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京平 陳曉天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深知黨員干部的家風對黨和國家的重要性。他在修身、治學、生活、信仰方面以身為教、率先垂范,教育子女和后人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作為黨的高級領導干部,林伯渠始終身體力行,克己奉公,成為共產黨人修身的典范。
林伯渠曾擔任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主席。邊區(qū)大生產期間,他雖然政務繁忙,日理萬機,但仍在延安南川開荒種地。有個叫惠疙瘩的農民??匆娏植笄逶缣嶂j筐撿糞,非常感動,就領著兒子挑了兩擔糞要倒在林伯渠的糞堆上,被他婉言謝絕。林伯渠始終吃苦在前、身先士卒,凡事先之勞之,不擺官架子,在群眾中獲得一致好評。林伯渠在給孩子們立規(guī)矩上很用心。他擔心孩子們作為高干子弟會有“自來紅”的思想,就一直教導他們不許搞特殊化。抗日戰(zhàn)爭期間,林伯渠的子女及多位親屬在延安學習或工作,他叮囑部下及身邊人不能對他們特殊照顧。1942年,林伯渠為了讓孩子了解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從小培養(yǎng)對農民的感情,將不到3歲的兒子林用三送往農村。1956年,林用三初中畢業(yè)后,林伯渠為了讓其與普通市民的孩子有更多接觸,更全面地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情況,要求林用三不上干部子弟學校,而是考取其他中學,過走讀生活。一次,老家臨澧派了兩個親戚找林伯渠,希望他動用關系要一輛解放牌汽車。林伯渠堅持原則,不為家鄉(xiāng)搞特殊,熱情招待兩位親戚后就讓他們回去了。
在組織紀律上,林伯渠對自己同樣要求嚴格。邊區(qū)政府開會,他幾乎都是最先簽到。一次,辦公廳黨支部開會討論一位同志的入黨問題,會前沒有通知他。會剛開始他走進會場,微笑著說:“支部書記同志,我來晚了。”便坐下來,認真聽完大家的評議,并和全體黨員一塊舉手表決。最后,主持會議的同志請他講話。他站起來說:“我今天講兩點,一是檢討,二是請求。我所檢討的是,過黨日是每個黨員組織觀念強弱的表現(xiàn),我沒有準時參加,應該受到批評。我當主席和同志們只是工作崗位不同而已。當主席的人可以特殊、無人管、天下第一,那不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我所請求的是,支部書記不要取消我參加黨日活動的資格。”支部書記匆忙站起來說:“林老,你工作那么忙,我們不愿打攪你,所以沒有通知?!绷植f:“你們不打攪我,自由主義就會打攪我。你要記住,我是一個普通的黨員,沒有什么特殊可講?!彼中χ鴮Υ蠹艺f:“還要請諸位監(jiān)督執(zhí)行呦?!?h3>立“敏而好學、學而不厭”的治學家風
“敏而好學、學而不厭”是林伯渠對學習的態(tài)度。他把學習當作在復雜環(huán)境中保持頭腦清醒的品質、不斷提升自我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將理論變?yōu)楝F(xiàn)實以更好地解決困境的本領。
林伯渠的女兒林秉衡回憶:“父親當時(1927年秋)常避居親戚家中,我發(fā)現(xiàn)他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表現(xiàn)出愁悶的樣子。留在上海的那段有限時間里,仍按他的老習慣,不斷地閱讀各種書報雜志,有理論的、文學的,還有那些左翼的刊物。只要是當時新出的書,從報上看到廣告,就讓我堂姐哲明去買。他自己是不能隨便上街的?!?/p>
林伯渠十分重視學習,在他簡樸的住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用木板釘起的簡陋書櫥,裝滿了書籍和報刊雜志。他非常博學,除馬列主義著作外,也喜歡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和詩歌類書籍。如果時間允許,他可以整天看書。他每天必讀報紙,但不是泛泛閱讀,而是把報紙上提出的問題和工作實際聯(lián)系起來。林伯渠在六十壽辰時還專門就學習問題向毛澤東請教:“像我這樣的人,應當如何學習?”毛澤東說“:講到底,我覺得還是三個問題,像你我這樣的老黨員,也還要在立場、觀點、方法三個方面去努力?!绷植闹螌W態(tài)度也對子女產生深遠影響。1959年,林伯渠對林用三的大學專業(yè)選擇十分關心,語重心長地囑咐道:“中國革命進行了那么多年,才取得勝利,建設好這樣的國家也絕不是容易的事。我只希望你能學到一些真正的本事,腳踏實地地做些工作,為國家建設出力?!弊罱K,林用三選擇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自動控制專業(yè)。
1935年冬,劉景范去中共三邊特委任軍事部長,到中央財政部領款時曾拜訪過林伯渠。當時,中央財政部設在一間約20平方米的平房內,屋中除一張舊桌、一條長凳、簡單的辦公用具、一張單人床和被褥外,別無他物。此時瓦窯堡已是大雪紛飛、朔風呼嘯,林伯渠還只穿著兩條單褲和一件沒掛布面的老羊皮襖,在腰間扎著一條小繩。他接過領款報告,叫會計如數(shù)將款取來,親自點交給劉景范,還諄諄告誡說,現(xiàn)在財政困難,要注意精打細算、節(jié)約開支,盡量想辦法克服困難。
1944年春節(jié),林伯渠響應生產節(jié)約的號召,給自己定下了生產節(jié)約計劃,并公布在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的墻報上。有位外國記者懷著好奇、敬仰的心情,把這篇計劃抄錄下來并對林伯渠進行采訪。這名記者發(fā)現(xiàn),林伯渠的住處只有一盤炕、一張破舊的小方桌及幾把半舊的椅子,炕上的被子也打滿了補丁,而林伯渠正坐在半舊的椅子上,仔細縫補著一條舊褲子。他笑著對記者說:“中國有句俗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我這條褲子,才穿了三年半呢!”
1938年春,林伯渠(坐者)與女作家丁玲(右二)、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工作人員宣俠父(右一)等在陜西西安。
林伯渠注重培養(yǎng)子女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嚴于律己的作風。陜甘寧邊區(qū)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上戰(zhàn)爭時期生活物資供應十分緊張,林伯渠的孩子們同其他孩子一樣吃不飽,有時餓得直哭。林伯渠嚴格要求子女,要勤儉節(jié)約,能吃苦耐勞。20世紀30年代初,林伯渠因為革命需要,遠赴莫斯科工作。那時家中孩子尚小,但他仍不忘寫信勉勵他們盡早參與社會實踐,不要做溫室里的花朵。他讓長子、次女去做工,幫母親養(yǎng)家,最小的孩子也要學著做手工,掌握一技之長。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員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員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作為國民黨元老之一,林伯渠曾官至國民黨中央常委,但對中國當時救亡圖存的困境以及國共兩黨未來發(fā)展進行深刻分析之后,他毅然跟著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并在黨的領導下奮斗了一生。1945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為他舉行祝壽活動,并致函祝賀。同日,《解放日報》發(fā)表了經毛澤東親自修改的中共中央為他壽辰獻的祝詞。毛澤東在祝詞中稱贊說:“你是我國革命老戰(zhàn)士,自辛亥以來,在歷史進程中,你總站在革命的最前線。”“中國人民的解放快要勝利了,你的生日,將是中國人民最歡喜的一天。”
林伯渠之女林利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由于這位革命老人的榜樣的影響,很自然的,他的子女親屬和家鄉(xiāng)的許多青年,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一道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绷掷凇拔母铩敝惺艿狡群?,被關押7年零40天,但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人,并且用共產主義信仰支撐自己走出黑暗。回憶“文革”往事時,林利依然難以忘懷父親的影響:“每逢我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時,只要想到他的教誨,想起他那親切而又有所期待的目光,就不由得重新鼓起勇氣,去排除艱險,去繼續(xù)走一個共產黨人應走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