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劍令
摘 要: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進城務工者的數(shù)量大增。他們的子女在教育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通過對我校進城務工者隨遷子女的教育現(xiàn)狀的研究,尋找他們在教育方面的問題,并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讓他們能夠快樂有效地
學習。
關鍵詞:進城務工者子女;教育問題;對策
我校是一所縣城中學,進城務工者隨遷子女占50%左右。筆者進行了調查研究,試圖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一些共性問題,探索適合他們的教育對策,并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式,使他們能夠享有良好平等的學校教育,從而在各方面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學業(yè)有成。
一、進城務工者隨遷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1.自卑心理,歸屬感不強
有相當一部分進城務工者隨遷子女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班級活動中,有自卑的心理。他們租房居住,總覺得就讀的城市不是自己的城市,有寄人籬下的感覺。在班級中,表現(xiàn)得比較孤獨、敏感、自卑和易受傷害,不想和本地孩子交朋友。
2.學習基礎薄弱,學習勁頭不足
在農村,因學校師資、學校辦學條件、家庭學習環(huán)境等各方面與城市相差較大,這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基礎比較薄弱,主要體現(xiàn)在英語學科的學習,學生普通話及才藝方面。這些學生剛到城市,他們的成績在班上靠后。教材版本不一致導致部分知識沒學到。另外,由于他們的自卑心理,這就造成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而缺少力爭趕上的想法。這樣長期下去,他們的成績越來越低,對學習越來越?jīng)]有信心。
3.家長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缺失
進城務工者隨遷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以小學、初中為主。他們雖然也望子成龍,但教育觀念普遍較落后,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教育方式比較簡單,不能很好地與子女交流溝通。有些家長因忙于工作,沒有時間與孩子溝通。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xiàn)問題時,得不到他們的正確引導與有效的幫助。長期下去,孩子在學習、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二、進城務工者隨遷子女的教育管理對策
1.完善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
為了使進城務工者的隨遷子女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樣的平等教育,學校要發(fā)揚“一個都不能少”的精神,將隨遷子女的教育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學校專門成立關愛工程領導小組。由學校校長兼任組長,并安排專人具體負責此項工作。同時,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制訂有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工作方案,在制度、機制上確保他們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切實有效地解決好他們在城市享受教育時存在的各種問題。
2.加強友愛教育,增強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歸屬感
為了讓新來的這些孩子盡快融入班集體中,在班級中成立合作小組,合理地將他們分配到每個小組中。在組內、班內發(fā)揚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讓小組成員幫助解決他們學習上、生活上的問題與困難。組織開展以“美麗的家鄉(xiāng)”“我是城市的小主人”等為主題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強他們對美麗家鄉(xiāng)的自豪感,消除他們的陌生感,從而增強他們的歸屬感。
3.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
為了加強對他們的有效教育,在全校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對于在學習上、生活上有困難的以及行為習慣上存在問題的學
生,學校領導、年級組長、班主任、老師與他們結成對子,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及心理疏導工作,讓他們堅定學習、生活的信念,可以通過資助的形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專門抽時間解決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如因教材不同,部分知識沒有學到,學校專門組織協(xié)調相關學科的老師進行集中輔導。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遠大的目標,在行為習慣等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
4.堅持走進家庭,加強家校共育
在學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他們?yōu)榱松?,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因此,學校努力爭取、幫助家長端正家庭教育的思想,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導家長共同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鼓勵家長走進家長學校,參與家庭教育的培訓活動,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jīng)驗,廣泛宣傳家庭教育的功能,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導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環(huán)境。同時,學校要堅持走進家庭,了解學生家庭生活及家庭教育,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5.開展問題研究,科研引領
為了使更多外來務工者隨遷人員的子女更好地適應城市的生活及學習,學校應成立相應的課題調研組。針對進城務工子女在社會生活、學校學習、心理適應等方面的特殊需求,研究探索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以使他們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真正融入城市社會中來。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更應當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探索,并發(fā)揮教育部門的職能作用,為他們撐起一片教育的藍天。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進城務工者子女的教育現(xiàn)狀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為:GS[2017]GHB0157。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