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現(xiàn)已成為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外的“第四高”,而國人痛風的發(fā)病率也隨之“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不可否認,痛風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但僅僅依靠改變生活方式(包括低嘌呤飲食、忌酒、減肥等等)來防治痛風是遠遠不夠的。在形成高尿酸的過程中,飲食因素只占三成,更主要的還是由于自身合成尿酸過多或者排泄障礙所致。因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控制痛風還需要借助于藥物。
治病如同打仗,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那么,對付痛風我們有哪些武器?這些武器有哪些“特長”與“短板”?在什么情況下“出擊”或“收兵”?遭遇意外情況如何應對?凡此種種,都是我們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控制痛風的三大“常規(guī)武器”——止痛藥物、降尿酸藥物和堿化尿液藥物。
常規(guī)武器一
消炎止痛藥物:痛風患者最突出的癥狀是突然發(fā)作的關節(jié)腫痛,面對這種緊急情況,當務之急就是迅速消炎止痛。用于痛風的消炎止痛藥主要有三種:非甾體類消炎藥、秋水仙堿、糖皮質激素。
1.非甾體消炎藥:此類藥物主要適用于疼痛癥狀不太嚴重的痛風患者。常用的有雙氯酚酸鈉(扶他林)、芬必得(布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依托考昔、西樂葆(塞來昔布)等,其中,依托考昔的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小。
注意:由于這類藥物可導致胃腸道黏膜損害,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服用時應同時加用胃黏膜保護劑(如奧美拉唑、雷尼替丁或米索前列醇等)。
另外,長期、大劑量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會還會損害腎臟,導致“鎮(zhèn)痛劑腎病”。有消化道出血風險及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2.秋水仙堿:秋水仙堿是緩解痛風急性發(fā)作的特效藥,服用越早效果越好,有些患者之所以效果不理想,與用藥時間延誤有一定關系。建議在疼痛發(fā)作12小時內服用,一般24~48小時內會明顯見效。
傳統(tǒng)的秋水仙堿的服用方法是:開始口服lmg(2片),之后每1個小時服用0.5mg(1片)或每2個小時服用lmg(2片),直到疼痛癥狀緩解或出現(xiàn)腹瀉、嘔吐時停藥,全天不超過6mg(12片)。
由于秋水仙堿的“治療量”與“中毒量”十分接近,傳統(tǒng)的“大劑量用法”容易引起藥物蓄積中毒,目前推薦采取“小劑量用法”。小劑量
即發(fā)作開始時服用1mg(2片),1小時后再服用0.5mg(1片);12小時后,如有必要,可再服用0.5mg。之后每日服用0.5mg,3次/日,直至疼痛癥狀緩解,通常不超過兩周。與“傳統(tǒng)用法”相比,“小劑量用法”的療效并不差,而安全性更高,可以避免腹瀉等副作用。
注意:秋水仙堿的毒副作用較大,用量過大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嚴重消化道反應。另外,長期服用秋水仙堿可引起骨髓抑制和肝腎損害,因此,一旦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腹瀉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另外,還要注意復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
3.糖皮質激素:臨床上,當非甾體消炎藥、秋水仙堿等常規(guī)止痛藥效果欠佳或者存在用藥禁忌時(如患者同時合并腎功能不全),可以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20~30mg/天,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停藥,總療程7~10天。
注意:盡管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明顯,甚至比秋水仙堿起效更快,但其副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它可引起消化性潰瘍出血、血糖及血壓升高、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等等。因此,糖皮質激素通常不作為止痛藥的首選,而且只限于短期使用。
不宜將糖皮質激素與非甾體消炎藥聯(lián)用,以免增大消化道出血的風險。
為了預防糖皮質激素減量或撤藥后發(fā)生“反跳”,可以采用糖皮質激素與小劑量秋水仙堿聯(lián)用,停用激素后,繼續(xù)用小劑量秋水仙堿維持治療一段時間。
常規(guī)武器二
降尿酸藥物:血尿酸升高是導致痛風的主要病理基礎,針對血尿酸升高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降尿酸藥物可分為兩大類。
1.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1)別嘌呤醇適用于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高尿酸血癥,尤其是因尿酸生成過多所致的高尿酸血癥患者;
另外,輕度腎功能不全以及有腎結石的痛風患者也可服用,但腎小球濾過率(SCr)≤30ml/min時禁用。
該藥須從小劑量(50~100mg/d)起始,逐漸加量,常規(guī)用量是每次100mg,每日3次,最大用藥劑量不宜超過600mg/d。
注意:別嘌呤醇的副作用主要有:
①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
②皮膚過敏反應,如皮疹、瘙癢,嚴重者可導致“剝脫性皮炎”。
⑧骨髓抑制。
④肝腎功損害。對別嘌呤醇過敏、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明顯血細胞減少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需要格外警惕的是別嘌呤醇過敏所致的“剝脫性皮炎”,盡管發(fā)生率不高(只有0.1%~0.4%),但后果極為嚴重,病死率高達20%~25%。現(xiàn)已查明,別嘌醇超敏反應的發(fā)生,與體內攜帶的一種叫HLA-B5801的基因有關,為慎重起見,痛風病人在服用別嘌呤醇之前,一定要先檢查HLA-B5801基因,結果陽性者禁用別嘌呤醇。
(2)非布司他這是抑制尿酸合成的一種新藥,與別嘌呤醇相比,該藥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①降尿酸作用比別嘌醇更加強大。
②安全性比別嘌醇更高,甚少發(fā)生過敏反應。
③肝腎雙通道排泄,故輕、中度腎功能不全及腎結石患者也可使用,但重度腎功能不全(SCry≤30ml/min)需慎用。
④只需每天一次服藥(注:起始劑量為20mg/d),患者治療依從性高。主要不良反應是可能增加心衰風險,有嚴重心臟疾病的患者慎用。
該藥適用于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癥的長期治療,是痛風性腎病患者的首選藥物,但不推薦用于無臨床癥狀的高尿酸血癥。
2.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適用于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高尿酸血癥,尤其是尿酸排泄障礙所致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其代表藥物是苯溴馬?。⒓永桑?,由于該藥半衰期較長,故每天只需服1次,早餐后服用。使用時也須從小劑量(25mg,天)開始,常規(guī)治療量是50~100mg,天,伴痛風石的患者用量可增至150mg/天。
注意:該藥的主要不良反應是增加腎臟尿酸鹽結石形成風險,偶有胃腸道反應、皮疹等,罕見(1/10000)肝功能損害。有腎結石或者有嚴重腎功能損害者(腎小球濾過率低于20ml/min)禁用。
用藥期間患者一定要大量飲水(每天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同時配合服用堿性藥物(小蘇打等),以防止尿酸鹽在腎臟沉積形成尿路結石。
3.降尿酸藥物的合理選用
導致血尿酸升高的原因不外乎三種情況:
血尿酸
尿酸生成增多
尿酸排泄減少
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患者24小時尿尿酸排泄超過800mg(4.8mm01)則屬于“尿酸產(chǎn)生過多型”,此時可以選擇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如別嘌呤醇、非布司他。
如果患者24小時尿尿酸排泄低于600mg(3.6mm01)則屬于“尿酸排泄減少型”,這時可以選擇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苯溴馬龍、丙磺舒。一般來說,上述降尿酸藥用一種就可以了。
如果一種藥物不能使血尿酸達標:可以考慮將兩類降尿酸藥物聯(lián)用,如“非布司他+苯溴馬隆”。
常規(guī)武器三
堿化尿液的藥物:尿酸在堿性尿液中的溶解度比在酸性尿液中更高,通過堿化尿液,可以促進尿酸鹽的溶解及排泄,防止泌尿系結石的形成,減輕尿酸鹽對腎臟的損害。
因此,在血尿酸濃度較高或是服用促尿酸排泄藥(如苯溴馬龍)期間,尿pH值低于5.5時,有必要使用堿性藥物。
碳酸氫鈉(小蘇打)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堿化尿液的藥物,具體用法:
小蘇打每次0.5~1g(1~2片),3次/天。
“堿化尿液”并不是說pH值越高越好,尿液過度堿化(尿pH>7.0),不僅可導致堿中毒,而且容易形成鈣鹽結石。
一般認為,將pH值維持在6.2~6.8比較合適,不要超過7.0。因此,在服用促尿酸排泄藥期間,應注意定期監(jiān)測尿液pH值,根據(jù)檢測結果及時調整小蘇打藥量,以使尿pH控制在合適的范圍。
臨床上,經(jīng)常聽病人抱怨說:“痛風不好治,病情好反復?!?/p>
其實,問題就出在兩個方面:一是自己日常生活不夠自律,二是不會合理使用藥物。只要做好這兩點,遠離痛風將不再是個難圓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