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東紅
摘 要:《誡子書》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風之作,語言精辟,思想深邃。入選在七年級語文上冊,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體現(xiàn)出了家風文化的重要性。
關鍵詞:滲透家風文化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1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循循善誘、富有智慧、知識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導盡顯其中。這封家書篇幅短小,言簡意賅,充滿智慧,把一位父親的愛子之情,愛子之切表達得淋漓盡致。
諸葛亮四十六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諸葛亮的一生忠誠、濟世、敬業(yè)、廉潔、謙虛等品格,已經成為了后人學習的榜樣。他雖然常年征戰(zhàn),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虛心好學,立志成才。他的《誡子書》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風之作,是古代家風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立志成才的深刻道理,讀來發(fā)人深省,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佳作。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家風、家訓時特別強調我們每個人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樱~好人生的第一步,為孩子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品德基礎和人格基礎。
古時候的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人生智慧、學術思想和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內容,使他們的子孫后代立志學習、勤勉做人、厲行節(jié)約,對我們今人的人來講也有許多可借鑒學習之處。例如《朱子治家格言》、《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以及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都是家庭教育的名篇佳作,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對我們今天的后世子孫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在人們日益浮躁的今天更有難能可貴的意義,因為它不僅是家風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現(xiàn)代社會一個公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xiàn)。
《誡子書》在2016年入選統(tǒng)編語文教材,被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15課。七年級正是培養(yǎng)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學生初中入學之初選入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為人處世、立志成才、惜時用功具有指導意義。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言文,主要論修身治學,強調淡泊寧靜的價值。在當下,物欲紛繁,塵世喧囂,外界誘惑,各種干擾;對學生來說,如何做到立定遠大志向,專心致志學習,是一個大課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雖然有些內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在學習中全然領悟,但在反復吟誦了這篇文章后,就會在他們的心里埋下一個志存高遠、寧靜淡泊的種子,對他們的未來會大有裨益。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他告訴兒子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作者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含意深遠。作者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
第一,做人方面,做學問,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在《誡子書》中,諸葛亮先生首先談到的也是做人,那就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修身、養(yǎng)德首當其沖,沒有好的品行,即使學習再好,到頭來也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必須做到節(jié)儉勤勉,言行一致,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yǎng)上狠下功夫,拒絕浮躁,抵制誘惑,靜心學習。
第二,做學問方面,學問是需要一點一點地積累,要做到寧靜專一,心無旁騖,所以諸葛亮先生這樣強調到:“夫學須靜也”,“靜”是做學問的先決條件,內心浮躁,做學問本身,就是樂趣所在?,F(xiàn)在的學生受外界的誘惑太多,讀書往往靜不下心來,浮躁、不專一、對未來沒有好奇心,大多同學只是抱著來一天混一天的態(tài)度,真正能靜下心來學習的同學越來越少,這篇文章指出“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讓學生領會到學習上的大忌,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學習的習慣。
第三,立志方面,立志是成才的必要條件,凡是要成功,必須有遠大志向。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從小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大志,這一崇高的志向激勵著他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鞠躬精粹,死而后已”。還有像錢學森、徐悲鴻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他們當年就抱定了為國為民的偉大志向,飄洋過海,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實現(xiàn)了崇高的理想,為祖國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四,惜時方面,這也是教育子女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兩千年前,偉大先哲孔子立于河邊,面對奔流不息的河水,想起逝去的時光,發(fā)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時間易逝,于是詩中告訴我們:“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諸葛亮先生在文中寫道“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告誡兒子惜時的重要性,正如“花有再開日,人無再少年”。時間就這樣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每天都不能再重復,告誡我們不要把這么寶貴的光陰白白浪費,要做到珍惜時間,利用好每分每秒,不要虛度光陰和年華。
所以通過學習《誡子書》這篇文章,學生體會到了寧靜的重要—“非寧靜無以致遠”;體會到了節(jié)儉的重要—“儉以養(yǎng)德”;體會到了立志的重要—“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體會到了好學的重要—“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體會到了陶冶性情的重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體會到了惜時的重要—“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精辟透徹,入情入理,內涵豐富,思維縝密,讀起來朗朗上口,比起那些長篇大論的文章來,誡子效果好得多。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家庭想要做到做到薪火相傳,這個家庭里面的家風問題尤其關鍵。千百年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一代代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風傳承,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所以,這樣一篇雖短小精悍卻意味深長的關于家風的名篇佳作,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意義非同凡響,從做人、做學問、立志、惜時等方面告誡我們應該怎么做,可以說它像一盞明燈,會照亮學生前行的方向,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