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全球化的迅速滲入,中國人的疾病譜也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癌癥逐漸成為中國人健康體魄的一大克星,特別是經歷了貧苦成長期和快節(jié)奏生活中年期的現時期老年人口群體,更是深受癌癥的困擾。
本文通過引入老年晚期癌癥患者臨終關懷案例,從社會工作角度出發(fā),分析目前我國晚期癌癥患者和家屬臨終關懷的實務實踐方法,同時也為該領域的社會工作服務指出了一些不足。
關鍵詞:癌末患者;臨終關懷;家屬壓力緩解;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291-01
作者簡介:董清瑜(1997-),女,漢族,臨沂大學法學院。
一、概念界定
(一)臨終關懷:臨終關懷是一種對于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所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特殊服務,并輔以適當的醫(yī)院治療,以減輕疾病的痛苦,使患者臨終時能夠更有尊嚴,安寧、舒適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時對于陪伴病人治療的家屬也要進行適當的壓力疏導和心理輔導。
(二)癌末患者:癌末患者即晚期癌癥患者,癌末患者不同于普通疾病患者,他們的自我存在感通常較低,對于死亡的焦慮感極強,并伴有嚴重的轉移感染、咳嗽、胸疼、咯血、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由于癌細胞的大規(guī)模擴散,全身器官大批出現劇烈疼痛狀態(tài),這個時候的患者無疑是經受著精神和肉體上雙重的折磨。
(三)個案工作: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運用科學的技巧和方法幫助個人或家庭減輕壓力,完成本身資源無法解決的問題。
二、案例引入
病人李某,男,72歲,漢族,高中文化,現居于北京市朝陽區(qū)某醫(yī)院腫瘤科病房,年輕時因工作受過傷,除此以外身體一直很健康,在去年一次體檢中不幸被查出肺癌晚期,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沒有好轉,癌細胞轉移的很快,平時因為飽受病痛折磨,身體很弱,只能躺在床上,行動不便,脾氣也越來越差,妻子早逝的李大爺只有一個女兒在本市工作,女兒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來熬夜照顧他的時候經常被遷怒,這讓李大爺的女兒承受著很大的精神壓力,幾經崩潰。惡性情緒使得李大爺的病情越發(fā)嚴重,因此被轉介到了醫(yī)院合作的社工機構,進行接受臨終關懷服務。
三、問題解析
(一)病人本身對于死亡的恐懼和負面自我認同情緒。癌末患者很大一部分會產生疼痛的現象,因此帶來的對于死亡的不安、恐懼常常使他們進入到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中,并產生低自尊感和一些不良情緒,并進而影響到在身邊進行照料的家人,使得社會關系進一步破裂,如果在這個時候處理不當,很有可能會使病情更加惡化。
(二)家屬承受巨大的壓力。癌末患者負面情緒會使家屬時刻處于精神緊繃狀態(tài),而這種陪伴經常不是幾天的短時間,長期下來家屬自身的身體和情緒可能會崩潰。其次,對于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癌癥的治療通常不是一件輕松解決的經濟負擔。據調查,70%的癌末患者家屬認為照顧患者為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會影響部分月收入低于千元家庭的溫飽問題(很多老年家庭會出現這種困境)。
四、個案介入
(一)對患者:死亡教育、情感陪伴和同理心的呼應。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李大爺對于死亡十分恐懼和避諱,對于這種觀念傳統(tǒng)的癌末老人,社工要積極疏導教育,轉變他們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通過觀看電影、聊天等方式使案主意識到死亡并不可怕,同時在聊天中要更多使用“開放性問句”,說出案主想要表達的情感,當他們表達出積極樂觀的情緒時,要及時加以鼓勵和贊揚,使這種情緒繼續(xù)發(fā)揚。在治療期間,社會工作者更要學會傾聽,做好案主情緒的接受者,傾聽他們對于疾病和未來的恐懼、焦慮,利用職業(yè)方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二)對家屬:拓寬資源渠道,增進溝通了解。社工可以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幫助案主家屬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協助他們通過學習癌末患者照護相關知識提升自身能力,并且?guī)椭麄兺ㄟ^申請政府救助等方式解決經濟壓力,逐漸走出困境;對于案例中案主和家屬沖突加劇的情況,社工可以以自身為橋梁幫助雙方增進對彼此的了解,緩解不良情緒,通過溝通使關系走出死循環(huán),使案主平和、積極的在家人的陪伴下迎接死亡的到來。
五、關于現階段癌末患者及家屬臨終關懷社會工作實務現狀的反思
(一)臨終關懷缺乏固定性流程。通過筆者對于本地NGO組織的采訪中發(fā)現,社會工作者的臨終關懷方向工作尚且處于摸索階段,更妄談形成一套科學可行的固定性流程,社會工作者在介入個案的時候時常只能通過自身經驗進行粗放的、無目的性的接觸和服務,因此專業(yè)水準就很難得以體現,因此我們應當學習歐美、日韓等國家先進的社工經驗,總結摸索出一套適合國情和適合套用各類實際個案情況的臨終關懷固定性流程,為臨終關懷的全國范圍內推廣打下良好基礎。
(二)專業(yè)人員素質亟待提高。由于臨終關懷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來說尚且屬于新鮮事物,只有很少的家庭會主動尋求途徑接受服務,僅有少部分三甲醫(yī)院和高檔私人醫(yī)院會通過和政府部門合作的社工組織進行聯系,這部分同工通常缺乏專業(yè)的臨終關懷知識,對于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況很難進行精準的把握。因此對于專業(yè)對口臨終關懷的社會工作者培訓必須盡早提上日程。
[ 參 考 文 獻 ]
[1]李義庭,劉芳,付麗.以人為本,推進我國臨終關懷事業(yè)的發(fā)展[J].醫(yī)學與哲學,2016(27).
[2]劉璐,冀鵬飛,周羽中.社會工作介入臨終關懷的實踐和反思[J].經濟論壇,2008.
[3]許加明.社會工作介入老年臨終關懷探析[J].社會工作實務探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