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譽,樊春卉,廖子龍
(深圳市鹽田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81)
當前,早期結核疾病的診斷是目前臨床高度關注的熱點,隨著結核耐藥菌株出現(xiàn)、免疫抑制劑應用、艾滋病的蔓延,結核病的發(fā)病率有了顯著增高跡象,早期結核疾病臨床癥狀不典型,極易被誤診或者漏診,往往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故及早對結核疾病患者病情做出準確診斷,對于改善其預后意義重大[1,2]。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選定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檢驗科收集的150例結核標本進行研究,目的是為早期結核患者提供一種有效、科學的檢測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檢驗科收集的150例結核標本,女性68例,男性82例,年齡在20歲-92歲,平均年齡為(56.62±5.14)歲;體質量在42 kg-88 kg,平均體質量為(65.25±5.14)kg;痰、支氣管灌洗液、胸腹水例數(shù)之比分別是28例、15例、48例、20例、39例。
1.2 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 熒光定量PCR儀(型號:BIORAD;生產(chǎn)企業(yè):濟南來寶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細胞涂片離心機(型號:CytoFuge2;產(chǎn)地:美國,StatSpin)、37oC水浴恒溫箱(型號:TF-HX-30C;生產(chǎn)企業(yè):上海田楓實業(yè)有限公司)。
1.2.2 檢測方法
1.2.2.1 PCR檢測 采用熒光定量PCR儀,取3份單管單人份PCR反應管,直接加入2 μL陽性質控品、陰性質控品、處理后樣品,離心數(shù)秒,置入熒光定量PCR儀中擴增,擴增要求:2 min預變性(93oC)、45 s預變性(93oC)、120 s預變性(55oC),10個循環(huán)后,置于33oC的溫度中保溫,將反應管逐個置入熒光檢測儀中,45 s預變性(93oC)-120 s預變性(55oC),30個循環(huán)后,置于33oC的溫度中進行保溫處理。操作嚴格遵循相關標準進行。
1.2.2.2 傳統(tǒng)抗酸染色方法與改良抗酸染色方法:取鵬一LCT細胞制片(生產(chǎn)企業(yè):深圳鵬一醫(yī)療有限公司),將苯酚堿性品紅液(貝索試劑技有限公司)滴入,置于微波中,低火8 min,以20%的硫酸水溶液分化,時間在1 min-5 min,Mayer蘇木素復染。操作嚴格遵循相關標準進行。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3.1 PCR檢測陽性判定標準 有效實驗前提之下,PCR檢測AxPI-N陽性,如果PI-A>AxPI-N,則說明實驗屬于灰度區(qū),實驗應該重復1次,如果PCR檢測結果為AxPI-N,則說明為陽性,否則即為陰性[3,4]。
1.3.2 抗酸染色陽性標準 以Z-N(萋尼氏染色法)鏡檢評價結果,不間斷地觀察視野300個,未見抗酸抗菌則說明抗酸桿菌陰性??顾釛U菌菌數(shù):300個視野或抗酸桿菌/1條-8條抗酸桿菌陽性(4+)、(3+)、(2+)、1(+),則說明為抗酸桿菌陽性[5,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展開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卡方檢驗,P<0.05為有明顯差異。
2.1 傳統(tǒng)抗酸染色與改良抗酸染色結果對比 改良抗酸染色陽性率(41.33%)顯著高于傳統(tǒng)抗酸染色(36.36%)(P<0.05),見表1。
2.2 PCR檢測法與傳統(tǒng)抗酸染色結果對比 PCR檢測法檢測陽性率(32.00%)與傳統(tǒng)抗酸染色檢測陽性率(36.36%)相比無明顯(P>0.05),見表2。
2.3 PCR檢測法與改良抗酸染色結果對比 改良抗酸染色陽性率(41.33%)與PCR檢測法(32.00%)無差異(P>0.05),見表3。
近年來,在我國環(huán)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結核病的發(fā)生率有了顯著增高跡象[7]。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分析:我國結核病的發(fā)病率僅次于俄羅斯以及印度,且存在嚴重的耐藥性,對患者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8,9]。在結核疾病的診斷中,細菌學檢測對生物級別安全的要求較高,檢測時間普遍較長,且在檢測結核抗體以及抗原方面效果較差[10]。PCR檢測特異性相對較高,可檢測到結核桿菌的存在,但敏感性較差,在結核桿菌檢測中基因的變異性相對較大,所需要的檢測時間較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當前臨床對于結核桿菌檢測主要以抗酸染色檢測為主[11]。當前,在我國醫(yī)療技術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結核病的死亡率明顯降低,但由于部分患者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確診時疾病基本發(fā)展到了晚期,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明顯增加了診療難度。在微創(chuàng)或者無創(chuàng)下胸腹水、穿刺組織液、尿、痰等液基細胞為結核病的診斷提供了理想的標本,具有分枝桿菌富集效果、經(jīng)濟快速制片、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現(xiàn)已得到臨床高度認可與贊同[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抗酸染色陽性率顯著高于傳統(tǒng)抗酸染色(P<0.05);PCR檢測與傳統(tǒng)抗酸染色相比無差異(P>0.05);PCR檢測與改良抗酸染色相比無差異(P>0.05)。說明改良抗酸染色在結核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可靠性,可作為早期結核病患者理想的診斷方法。分析原因如下:改良抗酸染色具有操作簡單、經(jīng)濟適用、陽性率高等一系列優(yōu)點,改良抗酸染色方法改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①前處理痰液標本,液化痰液標本,將包裹在痰液中的抗酸桿菌釋放出來,進行取材。②以玻璃離心法在玻片0.8 cm的位置將有形成分聚集起來,一次性完成集菌、沉降等操作,將標本中有形成分最大限度濃集[14]。③抗酸染色之前,采用聚已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破膜處理標本,將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作為破膜劑,將細胞膜上的部分脂質溶解,提高細胞膜通透性,確保胞內菌體容易著色,替代染色中的加熱作用,簡化操作步驟[15]。④改良抗酸染色法一般在30 min內即可檢測完1個標本,具有經(jīng)濟實用、耗材花費低等優(yōu)點,對于農(nóng)村醫(yī)療資源可更好的利用。我國是一個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國家,將近50%的結核病人為農(nóng)村居民,醫(yī)療條件以及衛(wèi)生條件較差,因此對于大部分基層醫(yī)院等衛(wèi)生條件較差的醫(yī)療機構,改良抗酸染色檢測法是一種低成本、高陽性率、快速、簡單的檢測方法,值得大力推廣,給更多早期結核病患者帶來福音。
綜上所述,早期結核病診斷中采納改良抗酸染色檢測,顯著提高了陽性檢測率,可為臨床醫(yī)師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了更加嚴謹、科學的參考依據(jù),值得臨床信賴,并大力推廣。
表1 傳統(tǒng)抗酸染色與改良抗酸染色對比[n(%)]
表2 PCR檢測法與傳統(tǒng)抗酸染色對比[n(%)]
表3 PCR檢測法與改良抗酸染色對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