內鏡檢查的前中后,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是一個以預防、護理相結合的良好模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