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贇珊
摘 要:針對后排現象的形成與現狀及如何應對后排問題,教師必須時時注意將教育的對象放在首位,以滿腔熱情去感動學生,把對學生熱愛的情感、期待的信念、積極的評價,準確地傳遞給他們,以提高學生自尊、自強、自重的意識。
關鍵詞:學困生;評價機制;快樂
新課改的浪潮如火如荼,這就要求我們對學生要全面關注,尤其要關注那些學困生,為他們終身快樂奠定基礎??捎械慕處熢诮逃虒W中,對成績較好的學生青眼有加,百般呵護。對所謂學困生則滿眼鄙視,甚至恨之入骨,于是想方設法把他們從學校推出了事。如果不能拒之校外,則把他們安排在教室的后排,平時上課時對他們視若無睹,于是大量的問題由此而生。
一、后排現象的形成與現狀
第一類:“畫地為牢”型。這種學生大多是上課好動,在老師眼皮底下左顧右盼,影響他人。于是有的老師對他們采取一人一桌,置于后排,甚至規(guī)定左右同學不得和他們說話。
第二類:“自暴自棄”型。這類學生認為,反正成績差,坐前面不自由,聽也不懂,坐在前面總被老師盯著,于是有的老師也順其心愿,置于后排,任其自娛自樂,只要不違紀搗亂就行。
第三類:“梁山英雄排座次”型。這些學生基礎差、成績差、習慣差。于是有的老師把他們按照這些因素理所當然地置于后排。
第四類:“情感疏遠”型,那些疏遠老師和不經常與老師聯系的家長的孩子,常被放在后排。
二、如何應對后排問題呢?
情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在學習中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因此教師必須時時注意將教育的對象放在首位,以滿腔熱情去感動學生,把對學生熱愛的情感、期待的信念、積極的評價,準確地傳遞給他們,以提高學生自尊、自強、自重的意識,并將此逐步轉化為驅使他們克服學習困難、不斷前進的動力,我在學生即將畢業(yè)時,在他們的留言冊中寫聯相贈,以資鼓勵。
1.座位巧安排,增加親和力
前后四人,成為一組。座位以組為單位,或前后滾動,或左右滾動。如果這樣,也就不存在什么“后排問題”,既能輕松完成教學內容,又能通過座位的變化增加同學之同的親和力,一個團結向上的班級就在無形中形成了。這一學期,我們就按照這種模式安排座位。從此,我再也沒有為學生的座位煩心過,也杜絕了家長因為孩子座位對老師請客送禮,避免了所謂的“師腐”。
2.走下講臺,充滿愛心,徜徉后排
教師應走下講臺,經常在后排學生周圍走動講課,設置一些他們會回答的同題,及時挖掘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與興趣。例如一篇課文的背誦,可先讓后排學生背誦簡單部分,然后對其表揚,這樣也就激發(fā)了后排學生的積極性。平時,融入后排學生,傾聽他們訴說,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3.掌握學困生情況,建立學困生檔案
了解學困生,建立學困生檔案很重要。如:學生從何時開始厭學,原因是什么?與同學的關系怎樣?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家庭成員的情況,對他相信的人、佩服的人、結交的人等情況也要了解,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包括學校、社會、家庭過多地關注了分數。其實在唯分數理念下,我們的教育出不了錢學森,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了些應試教育的機器,出了些現代社會的“范進”。
人和人在智力上是有差異的,不承認這一點不是唯物主義者應有的態(tài)度。有人竟說“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當同一道題目,有的學生三下五除二就能迎刃而解,而有的同學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我不禁感嘆道,人和人智力也是有很大差異的。我悲憫地思考如何讓學困生快樂地度過求學階段。
首先,夸夸學困生?!昂脤W生是夸出來的”,這是盡人皆知的育人之道。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好學生都備受寵愛,甚至犯了錯也會得到諒解。而學困生往往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如此厚此薄彼,難怪學困生會自輕自賤、自暴自棄。其實,我們只需稍加了解,就會發(fā)現學困生和優(yōu)秀生一樣有著展現自我的心理需求:他們大多都有上進的心理傾向,都想取得好成績,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詢問和贊賞。
其次,改革評價機制,重新定位好學生。學生與生俱來就不同,他們沒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傾向,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是具有自己的智力強項,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因此,相信差異,了解智力強項實行個性化教育,從而縮小差異,定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困生只不過是在每次考試中所表現出來的成績比較差,正是由于一次次的失敗而導致多數學生產生心理自卑,從而顯得性格孤僻、不守紀律或游蕩于社會干違法違紀的事等。因此教師要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切忌簡單粗暴,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只要他們在班級活動中能夠做到品德好、紀律好、習慣好,就可評為“三好”學生,最起碼在自己班級范圍內可把他們評為班級“三好”
學生。
最后,充分挖掘家教的潛力。學困生家長怕進校門,怕見教師。因此教師必須主動與家長聯系,共同研究制訂轉化方案,互相聯系,互相督促。教師要及時向家長匯報其孩子取得的每一點進步,使學困生轉化得到家長的進一步支持和配合,達到轉化的目的。同時,必須重視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應努力爭取社會的支持,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密切配合的教育體系,讓學生生活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健康發(fā)展。
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體差異、縮小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轉變學困生,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我們的教育應時時關注學困生,把對學生熱愛的情感、期待的信念、積極的評價,準確地傳遞給他們,以提高學生自尊、自強、自重的意識,并將此逐步轉化為驅使他們克服學習困難、快樂成長的動力。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