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雷 李小蘭 鄧中原
摘 要:目的:觀察熱預適應通過調節(jié)中樞神經遞質對大鼠運動誘導的中樞疲勞的作用。方法: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2組,6只為預熱組,6只為對照組。運動疲勞模型通過力竭跑步模型建立,熱預處理組是42℃熱處理15 min,每天3次,連續(xù)5天,對照組不做任何處理。記錄最后運動力竭時間及運動前后體內核心溫度,同時用液相色譜測量腦組織中多巴胺(DA)、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的水平。結果:1)預熱處理組的平均力竭時間為318.49±37.25分鐘,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78.24±42.43分鐘,熱預適應顯著增加了運動的耐受時間(P<0.05);2)預熱處理組運動前后肛溫差(0.382±0.396)℃顯著低于對照組(1.954±0.603)℃,熱預適應顯著降低了運動后體溫(P<0.05);3)NE和DOPAC含量在預熱處理組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熱預處理組5-HT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1),而DA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熱預適應可以有效降低運動前后體溫差,并且可能是通過減少5-HT,增加NE、DA的含量來起到延緩中樞運動疲勞的作用。
關鍵詞:熱預適應;神經遞質;運動疲勞;中樞疲勞
中圖分類號:G80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9)01-0058-06
運動性疲勞是因為運動引起的肌肉運動及做功能力下降的現(xiàn)象,其中長時間中等強度的運動所產生的疲勞主要由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出的抑制信號引起,稱之為運動中樞性疲勞[1-3],是目前運動疲勞機制研究的熱點之一。緩解疲勞對提高運動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是運動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運動性疲勞機制研究提出多種假說,涉及中樞神經遞質失衡,內穩(wěn)態(tài)失調,氨基酸、離子代謝紊亂,自由基增多,能源衰竭,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的平衡打破等諸多變化[4]。隨著神經生物學相關技術方法在運動醫(yī)學研究中應用,運動性中樞疲勞機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長時間運動時中樞神經遞質的變化是導致疲勞產生的重要原因[1,3]。
有關神經遞質分泌失衡導致中樞性疲勞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過程中體溫升高可能是誘導神經遞質分泌的主要原因之一。熱應激條件下,體溫升高的熱敏信號,傳遞至下丘腦視前區(qū)等腦區(qū)域,腦區(qū)域內熱敏神經元接受并整合形成反饋信號作用于下丘腦、延髓中縫區(qū)等不同腦區(qū),影響腦內神經遞質的釋放和相應受體的表達,從而產生一系列反應,調整各種機能以適應環(huán)境溫度的改變,并可影響機體長時間的運動能力,并從而在運動性中樞疲勞的產生和恢復中發(fā)揮特定的作用[5-7]。神經網絡調節(jié)是多重而復雜的過程,遞質的分泌受內外環(huán)境影響,并且可因環(huán)境的改變而進行適應性調節(jié),保持身體穩(wěn)態(tài)。過量運動引起的遞質變化,也可能通過全身性調節(jié)引起自身適應性改變,從而使失衡的神經遞質分泌趨于正常。那么,預適應后達到的新的遞質平衡就有可能適應機體的應激狀態(tài),從而在過量運動過程中推遲疲勞出現(xiàn)的時間、延長運動時間,減輕疲勞程度。在自身適應調節(jié)機制研究中,預適應是目前常用且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常用于減輕機體損傷,如缺血預適應保護腦組織、肌肉組織等[8-9]。熱預適應是指通過反復暴露在高熱的條件下,使得體內和皮膚溫度升高并且大量出汗[10-13]。熱預適應的研究也應用于諸多領域,如熱預適應對保護和改善心肌細胞的損傷、對神經系統(tǒng)及小鼠的學習行為也有積極的影響[14-15]。已有研究顯示,在熱應激條件下,可通過提高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E)的活性抑制機體溫度升高導致的中樞疲勞,改善熱應激下運動能力[16-17]。同時也有研究顯示, DA能提高神經元活性也能使受試者在高熱環(huán)境中運動時有更高的耐受性[18]。由此可見,人體對熱應激的調節(jié)反應與神經遞質分泌有密切的關系。調節(jié)神經遞質的活性,達到自身在高溫環(huán)境中新的平衡,有利于維持機體的穩(wěn)態(tài)。
因此,我們的研究擬通過熱預適應調節(jié)中樞神經遞質的平衡,研究并闡明運動時重要神經遞質的變化規(guī)律,明確其與運動性中樞疲勞的關系,并且尋找中樞性疲勞有效的預防與恢復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動物和分組
成年雄性SD大鼠(8周齡)12只,體重230 g~260 g(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公司)。大鼠飼養(yǎng)在首都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大鼠飼養(yǎng)房。大鼠正常分組(3只/籠子),自由飲水,飲食,溫度為(18~24)℃,空氣相對濕度40%~60%,正常晝夜節(jié)律。
1.2 實驗方法
1.2.1 高溫預熱處理
預熱組動物用6%水合氯醛0.6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置于60℃恒溫水浴箱,保持大鼠呼吸通暢,直至肛溫升至42℃,維持肛溫42℃ 15 min,再置于常溫環(huán)境下恢復體溫,1小時后,再升高體溫42℃ 15 min,反復3次,連續(xù)五天。對照組不做任何處理。
1.2.2 急性力竭疲勞模型建立
采用Bedford[19]建立的一次性平板跑臺力竭跑步模型,兩組動物測試前進行適應性跑臺訓練1次/天(共3天),低于力竭程度。恢復2天后進行一次性力竭跑步實驗,采用treadmill平板跑臺法,測試由15 cm/s開始,持續(xù)15 min,增加至25 cm/s,持續(xù)15 min,最后保持在35 cm/s跑步直至力竭,力竭運動以大鼠滯留跑道后1/3處3次以上且刺激驅趕無效為標準[20],記錄每只動物三階段跑步時間。
1.2.3 核心體溫測定
采用體溫計測量肛溫表示核心體溫,跑步前測定初始肛溫,力竭跑步完成后立即測肛溫,用運動前后核心體溫的變化觀察體溫變化的差異。
1.2.4 腦內神經遞質檢測
兩組力竭跑步實驗結束后,采用斷頭法獲取腦組織,置于冰上并迅速分離皮質、下丘腦、海馬、紋狀體。高氯酸提取法充分勻漿后,4 000 g/min離心5 min,離心取上清液,-80℃凍存。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各部腦組織內多巴胺(DA)、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A)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