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編者按】
社會學研究表明,決定一個孩子未來發(fā)展成敗的關鍵因素,不是學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會給孩子帶來榜樣的力量,是孩子的鏡子。而親子關系好比是聯(lián)結孩子與父母的心靈管道,管道出了問題,孩子的心靈就沒有了家,教育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本刊的年末調查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家庭教育,但成效不理想,原因不在于教育方式失當,而是親子關系不佳,可見,好的親子關系與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先后次序關系。
為什么親子關系如此重要?父母應該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最佳的親子關系是什么樣子?帶著這些讀者廣泛關注的問題,本刊記者展開新聞采訪。
教育為啥不見效
2018年年末,本刊對讀者進行例行回訪,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新問題,更好地為讀者服務。回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的成效普遍低于父母預期,而且孩子年齡越小,這個問題越嚴重。
河南省洛陽市家長張女士告訴記者:“我兒子今年14歲,上初三。兩年前他玩網(wǎng)絡游戲上癮,參照貴刊的建議,好不容易治好了??墒前聪潞J浮起瓢,后來他又有了愛打人的毛病,整天欺負同學,或者被高年級同學教訓。在我和丈夫的努力下,這個問題也解決了,孩子身上的暴力傾向基本消除??墒呛镁安婚L,現(xiàn)在孩子又鬧著要退學,然后跟著表哥去南方打工。唉!怎么沒完沒了呢?教育孩子可真艱難?。 ?/p>
或許是經(jīng)歷了太多的挫折,山東省日照市家長董先生居然認為,16歲的兒子不配接受家庭教育。接受采訪時他說:“我那逆子是頭犟驢,我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他不但油鹽不進,而且根本不領情,認為我是在忽悠他。他不信任我這個爹,卻對他的狐朋狗友言聽計從,真讓我傷心??!或許,他就是一個沒出息的孩子,再教育也不管用。不瞞您說,我基本上放棄了對他的教育。”
針對回訪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本刊組織專家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不佳是癥結。
北京市教育專家杜辛梅教授分析道:“好的親子關系優(yōu)于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家長總想通過種種先進的家庭教育方法來讓孩子獨立,來讓孩子優(yōu)秀,卻忽略了家長與孩子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組合,即先有親子關系,后有家庭教育。通過與父母的聯(lián)結,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他的,他能夠感受到一種穩(wěn)定的安全感。然后,他才能夠放心地感受自己內在生命需要建構的部分。如果孩子跟父母能保持一個隨時可以聯(lián)結的狀態(tài),他就有勇氣去體驗那些對他來講可能會有恐懼、焦慮和擔心的事情。這樣的聯(lián)結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力量,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支持?!?/p>
兒童心理學博士、教授馬力先生告訴記者:“我們將300多份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與等量的不成功案例進行比對,發(fā)現(xiàn)一個明顯的差別: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親子關系都很好;家庭教育失敗的案例,親子關系都很差。換言之,家庭教育是否見效,孩子是否爭氣,關鍵要看親子關系的質量。這個觀念早已是教育界的共識,只是家長容易忽略。”
“哪里是容易忽略,分明是家長有心理障礙!”資深中學班主任劉玉寧老師在一旁忍不住插話道,“我接觸過數(shù)以百計的家長,其中,習慣于向孩子表達愛的不超過30%,因為他們覺得肉麻,或者認為父母愛孩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不需要噦里噦唆地表達。有趣的是,孩子們卻幾乎都喜歡當面向父母表達愛。也就是說,孩子向父母表達愛的時候很少得到積極的回應,甚至會得到消極的回應,如:‘少耍嘴皮子,做功課去!“別整這些沒用的,爸媽這么辛苦地養(yǎng)育你,你用好成績回報父母就行了?!熬湍氵@樣的爛成績,還好意思說愛我?不難想象,孩子當時的心情有多么糟糕。公平地說,這方面,中國家長要深刻反省,別總拿‘含蓄“深沉等好詞往自己臉上貼金,總得顧及一下孩子吧?”
說到親子關系與學習成績是否有聯(lián)系,劉老師十分肯定地說:“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親子關系相對較好,個別的例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親子關系幾乎都很糟糕。其實,這話應該反過來說:親子關系好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績。當然,孩子的發(fā)展不能用學習成績這一個指標來衡量,在智商、情商、人際關系等方面,親子關系也有明顯的正面影響?!?/p>
對于親子關系,社會學家周鵬程有獨到的看法:“中國有孝道傳統(tǒng),歷史上有許多王朝以孝道治國。孝道是什么?就是親子關系。所以,說中國人不注重親子關系,我不同意,但如果說孝道文化對中國家庭的親子關系有好的影響,我更不同意。中國的孝道是單向的親子關系,即‘父為子綱的家長制,孩子不能表達不同意見,居于服從地位。這顯然與平等、民主的現(xiàn)代意識不符。事實上,中國家庭出現(xiàn)的問題,尤其是孩子教育不好,根本原因就是有孝道余毒,所以才有那么多孩子‘逆反問題,所以才有那么多離家出走!依我看,孩子的這些所謂‘偏差行為,其實恰恰是在糾偏,糾孝道的偏。所以,現(xiàn)在來探討親子關系,我認為非常及時,非常必要!”你是怎樣的父母
社會心理學家唐國凱博士認為,探討親子關系首先要探討父母在家里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探討父母應該做什么。接受采訪時他說:“早在1967年,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把家長養(yǎng)育孩子歸納為放任型、專制型和權威型三種模式。1983年,心理學家埃莉諾·麥考比和約翰·馬丁對鮑姆林德的分類法做了修改,以放縱型取代放任型,增加了忽視型。盡管此后許多專家提出過不同看法,但大體依據(jù)這樣的分類。我們不妨分別談談?!?/p>
唐國凱博士告訴記者,放任型家長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給孩子最大的行動自由,把尊重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很少與孩子溝通。無條件地愛和接受孩子,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堅持讓孩子做到,大有盡量讓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這樣的家長整天圍著孩子轉,和孩子的關系看似融洽,實則看著孩子的臉色唯唯諾諾,孩子是“小皇帝”,是家庭的中心,孩子高興了全家一派祥和,孩子生氣了父母十分緊張。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某件事自己該不該做、做得對不對。這些孩子看上去在家里高高在上,但是內心常常焦慮不安,而且心理發(fā)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進取心和探索精神。
忽視型家長對孩子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回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一般只提供食宿衣物等物質需求,不在精神上提供支持。他們與子女也不存在權力爭奪的問題,基本上沒有盡到養(yǎng)育之責。
專制型家長對孩子控制得很嚴,并且要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各種要求,一旦孩子違反,會用恐嚇、羞辱、打壓來懲罰孩子。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是從自己的喜好出發(fā),很少跟孩子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做,使孩子幾乎無法獨立選擇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孩子感受不到他們的溫暖和支持。這樣的親子關系不親密、不融洽,甚至成為貓鼠關系,很少有語言交流。孩子說話、做事往往小心翼翼,需求經(jīng)常得不到滿足,困惑不能得到及時解決,負面情緒也不能有效地宣泄。在這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言語上和行為上的兩面性,而且焦慮、退縮、不滿、對人缺乏信任,同時也缺乏自信,心情不開朗,容易產(chǎn)生報復心理和攻擊行為。
權威型家長關心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的需要能做出敏感的回應,給孩子貼心的幫助,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關愛。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是一個人適應社會所不可缺少的,而不是從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緒出發(fā)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貫的。向孩子解釋為什么要對他提出這些要求,同時鼓勵孩子與自己交流。在這樣的家里,父母和孩子很親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孩子覺得父母可親可敬,信賴父母,對父母的教育持開放和接受的態(tài)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誠、合作、自立的品質,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社會適應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學習。
“從以上簡單的類型分析中不難看出,放任型家長、忽略型家長和專制型家長都有失偏頗,親子關系往往不好,還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尤其是專制型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意識、行為造成難以治愈的傷害?!碧茋鴦P博士總結道,“比較而言,權威型家長和孩子交流更通暢,孩子的心智發(fā)展更好,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更高,孩子的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強。所以,家長朋友們要努力做一個權威型家長,為孩子營造自由、健康、快樂的成長氛圍,讓孩子成為有責任心、有能力、有才華的人?!?/p>
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必須懼怕一位家長才行,這樣才能鎮(zhèn)得住孩子。對此,廣東省深圳市心理咨詢師苗英群分析道:“父母之所以需要孩子懼怕自己,無非是為了便于管理。他們認為,孩子懼怕自己,就容易做到令行禁止,不需要花時間了解孩子那些不正確的想法,不需要體會孩子幼稚的情緒,甚至不需要解釋、溝通、協(xié)商、達成共識。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也就是說言行不符合家長的意志,家長只要施以言語打壓、暴力處罰,就可以達到糾正的目的。事實上,家長這樣的想法太幼稚了。專制的養(yǎng)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還有效,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高段、初中,就開始遭遇孩子的抵抗,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力不從心了。”
上海市優(yōu)秀教師羅曉東贊同苗英群的分析。他補充道:“現(xiàn)在的家長都把孩子的‘叛逆當成一個了不起的問題,大肆聲討,甚至找醫(yī)生治療。其實,‘叛逆是一個多么不講理的字眼??!這個詞預設了父母和子女是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彼此權力不對等,身份不平等。父母對孩子空間的強行介入、干擾,不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壓抑孩子的權利,壓制孩子的自由和天性,在家里不講公平……這樣的家長難道不應該反抗嗎?在我看來,如果你的孩子反抗你,我得恭喜你!反抗是生命成長的必須。孩子有反抗的意識和能力,說明一切還有救。真正在意子女成長、自我實現(xiàn)而不是關心自己的權力、面子的父母,一定會對子女的反抗表示理解、欣賞,甚至鼓勵?!?/p>
親子關系三要素
采訪過程中,家長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理想的親子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上海家庭治療專家、心理咨詢師宋曉林認為,理想的親子關系首先要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接受采訪時她說:“依戀父母是孩子的心理本能,而依戀分為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紊亂型四種。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博士認為,安全型依戀需要家長做到4S即:Seen(理解,即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Safe(安全,即避免那些可能傷害或者驚嚇到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到舒服可靠)、Soothed(撫慰,即協(xié)助孩子處理情緒上和其他問題上遇到的困難)、Secure(穩(wěn)定,即幫助孩子發(fā)展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穩(wěn)定的幸福感)?!?/p>
宋曉林進一步解釋,獲得安全型依戀的孩子看起來自由而勇敢,敢于去探索世界,當他們需要的時候又隨時能回到家人的身邊。他們一般都更加平穩(wěn),性情溫和、自信樂觀。當孩子知道他們的父母愛他們不需要條件,無論因為什么原因出現(xiàn)了什么狀況,爸爸媽媽和家人都不會拋棄他們,并且依然愛著他們時,他們心中就建立起了安全感,就為他們一生的幸福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他三種依戀又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宋曉林告訴記者,如果家長經(jīng)常毫無緣故地離開、疏遠孩子,或需要孩子爭取才能獲得父母的陪伴,讓孩子感到困惑和沮喪,孩子就可能會形成焦慮型依戀。這樣的孩子可能過于依戀家長,他們長大后往往很難相信別人。
“如果家長只是愿意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但不善于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就可能形成逃避型依戀?!彼螘粤终f,“這樣的孩子認為讓家長滿足自己的需求的最佳方法就是表現(xiàn)得沒有任何需求。他們逐漸脫離自己的情感,假裝自己很獨立,卻很難認清自己的欲望,難以接近別人。如果孩子害怕家長,或者家長害怕孩子,就會形成紊亂型依戀。家長可能在某個時刻高興并獎勵孩子,而在另一個時刻為相同的行為發(fā)脾氣,所以,孩子常常表現(xiàn)出暴躁和行為混淆不清,因為他們缺乏基本的安全感,長大后在成人的關系中既回避又感到焦慮。當有人離開的時候他們會感到絕望或過于依賴,當有人靠近的時候他們則又變得冷漠和回避。”
在教育心理學家邢小燕看來,和善而界限分明是理想親子關系的必備要素。接受采訪時她說:“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在感覺好的時候更容易有好的行為,而不是感到恐懼、羞辱、壓抑的時候。要讓他們感覺好,就需要溫暖、平和、互相尊重的親子關系。所以和善是第一步。什么是界限分明呢?和孩子一起建立對雙方都有利的家庭規(guī)則,當家長必須獨自做出決斷時,要堅定而和善,維護孩子的尊嚴,給予足夠的尊重。有規(guī)則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家長要傾聽、共情,與孩子共同尋找解決的方案。”
廣東省珠海市心理咨詢師雷云燕認為,富有啟發(fā)性又能共同成長的親子關系對孩子最有利。接受采訪時她說:“在多元化時代,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批判思維、眼界見識等都需要家長自身的知識,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一位中央美院的教授說,小時候家里隨時都準備好了水彩、油彩、中國墨、水粉、油畫棒、粉筆等各種能想象到的畫畫材料,整個屋子隨她盡情涂抹,從不干涉。一位北大畢業(yè)的政界新秀說,他家兩整墻的書,爸爸耐心地一本本拿出來給他講,帶著他討論。一位斯坦福大學畢業(yè)的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告訴我們,在他家,辯論是常態(tài),他的父母從來沒有用權威壓過他,哪怕他明顯是在強詞奪理,也耐心地與他辯個清楚……這就是富有啟發(fā)性又能共同成長的親子關系,以及成功而幸福的孩子?!?/p>
本刊認為,有安全感、和善而界限分明、富有啟發(fā)性又能共同成長是理想親子關系的三要素,盡管都做到不容易,但值得家長們努力,因為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起點,沒有好的親子關系,家庭教育就會事倍功半,甚至了無成效。讀者朋友們,您的親子關系屬于哪種類型?有沒有改善空間?準備在哪些方面突破?歡迎來函參與討論。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