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但實際上周禮卻仍然約束著人們的言行,《左傳》中戰(zhàn)爭描寫大都依禮而行,尊禮重信仍影響著各諸侯國間的戰(zhàn)爭。本文主要從結(jié)構(gòu)特征、人物形象、小說化敘述傾向三個方面來對《左傳》戰(zhàn)爭特色進行詳細闡述。
關(guān)鍵詞:《左傳》;戰(zhàn)爭;禮儀
作者簡介:孫明姚(1993-),女,漢族,重慶市萬州人,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先秦兩漢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01
禮被劃分為吉兇賓軍嘉五類,“左氏善于禮”,《左傳》重禮,春秋時期戰(zhàn)爭頻發(fā),因此軍禮描寫尤為突出。《武經(jīng)總要·軍紀》曰:“凡遇名山大川,百神祀廟,皆遣官以酒脯祭告。”“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保ㄕ压迥辏o論軍國大事、宗廟祭祀等都要受到禮的約束。隱公十一年:“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桓公二年曰:“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辈躺兴枷壬J為:“《左傳》以禮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保ā吨袊Y教思想史要目》)《左傳》戰(zhàn)爭之中崇禮,把禮作為衡量戰(zhàn)爭是否勝利的標準,“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p>
第一章? 戰(zhàn)前祭禮
《左傳》戰(zhàn)前必行祭禮,“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成公十三年)?!胺捕Y,莫重于祭”(《禮記·祭統(tǒng)》)《昭公八年》記載:“治兵于廟,禮也。”《僖公二十八年》也有:“丙申,振旅,愷以入于晉。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征會討貳。殺舟之僑以徇于國,民于是大服?!奔蓝Y過程具體可看《襄公十八年》:
獻子以朱絲系玉二而禱曰:“齊環(huán)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其官臣偃實先后之。茍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復(fù)濟。唯爾有神裁之!”沉玉而濟。
晉平公發(fā)兵去進攻齊國,在渡過黃河之時,中行獻子用朱絲系著兩對玉而禱告然后把玉沉入黃河然后渡河。祭祀水神以禱告成功,這是十分嚴肅而又隆重的大事,作者詳細描寫祭祀過程突出了春秋時期對戰(zhàn)爭祭禮的重視。又如《僖公十九年》: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司馬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今一會而虐二國之君,又用諸淫昏之鬼,將以求霸,不亦難乎?得死為幸!”
戰(zhàn)前祭祀祈求勝利,在戰(zhàn)爭勝利之后,“愷樂獻于社”。這都是重視戰(zhàn)爭祭禮的表現(xiàn)。
第二章? 戰(zhàn)場誓師
《左傳》戰(zhàn)爭必誓師,誓師的作用主要是鼓舞動員、振奮士氣。誓師儀式大都類似,先列隊而后主帥作誓,主要是列舉敵軍罪行,激發(fā)軍隊對敵同仇敵愾的士氣,嚴明軍令、誓約必勝。《牧誓》曰:“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又曰:“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發(fā)惟恭行天之罰?!薄栋Ч辍酚涊d:
秋八月,齊人輸范氏粟,鄭子姚、子般送之。……簡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斬艾百姓,欲擅晉國而滅其君。寡君恃鄭而保焉。今鄭為不道,棄君助臣,二三子順天明,從君命,經(jīng)德義,除詬恥,在此行也??藬痴撸洗蠓蚴芸h,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志父無罪,君實圖之。若其有罪,絞縊以戮,桐棺三寸,不設(shè)屬辟,素車樸馬,無入于兆,下卿之罰也?!?/p>
晉國卿大夫趙簡子宣布的誓詞:凡是能戰(zhàn)勝敵人的,上大夫可得到縣,下大夫可得到郡,士可得到十萬畝土田,庶人工商可做官,奴隸可獲得自由。這樣的條件無不鼓舞了士氣、振奮了軍心。
第三章? 戰(zhàn)后獻捷
《左傳》戰(zhàn)后會舉行獻捷禮,利用俘虜和戰(zhàn)利品獻祭神靈,以表達對神靈庇佑戰(zhàn)爭勝利的感謝。《成公二年》記載:
晉侯使鞏朔獻齊捷于周,王弗見,使單襄公辭焉,曰:“蠻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毀常,王命伐之,則有獻捷,王親受而勞之,所以懲不敬,勸有功也。”
《昭公十年》也記載了獻捷之事:
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獻俘,始用人于亳社。
季平子進攻莒國,占領(lǐng)郠地。于是奉獻俘虜,在亳社開始用人祭祀。《周禮·夏官》大司馬職也記載:“若師有功、則左執(zhí)律,右秉鉞,以先愷樂獻于社。”春秋時期多有天子與各諸侯王同去獻捷之事,在獻捷禮之上會對勝利的將士進行論供封賞。
子曰:“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质率洳撸娐梦涔κ渲?。”尊禮與否被認為是戰(zhàn)爭成功之關(guān)鍵,因而,戰(zhàn)爭禮儀貫穿于整個戰(zhàn)爭階段,《左傳》中的“依禮治軍”對后世影響深遠,是我國軍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鄭玄等注:《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
[3]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
[4](清)廖平撰,郜積意點校:《谷梁古義疏》,中華書局,2012年.
[5]段開正:《論春秋戰(zhàn)爭禮儀與軍事文化——以<左傳>為中心》,碩士學(xué)位論文,青島大學(xué),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