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蕾
(第二軍醫(yī)大學長征醫(yī)院南京分院心電圖室,江蘇 南京 210015)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主要是由于心肌的負荷受到冠狀動脈狹窄的影響,引發(fā)心肌短暫且急劇的缺氧、缺血,使患者產生焦躁、抑郁等心理,降低生存質量[1]。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嚴重,冠心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逐漸成為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出現降低,可用于預測該疾病的發(fā)生。本文將以我院100例門診患者為對象,探究心率變異性在冠心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門診冠心病患者50例為干預組,研究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選取同期門診體檢正常者50例為常規(guī)組。常規(guī)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52歲-77歲,平均年齡為(65.85±5.67)歲。干預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53歲-78歲,平均年齡為(65.38±5.53)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對于選取研究的門診患者,詳細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體質量、身高、疾病史等,運用心電圖等輔助檢查。給予患者24 h動態(tài)心電圖診斷,使用動態(tài)心電圖記錄器,并由專人在使用前調試,檢查過程中日常活動均正常,24 h后將記錄器卸下,由專業(yè)人員回放,通過自動分析與人工修改進行分析。以《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所推薦的心率變異性正常值與時域指標為標準。指標分別為:全程正常RR間期標準差(SDNN)>100 ms表示正常,50 ms-100 ms表示中度降低,<50 ms表示明顯降低;心率變異性三角指數(TRI)<15表示明顯減弱;相鄰正常RR間期均值±標準差(SDANN),正常值(138±41)ms。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心率變異性指標進行分析。
表1 兩組患者心率變異性指標對比(Mean±SD)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選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21.0,分別對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為均數±標準差(Mean±SD),行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為率(%),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心率變異性指標對比,干預組患者SDNN、TRI、SDANN均低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心率變異性是對心臟副交感與交感神經平衡與活動的顯示指標,其若出現降低,則表示神經活動出現異常,與長期交感神經損傷與心肌缺血相關[2]。有關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變異性指標均出現降低,可用于篩查冠心病。近年來,隨著我國計算機技術不斷發(fā)展,24 h動態(tài)心電圖提供了較多的心率變異性指標,但由于正常群體樣本研究缺乏,因此其正常值標準暫未統(tǒng)一。本研究中,所選擇的指標為SDNN、TRI、SDANN,均存在明確公認標準值,可避免正常值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另外,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干擾因素還有很多,如性別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因此排除以上因素對探究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影響分析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比對兩組患者SDNN、TRI、SDANN,干預組均低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表明了此三項指標冠心病患者較低,可用于鑒別診斷冠心病患者,從而促進疾病的治療。
綜上,心率變異性指標與冠心病患者存在相關性,若變異性治療降低,特別是SDANN,則表示冠心病發(fā)病概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