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麗曼
摘 要 解說是電視紀錄片有聲語言中重要元素,它讓紀錄片更真實、更完整。配音員在電視紀錄片中對文字的“二度創(chuàng)作”,直接影響著紀錄片的水準。文章從解說如何在紀錄片找準定位和運用配音藝術技巧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解說的定位;真實準確;有聲元素;平等交流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3-0177-02
紀錄片是是社會生活“客觀”的“再現(xiàn)”,呈現(xiàn)事實的過程中不能直接表露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識。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也是生命力所在,本文所指的紀錄片為電視紀錄片。
電視紀錄片作為視聽結合的藝術,當前最流行的是“格里爾遜”模式,也就是“畫面+解說”的經典樣式,在這種模式的紀錄片風行的情況下,配音的作用和地位逐漸顯現(xiàn)。隨著紀錄片配音地位的提升,紀錄片配音的風格和表現(xiàn)形式也在發(fā)生著明顯的變化。新中國初期紀錄片多為形象政論片,大多承擔著意圖明顯的宣傳教育功能,配音風格表現(xiàn)為站在較高角度,表現(xiàn)出說教意味直接表明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配音員語調高亢有力,語氣莊重,吐字歸音圓潤集中。
新世紀初我國紀錄片年產量還不到10部,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引起了人們對國產紀錄片的關注,這部紀錄片的解說風格也成就了紀錄片的成功??梢哉f紀錄片解說風格的變化表現(xiàn)出了社會整體思潮的變化,現(xiàn)在紀錄片的解說越來越傾向于與公眾平等交流的姿態(tài)。解說風格更趨于平實自然、平緩自如。
1 平等交流,確定真實準確的配音基調
真實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也是紀錄片的原則和魅力所在。但所謂的“真實”,從哲學角度是相對的真實,這里所談的真實是指觀眾對作品與現(xiàn)實關系的判斷是否客觀,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主觀色彩的態(tài)度。紀錄片的題材,內容決定作品的基調。但在當今紀錄片的流行趨勢下紀錄片記事離不開敘述。紀錄片的解說詞,與紀錄片的畫面相契合向觀眾傳達客觀信息,使受眾更好地理解紀錄片的內涵。
配音員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前期需要做的準備工作,首先是要按照文章的思路結構,掌握文章的大意及思想感情,做到整體感知、細節(jié)把握。應該說配音員在紀錄片解說中是代替編導進行語言表達的一個實踐者。
為保證這種相對的真實性,配音員應該秉承著做一面“關照自然的鏡子”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進行創(chuàng)作定位。從事配音工作20余載的李立宏,在《舌尖》之前長年給影視劇人物配音,但他給食物做解說還是頭一回。面對陌生又熟悉的食物,李立宏說,自己配音的時候向來都很投入,可是前兩集錄完,導演陳曉卿和李立宏都發(fā)現(xiàn)“放松”對于美食紀錄片來說并不是最合適,似乎還缺少了什么東西。因此配音工作不得不重新確定配音的基調。在停工了十來天之后,陳曉卿告訴李立宏說,食物離中國人的生活很近,食物也是人們認知這個世界的特殊通道,要時刻保有好奇心,才能調動起觀眾的情緒。李立宏說《舌尖上的中國》所說的食物一小部分東西是他知道的,大部分東西是他不知道的,他確實是很好奇。最終李立宏把《舌尖上的中國》的配音基調確定為“好奇”,這種配音基調的定位是真實客觀的。
2 配音要做鏡頭敘事的補充者和助力者
紀錄片是注重過程的紀錄,紀錄片的魅力也在于過程紀錄。從客觀真實角度看,紀錄片的內容永遠無法接近客觀生活本身,而解說詞為了避免這種畫面上傳達信息過程中的偏差,講述事實成為了解說詞的基礎作用。觀眾在欣賞它時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分析和想象來理解接受,在當今紀錄片創(chuàng)作發(fā)展方向上,記錄故事化,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化,情節(jié)細節(jié)化是一個重要的走向。它把鏡頭語言串聯(lián)起來,從而引發(fā)觀眾的好奇心和興趣點,提高紀錄片的可觀賞性。
《河西走廊》沒有采用學者專家訪談的模式,放棄了專家解析的方式重現(xiàn)歷史脈絡,而是用解說與畫面牽引觀眾。該片運用情景再現(xiàn)的手法,將枯燥古板的歷史事件重演。
在第四集紀錄片《根脈》中,解說詞寫道“對于專心治學的人來說,馬蹄山和臨松薤谷是個可以潛心修行的地方。大學士郭瑀已經在這里度過了整整20年的時光。從馬蹄山上望下去,遠處的群山郁郁蔥蔥,萬般世相,盡收眼底。但,在他視線之外,中原正在經歷著血腥而混亂的劇痛。”
這些富有畫面感的解說詞,起承轉合及時準確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配音者洗練、沉靜的配音基調,娓娓道來地配合畫面推動了故事的向前發(fā)展。
所以解說要定位為敘事服務。它確實為“配角”,是為配合畫面和同期聲講清楚事情,補足畫面中無法表達完整的信息。在強調畫面敘事的今天,較之以前,配音應該給其他聲畫元素提供更多的表現(xiàn)空間,做好信息補足的配合工作。
3 配音要與紀錄片其他有聲元素“共舞”
紀錄片中有聲元素的構成是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旁白解說、主題配樂、訪談對象的獨白以及為增強現(xiàn)場感的環(huán)境音響和與畫面相匹配的人物動作音響。這些有聲元素共同作用影響和強化作品的主題內涵。因此,電視紀錄片解說時不僅要注意聲畫結合,聲隨情動,情隨影動,還要緊密配合其他有聲元素的配合。
被豆瓣評分為9.5分的紀錄片《河西走廊》,其中的配樂功不可沒,西方樂器與中國民族樂器的混搭奏鳴,絲路古道氣息撲鼻。風起,塤鳴,雅尼的《河西走廊之夢》響起,西域一幕幕壯美恢弘風景劃過,在蒼涼壯闊的音樂中,低沉醇厚的男中音響起:“2154年前,在距離漢帝國首都長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宮,侍從官張騫,鄭重地從漢武帝劉徹手中接過象征授權的符節(jié)。他將率領使團,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這一年,劉徹19歲,張騫27歲?!?/p>
從聲音配合角度講,在這部紀錄片中,配音是與音樂猶如共舞,圍繞敘事結構、畫面營造的紀錄片情緒軸線而舞。綺麗的音樂、低沉的解說,將觀眾深深拉入悲涼寂寥,深遠遼闊歷史的大潮中。同時,紀錄片解說要與紀錄片同期聲、人物訪談、特殊音效相結合。紀錄片往往因為同期聲帶來了的聽覺真實。這些在拍攝過程中收集到的原生態(tài)的聲音給紀錄片帶來強烈的沖擊力。有些紀錄片在重要環(huán)節(jié),導演為了突出效果,會加入特效音響。如果配音員在前期能做到提前溝通,配音時就能及時直接地調整心理和情緒的變化,達到間接影響聲音、氣息的控制。
電視紀錄片中的配音藝術地位越來越顯著,創(chuàng)作者要想更充分地表達紀錄片的內涵。筆者從親身實踐的經歷認為創(chuàng)作者要在日常積累上做好幾點。
1)吃透讀懂紀錄片謀篇布局和解說詞。這一點有點老生長談,但真正實踐起來并不容易。比如說有一些紀錄片,因為題材或語言表達方式等原因,解說詞是有些拗口的,甚至在文字體現(xiàn)上是思維跳躍式的,因為紀錄片是綜合手段共同作用的作品,不可能只通過文字就全面展現(xiàn)紀錄片精髓。在這種情況下,配音員要看懂導演的布局設計與撰稿內涵。配音員要掌握全局而逐步釋放,要研究觀眾對下一秒的“期待”,要和導演一起,讓觀眾陷入未曾察覺的設計感。同時,配音員要吃透文字,將難以理解的文字用自己的重音、停頓來緩解解說內容與觀眾理解力之間的溝壑。
2)創(chuàng)作時要體現(xiàn)配音的代入感。在這是從聲畫關系角度來探討的。配音作為紀錄片信息和情緒雙方面的補充,要體現(xiàn)解說詞的順水推舟,量勢而入。應該避免因為將自己定位主導者,導致紀錄片傳達出“介紹”和“說教”的藩籬。當畫面進行到觀眾需要新信息的時候,或者需要進一步情緒的時候,解說,經常就會充當這樣一個補充信息的角色——至少我見到的大部分時候,解說是后于畫面進入的。配音者以客觀真實的姿態(tài)帶入新信息或新情緒,可以縮短觀眾與紀錄片的距離感。
3)解說要形成自己的個性。這里所謂的個性,不是完全與眾不同,而是指找到自我風格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聲音表達方式和擅長的紀錄片類型。每名配音員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些構成了不同的人格魅力。我們需要注意本來不同風格的紀錄片和配音放在一起時發(fā)生的“化學反應”,吸眾家所長。當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伴隨著一個配音員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一起完成的。一旦走上了這條路,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
4 結論
綜合來看,配音藝術技巧錘煉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好的配音藝術的確可以成就一部成功的電視紀錄片,而劣質的配音則會導致電視紀錄片的黯然失色。筆者認為,配音者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第一步要明確自己在片中的角色定位,找準配音基調,然后吃透讀懂導演意圖,加強代入感的體現(xiàn)。只有在以上前提下其他的藝術技巧才能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任姝玥.電視紀錄片配音解說變化趨勢的原因[J].科技傳播,2013(11):1.
[2]張利.淺論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解說的作用及配音方法[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4(2):93-98.
[3]姚爽.紀錄片《河西走廊》中“情境再現(xiàn)”手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07(14):273.
[4]王同.在《聲音的重量》紀錄片配音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提綱.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d12a90102vlq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