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蓮紅,劉靈霞,孫曉紅,張璇,李堅雄
(深圳市龍崗區(qū)婦幼保健院,廣東 深圳 518172)
全子宮切除術屬于婦科系統(tǒng)常見術式,該術式涉及范圍較廣,常會對受術者盆腔部某些神經韌帶造成程度不等的損傷與破壞[1,2],引發(fā)以尿潴留為主要癥狀的術后膀胱功能障礙并發(fā)癥[3],如處理失當或處理不及時,進一步發(fā)展為腎功能障礙、上尿路積水等嚴重并發(fā)癥者亦屢見不鮮[4]。正確有效開展盆底肌功能鍛煉對于促進該類受術者盆底肌功能恢復進程、預防尿潴留現象至關重要[5]。姚世琪等[6]的調查數據表明,子宮切除術后護理對象多處于盆底肌功能訓練依從性低下狀態(tài),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受術者對盆底肌功能訓練價值的認同度不足、訓練方式的認知度低下、缺乏訓練動機與訓練支持等。為了預防子宮切除術后盆底肌功能訓練低依從度所致的尿潴留問題,我們嘗試在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中實施盆底肌功能鍛煉前移滲透法干預,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子宮全切術治療的婦科疾病患者96例為研究樣本,所有入選觀察對象均為婦科良性疾病,滿足子宮全切術適應證指標,年齡在18歲及以上,意識清楚且溝通理解能力正常,知情同意、隨訪配合,排除既往有降低盆底肌功能的病種與手術史者、存在惡性婦科腫瘤者、存在其他類型的嚴重軀體病種者。平均年齡在(54.92±8.67)歲,小學及以下者33例,初中高中及中專者45例,大專及以上者18例,子宮肌瘤者、子宮脫垂者、卵巢腫瘤者分別為50例、32例、14例,經腹手術者與經陰道手術者分別為52例和44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48例。兩組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在年齡、文化背景、病種及手術途徑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實施方法 對照組由責任護士于術后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目的介紹,并行訓練方法教育與訓練行為督導,試驗組接受盆底肌功能訓練前移滲透法干預,即于術前就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價值與方式等知識信息的滲透,具體實施方式如下:①制作本項目專用的盆底肌功能訓練前移滲透教育手冊與教育視頻,設計前移滲透教育方案并開展護理全員培訓,使全體護理工作者明確盆底肌功能訓練前移滲透教育的目的、實施方案,保證同質化地開展落實盆底肌肌功能訓練前移滲透教育活動。②盆底肌功能訓練價值前移滲透。責任護士于護理對象入院簽署子宮全切術知情同意書后,即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的價值宣講,科普化說明子宮全切術易致術后尿潴留的機制,發(fā)生尿潴留的不良后果,正確有效開展盆底肌功能訓練所具備的術后尿潴留預防價值,播放借助于有效開展盆底肌功能訓練獲得良好尿潴留預防效果的同伴教育者相關演說視頻。③盆底肌功能訓練方式前移滲透。在確認護理對象已對盆底肌功能訓練價值產生較高認同度的基礎上,及時授予其盆底肌功能訓練正確有效開展方式的信息滲透,發(fā)放盆底肌功能訓練教育手冊,結合手冊向護理對象進行女性盆底肌群圖解教育、盆底肌功能訓練的有效方法(訓練項目、流程、時長、頻次、注意事宜等)口頭講解,然后播放精心錄制的真人示范版盆底肌功能訓練視頻,引導護理對象跟隨視頻所示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體會活動。督導護理對象于術前每日執(zhí)行盆底肌功能訓練活動,將訓練過程中所遇到的疑問與阻礙及時反饋至護理人員,護士及時就各類疑問提供專業(yè)、科普化解答與可行性建議,授予護理對象盆底肌功能訓練循序漸進式原則理念。
1.3 評價方法 ①自行設計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盆底肌功能訓練認知度測評量表,含訓練價值、訓練方式、訓練注意事宜三個維度,均以0分-10分計,分值愈高則提示該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盆底肌功能訓練認知度愈高。②統(tǒng)計比較兩組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干預后的盆底肌功能鍛煉依從率,護理對象每日平均盆底肌鍛煉時長≥30 min者,計為盆底肌鍛煉依從性好,每日平均盆底肌鍛煉時長<30 min者,計為盆底肌鍛煉依從性差,依從率以評價為依從性好者占全部觀察病例的比例計算[7]。③統(tǒng)計比較兩組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干預后的尿潴留發(fā)生率,尿管拔除后護理對象的殘余尿量>100 mL即判定為存在尿潴留[8],尿潴留發(fā)生率以判定為存在尿潴留問題者占全部觀察病例的比例計算。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以t檢驗完成兩組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干預后盆底肌訓練認知度評分的比較,以卡方檢驗完成兩組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干預后盆底肌功能鍛煉依從率和尿潴留發(fā)生率的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盆底肌功能訓練認知度評分比較 試驗組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干預后的盆底肌功能訓練認知度評分顯著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 盆底肌功能訓練依從率比較 試驗組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干預后的盆底肌功能訓練依從率顯著較對照組高,術后尿潴留發(fā)生率顯著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全子宮切除術手術范圍涉及面廣,需對受術者的主韌帶、骶韌帶等加以切除,爾后施行后期盆腔淋巴結清掃工作,在此手術過程中,極易損傷受術者盆腔部神經叢,影響相應的神經傳導體系,引發(fā)神經性膀胱麻痹及骶排尿反射異常等現象[9],導致受術者術后深受尿潴留問題困擾[10]。盆底肌功能訓練可促使患者有意識地開展盆底肌自主性收縮活動[11],在加強控尿能力與增進盆底肌力量方面十分有效,是傳統(tǒng)的無痛無創(chuàng)性盆底肌功能障礙非手術治療方法之一。有學者指出,開展有目的的前瞻性科學性盆底肌功能鍛煉,可對盆底肌肌群之張力及血運、尿道閉合力等形成充分增強效應,從而促進訓練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復[12],但常規(guī)的子宮全切術盆底肌功能訓練護理均于術后才啟動與開展,受術者于術前完全沒有接受過盆底肌功能訓練價值灌輸與訓練方式指導,在此情況下于術后突然要求護理對象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無論是訓練意識還是訓練技能均未做好準備,再加之術后的諸多身心不適,患者往往難以較好地執(zhí)行盆底肌功能訓練任務,使其自盆底肌功能訓練中所獲得的益處有限,術后尿潴留問題頻發(fā)。
考慮到子宮全切術盆底肌功能訓練常規(guī)護理所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研究創(chuàng)新地設計了盆底肌功能訓練前移滲透教育方案,并將之應用于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之中,精心制作了專項教育手冊與教育視頻,并在全體護理工作者中開展前移滲透教育方案培訓工作,使護理人員獲得了積極推行盆底肌功能訓練前移滲透教育的動力與教具支持,由責任護士為主導,將盆底肌功能訓練護理活動的啟動時機自常規(guī)模式下的術后時段合理地調整于術前時段,以科普化教育方式在術前就向護理對象專項灌輸盆底肌功能訓練價值意識,促使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在術前即對盆底肌功能訓練的尿潴留防范價值產生高度認同感,形成主動積極落實盆底肌功能訓練任務的內在意愿,生發(fā)出對盆底肌功能訓練方式方法的迫切了解需求。護理人員緊緊把握住護理對象當下的知識渴求方向,借助于口頭全面講解+真人示范視頻的雙軌道教育途徑,向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授予正確、有效、實用性極高的盆底肌功能訓練方法,并督導護理對象于術前就有意識地進行正確的、節(jié)奏性的盆底肌收縮訓練活動,及時發(fā)現訓練過程中的困難疑慮障礙與問題并取得針對性專業(yè)解答與解決策略支持,提前排除影響其正確有效落實盆底肌功能訓練行為的問題與阻礙,使其以高度的盆底肌功能訓練認知度與依從性,于子宮切除術后自然有序地步入積極有效的盆底肌功能訓練中,高度受益于盆底肌功能訓練活動這一簡單易學、無需儀器設備輔助、可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無任何訓練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困擾的非手術型術后尿潴留預防手段,贏得高效的術后尿潴留預防效果。正如本研究表1與表2所示,試驗組子宮全切術護理對象干預后的盆底肌功能訓練認知度評分和盆底肌功能訓練依從率顯著較對照組高,術后尿潴留發(fā)生率顯著較對照組低。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盆底肌功能訓練認知度評分比較(Mean±SD,分)
表2 兩組患者盆底肌功能訓練依從率與術后尿潴留發(fā)生率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