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霞
《故鄉(xiāng)》是經典之文,被選入中學教材多年,可供探討的角度很多:把握故事情節(jié),了解插敘、倒敘的記敘順序,“現(xiàn)實”與“回憶”的反復穿插,分析人物描寫,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從小說的三要素出發(fā)……人物作為三要素之一,常作為分析的點,往往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以及去比較人物,綜觀研究,大多是蜻蜓點水,并未深度閱讀,并未走近人物。
《故鄉(xiāng)》人物對話是其特點,尤其與閏土的對話篇幅占據(jù)較多。語言對話能夠反映人物性格。因此,本文基于學生為本位、以文本為本位,進行深度閱讀的理念,以與閏土相關的語言對話為例進行人物語言分析。
一、從話語角度分析
本文著重分析閏土與其他人的對話,如少年閏土與迅哥的對話,中年閏土與迅哥以及老太太的對話。此處的對話,筆者將其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冒號、引號呈現(xiàn)的直接對話,如:閏土又對我說:“現(xiàn)在太冷……”一類是間接體現(xiàn)對話,如: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罢f不出話來”屬于間接話語。
(一)閏土對話統(tǒng)計表
時間對比是本文分析人物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兩者的對話分為三十年前和現(xiàn)在,梳理全文,兩者的對話整理如下:
(二)從說不完到說不出
由表格可知,兒時閏土的話語量多,滔滔不絕地回答著迅哥的問題,一大段一大段表達自己觀點,全是童真童趣:捕鳥、撿貝殼、刺猹……勾勒了鄉(xiāng)間勇敢少年形象,符合兒童玩耍的天性;兒時迅哥眼中的閏土是無所不知的少年,閏土主導著話語權,幾乎全是在直接描寫閏土的語言,將閏土的童年快樂時光寫得淋漓盡致。兒時迅哥的語言少,以間接語言為主,即使是直接語言,也僅僅是三五字的描寫,為何?因為此時的迅哥僅是作為引導閏土繼續(xù)分享童年美好經歷的引子,童真童趣的閏土才是描寫的重點。
從內容來看,中年時,對話雙方(閏土與老太太、閏土與迅哥)沒有溝通的共同話題,在苛捐雜稅、多子的背景下,在難以生存的狀況社會背景下,閏土自覺將自己的地位放低,以致從謙卑降到了自卑。
兒時兩人的對話,是迅哥問,閏土答;即使迅哥不問,閏土也心有默契地解答。如今,最開始迅哥有問,閏土無答,或閏土答不出來,吞吞吐吐,含含糊糊,畏畏縮縮,遲鈍麻木。即使閏土說話,也只是客套而已,答非所問;兩者沒有溝通的默契與平等;最后迅哥感覺兩人無法交流,便多用間接對話,省去了直接詢問的句子。最后一次的對話在夜晚,夜晚應該是最能釋放內心,最有聊天氣氛的時候,但是,兩人的聊天內容也沒有直接寫出,就“閑天”“無關緊要的話”一語帶過??杀瑑扇说臏贤ń涣饔幸粭l鴻溝。
二、從標點符號角度分析
標點符號有助于表達情感,二十年前后的對話都有大量的省略號使用,但兩者表達的內容和作用都各有不同。
(一)省略號的匠心獨運
兒時的省略號表示列舉、說不完,滔滔不絕,語意未盡,不盡的是童年鳥雀種類之多,如:“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不盡的是談及刺猹的小心翼翼和興趣盎然:“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不盡的是潮汛來時跳魚兒的不同活潑形態(tài)……“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而如今的省略號是語意未盡,不盡的是猶豫,不盡的是苦難生活的無盡頭;同時還是語句的斷斷續(xù)續(xù)。文中全是閏土謙卑的姿態(tài),不成句子的語言,沒有實際交流內容的對話,吞吞吐吐的客套無聊,不再是說個不停,不再是說不盡,而是說不出,不知道說什么才好的尷尬。如:
“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我實在喜歡的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
“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
一句句的省略號,貫穿了三十年的前后,也見證了閏土從童真童趣到麻木愚鈍、畏畏縮縮的“木偶人”的痛心過程,使得前后對比更加強烈。注意省略號的前后使用,是走進文本的一個切口。
(二)標點符號的集中使用
省略號不僅在一個句子中出現(xiàn),而且一句中還有反復出現(xiàn)的省略號,集中出現(xiàn)的省略號別有深意;同時,各種標點符號的集中出現(xiàn)也不可忽視。閏土在被問到生活境遇時,文章更是以省略號的集中使用來暗含情感。閏土欲說還休,只是斷斷續(xù)續(xù)不成句子的慢慢回答,找人傾訴又無從談起的無奈痛心,也就在省略號中省去,此時無聲勝有聲。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guī)……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二十年前呢,也有一種標點集中出現(xiàn),如:
“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這個逗號是魯迅當時的語法規(guī)范,如今表示短語之間的間隔應該是頓號,頓號小于逗號,停頓小,語速快,滔滔不絕。且綜觀少年閏土的話語,多用短句,干脆利落而語速快。
同時,《故鄉(xiāng)》中寫“我”回到故鄉(xiāng)后見到中年閏土時,寫道:“??!閏土哥,——你來了?……”這里短短的一句話,卻用了嘆號、逗號、破折號、問號和省略號五種標點符號。這些標點符號的運用,準確地揭示出“我”非常復雜的內心情感。
集中出現(xiàn)的標點作用不可忽視,他們揭示了少年閏土滔滔不絕,中年閏土吞吞吐吐;少年閏土說不完、說不盡,中年閏土說不出;在此背景下,兩人再次見面也只能是五味雜陳,最終用沉默替代了。
三、從人稱的角度分析
筆者在閱讀這些對話句子時,有兩個疑惑:在少年閏土對話中,主語“我”多次出現(xiàn);在中年閏土中的語言描寫中“我”為何逐漸隱去?其二,閏土對迅哥的稱呼為何有所改變?
(一)主語“我”的省略
在閏土的語言描寫中,中年閏土語言表達的主語為何省略?如果是追求語言的簡潔,可以省略很多,有時閱讀省略讀者也就一掃而過,不放心上,為何在前后的對話中,偏偏主語“我”的省略如此明顯?
在中年閏土的對話中,我們可以試著在某些句子中添加主語“我”,如原句:“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guī)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修改為:“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guī)矩。我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修改的句子語法規(guī)范,為何魯迅省略了?若魯迅用筆要求精簡,那么兒時的對話如“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現(xiàn)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這個句子也可以刪去主語“我”,但是魯迅兒時不厭其煩保留了主語“我”,如今卻求文字簡潔,這樣就說不通了,就自相矛盾了??磥?,主語“我”的凸顯與隱去是魯迅的匠心獨運之處。
結合文本,可得知,主語“我”的省略,本質上是自我的喪失。兒時的談話都有“我”這個主語的存在,一直圍繞“我”來進行語言對話,“我”代表著獨立自由的話語權。中年的“我”的喪失,正是獨立、自尊、自由、平等的喪失。
(二)對方稱呼“你”的替換
兒時稱呼對方為平等的、便于情感交流的稱呼語——“你”;長大后,自我的隱藏,隨之而來的也是“你”的隱藏,替換成了大多時不談自己,只言對方,只言高自己一截的別人,稱呼要么是老爺,要么是掩飾尷尬的水生,帶上水生的情節(jié)是有深意的,正如在《劉姥姥進大觀園》中,劉姥姥帶上板兒進大觀園,以小孩子做掩護;要么是禮貌談話的老太太。尤其是面對兒時的伙伴,稱對方用的是有等級差別、毫無情感交流、關系生疏的稱呼——“老爺”,缺了“你”。綜觀中年閏土的語言,閏土僅僅談到收到了信時才有了自我,才見到他的自我的暫時露面。
由此看來,在前后對話交流中,中年閏土少了“我”“你”自由獨立、方便交流的稱呼,多了標志等級的“老爺”,潛意識顯示了閏土內心的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
四、結語
人物作為小說的三要素之一,且語言作為人物情感、思想的承載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物對話不可泛泛而談、一概而過,需要細細品味、揣摩。本文從閏土相關的語言描寫出發(fā),多角度分析,如:直接對話與間接對話的統(tǒng)計、對話的內容變化、對話的標點使用、對話的主語變化。這些提供了走進文本、走進悲劇人物的途徑,從而能從更多的角度、更深地去把握魯迅的匠心獨運,更好地去理解主旨。
參考文獻:
[1]王軍文.魯迅《祝福》的標點符號表意效果例析[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02):66-67.
[2]張婧.例析魯迅作品中標點符號的超常規(guī)使用[J].語文學刊,2015(16):5+25.
[3]王岱.魯迅對標點符號運用的自覺[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02):116-117.
[4]趙剛健.文學作品中運用標點符號的藝術——以魯迅作品中標點符號的特殊功能為例[J].寫作,2012(17):20-22.
[5]石玉海.此時無聲勝有聲,情到深處意更濃——談魯迅《故鄉(xiāng)》中幾處標點符號的運用藝術[J].文學界(理論版),2010(04):68+72.
[6]張桂英.略說魯迅作品標點符號的妙用[J].綿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0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