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常紅
摘要:當前社會敬畏意識缺失現(xiàn)象出現(xiàn)得越來越頻繁,歸根到底是在人的成長期少了敬畏意識的教育,因此學校教育里培養(yǎng)學生的敬畏意識刻不容緩,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敬畏生命、敬畏規(guī)則的意識。
關鍵詞:敬畏;生命;規(guī)則
近年來在媒體上經常看到一些與教育有關的負面消息,特別是近段時間,諸如學生傷害老師的事例;學生傷害自己甚至輕生的事例;校園欺凌現(xiàn)象;熊孩子的事件;成年人“巨嬰”事件;另外還有一些成年人以及官員犯錯犯法事例。這些事例涵蓋了從小到大各個年齡段、各個層次的人員。每當看到聽到這樣的事例,我都會想一想,這些熊孩子或學生這樣,難道他的家長沒有教育他們這樣做不對嗎?他的學校沒有教育他不能這樣做嗎?那些犯錯犯法的成年人或官員難道當年沒有受過教育嗎?
追根溯源,還是我們的教育有所缺失。到底缺失什么?缺在哪兒?細細想來,如此等等事例和現(xiàn)象背后,是在他們成長的階段,我們的教育還是有很多地方沒做到,其中德育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對學生進行敬畏意識教育,沒有教育學生對一些事情的敬畏,有些事情是有底線的,就是不能做,做了就是不對,就是犯錯。
敬畏,從字面上來看,敬有尊敬、恭敬、彬彬有禮的意思,還指做事嚴肅,免犯錯誤;畏有畏懼、佩服、擔心憂慮的意思;敬畏的詞意是既恭敬又畏懼,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是從內心中生發(fā)出對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有些害怕的感受和情緒。敬畏不同于恐懼??謶质且环N本能,它是靠直覺瞬間產生的,而敬畏的形成是人們始終處在“清醒”而又“戒懼”的狀態(tài),運用理性思維產生的一種心理情懷。不能簡單地將敬畏理解為敬與畏相疊加,而是將二者相融通,敬畏相連,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人們因為“敬”而效仿,因為“畏”而上進,懼怕并不是懦弱的表現(xiàn),而無所畏懼更不是強勢的表現(xiàn)。
在我由小到大成長過程中,有一點我印象深刻,我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小孩沒有什么大道理,父母總是教育我們要有“怕處”,特別是在我犯錯的時候。我當時并不是很清楚他們所說“怕處”指什么,現(xiàn)在仔細想來可能意指敬畏?!芭绿帯北砻嬉馑贾浮昂ε碌牡胤健?,其內涵就是“敬畏的地方”。在老一輩的心里,一個人要對一些事情和東西有所敬畏,不能任性妄為亂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不知道或沒有“怕處”,就會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任性性格,長大之后心中沒有敬畏,就會胡作非為,就會出事犯錯。
現(xiàn)在的這些熊孩子或學生沒有敬畏意識是現(xiàn)在教育的問題,這些熊孩子或學生的家長估計也沒有這些意識,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的家長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經過改革開放后的受教育者,這也說明以前我們教育在這方面也沒有做得好。這些熊孩子或學生將來還要長大成人養(yǎng)育下一代,從社會發(fā)展來看,我們力爭在這一代人身上補上這一課,不能仍由這種現(xiàn)象和事例再經常發(fā)生,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敬畏意識刻不容緩。必須從現(xiàn)在起、從孩子或學生小時候起就要培養(yǎng)他們的敬畏意識。
人生活在這個世上,要敬畏的事情可能有很多,任何人在做人做事上要知敬畏、有敬畏,善于用敬畏之心守住做人做事方面的底線,如若不這樣,有可能受到懲罰,嚴重的可能危及性命。作為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認為首先要及早進行敬畏生命、敬畏規(guī)則的教育,讓他們及早建立起敬畏生命、敬畏規(guī)則的意識。下面分別闡述。
一 培養(yǎng)敬畏生命意識
人是社會的動物,從出生的那天起,人的生命是具有社會性的。一個人的生命既具有個體性,又具有社會性,既是該個人個體的,同時也是這個人的家庭的,還是這個社會的。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并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每一個個人的生命,都有他的關聯(lián)性、社會性。每一個生命都不僅是自己個人的,而是家庭的!家族的!社會的!“人的本質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同時,任何一個人的生命個體又具有唯一、不可替代性、同時還具有一次性的特性,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重頭再來。
一個生命個體在一生中是能夠創(chuàng)造無限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價值的。生命寶貴,只要存在,一切美好都有可能發(fā)生,就有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可能。個體生命的消失,不僅僅是個體價值的消失,也是個體家庭或家族價值的巨大損失,同時還是這個社會的價值大損失。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比金錢、權勢等更重要,在這些外在的東西面前,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這就是生命價值崇高之所在,也是敬畏生命意義之所在。
西安的那個因為手機被收走而刺死老師的那個學生、北京的那個刺死醫(yī)生的人、還有那因為犯錯受到老師批評教育而跳樓的學生,以及同學之間互相傷害學生,等等,在他們心中,根本沒有對生命的敬畏意識,那么輕描淡寫,那么坦然隨意,好像生命就像兒戲,可以重復再來。生命不可能有兩次,要知道,即便有金山銀山,也買不了一個人的生命。一個個體連生命都不存在了,何談生命的價值。我們都知道,世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與后果,我們能做的,就是從這些事件中汲取教訓,避免今后再發(fā)生類似事件。
家庭和學校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和學生懂得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只有一次,是寶貴的。學校要經常開展或創(chuàng)設一些有關生命的活動,幫助孩子和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感悟生命的價值,培養(yǎng)起敬畏生命的意識,讓他們及早知道敬畏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讓他們知道每一個生命從呱呱墜地到花季少年再到朝氣蓬勃的帥氣青年,家庭和學校以及社會付出了無數(shù)的心血與汗水,讓他們既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敬畏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同時敬畏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只有對生命常懷尊重和敬畏之心,才會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也會讓你的生命也獲得尊重。
二 培養(yǎng)敬畏規(guī)則意識
規(guī)則是什么?是大家必須共同遵守的約定。人是社會性群體生物,為了確保這個群體社會的有序穩(wěn)定延續(xù)發(fā)展,會制定一些約束群體中個體行為的規(guī)定或準則,這就是規(guī)則。有些規(guī)則有成文的,有些沒有成文,但是得到群體大多數(shù)個體認同并自覺遵守。規(guī)則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學校校規(guī)、學生守則、單位制度、交通規(guī)則、社會公德,乃至法律等都屬于規(guī)則范疇。
規(guī)則一經約定,就具有剛性,就具有約束性。規(guī)則既是群體對個體的約束,也是群體對個體保護。群體中的個體遵守了規(guī)則,在規(guī)則適用的范圍內行動,就能得到整個群體的保護,利益得到保障,就能得到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如若個體違反了規(guī)則,突破了這個約束,輕則付出慘痛代價,重則危及生命。為什么有人不守規(guī)則或者突破規(guī)則?無非是個人得點自由和放任,得點利益和便宜,美其名曰個性發(fā)展,但是這是以犧牲群體的利益為代價的,
反思很多慘劇,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規(guī)則意識,不敬畏規(guī)則。許多時候,其實只需多一點理性、多一點克制,敬畏和遵守規(guī)則,損失是可以避免的。過馬路闖紅燈、公共場合插隊、遲到早退、違約等,很多人覺得這些沒什么,忽視規(guī)則、破壞規(guī)則成了習以為常的事,漠視和破壞規(guī)則以往都沒什么成本,但有時則要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就以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為例來說。此次疫情源頭雖然未有定論,但已有證據(jù)將源頭指向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在人體內產生了新型冠狀病毒。這個疫情看起來是人類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一個和諧平衡問題,“槍響之后沒有贏家”。細細想一想,還是一個敬畏規(guī)則和生命的問題。國家早已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要求禁食野生動物,這就是規(guī)則,有些人就是不聽,就是要越過規(guī)則,就是要嘗嘗野味,帶來了多么嚴重的災難。
因此,從小培養(yǎng)起學生對規(guī)則的敬畏意識,使他知道做人做事的底線和紅線,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是不能做,能做的事做到什么程度而不逾矩,知道漠視和不守規(guī)則就要付出代價。要讓他們建立起規(guī)則是火爐、是高壓線、是電網、是猛虎的意識,一旦觸碰違犯,必受懲罰,必受損害。這樣,將來社會上就會少了許多熊孩子,就不會有人在乘車游覽野生動物園猛獸區(qū)時而下車,就少了因為趕時間而逼著高鐵不讓準時發(fā)車的人,就少了因追求野味而吃野生動物的人,就少了因追求快速通過而闖紅燈的人,就少了喝酒或喝醉了還要開車的人,等等。
總之,敬畏是一種美德,而無所畏懼常常是破壞的根源,是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災難。敬畏對于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從小教育學生常懷敬畏之心,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嚴格要求自己,那怕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細節(jié)上都守住底線,嚴于律己。要從小教育學生“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顧忌、“行”而不忘法紀。只有心存敬畏,才能防止心靈和道德的滑坡,人類才能生生不息。要從小教育學生常存敬畏之心,尊重規(guī)律,尊重規(guī)則,行在規(guī)矩中,居在方圓內,方能行之高遠,一切安寧都會不期而至,一切美好都會如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