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益鋒
摘要:華師大版科學教材上的“探究空氣的成分”活動,雖儀器簡單、操作簡單、現象也明顯,但存在會污染環(huán)境、測量誤差大、可視性不高等問題。為此,筆者另加了鐵架臺、針筒、紅墨水、電阻絲、學生電源、電流表等一些實驗室常用的器材,采用針筒內水量的變化與原等份法一起測量、點燃方式改為“電阻絲通電的內引燃”、實驗前后保持針筒內液面與集氣瓶內液面相平、集氣瓶倒置的狀態(tài)下使用紅墨水染色后的水能形成噴泉現象等方面進行了改進,減小了實驗誤差更具有說服力,同時使該實驗更好的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致。
關鍵詞:空氣的成分;實驗;改進
華師大版(2012)七年級科學下冊P52,第二章第2節(jié)《空氣的成分》中“探究空氣的成分實驗”(如圖1),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發(fā)現該實驗存在以下缺陷:(1)集氣瓶的容積很難平分成5等份,會影響實驗結果;(2)紅磷在酒精燈火焰上點燃,產生有毒物質P2O5會污染大氣及威脅到實驗者與觀察者;(3)將點燃的紅磷送入集氣瓶的過程中,會使一部分瓶內的空氣逸出,影響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說服力;(4)要立即塞緊橡皮塞,裝置的氣密性可能很難保證;(5)導管中空氣等打開止水夾時會被壓入瓶內,會導致測量結果變小;(6)因為要等冷卻后,再打開止水夾,試驗時間長;(7)當燒杯中的水不再沿導管進入瓶中時,導管內會存在一段水柱,這樣會使瓶內剩余氣體的壓強小于燃燒前瓶內空氣壓強(等于外界大氣壓),即剩余空氣處于膨脹狀態(tài),使測量結果變小;(8)整個實驗的可視度、觀賞性與震撼程度稍欠火候。
為此,針對實驗中碰到的問題,我通過查閱大量資料與反復試驗后做了以下改進:(1)采用針筒內水量的變化與原等份法一起測量,增強說服力;(2)點燃方式改為“電阻絲通電的內引燃”這樣避免了有毒的P2O5飄散到空氣中,同時也避免了瓶內的空氣跑出和保障了裝置的氣密性;(3)實驗開始前,在導管中灌滿水,避免原導管中空氣對實驗的影響;(4)在瓶底上方放一團濕棉球,起到冷卻作用,進而縮短了實驗的時間;(5)冷卻后打開止水夾,當水不再進入瓶內時,將針筒升到一定高度,使針筒內液面與集氣瓶內液面相平。即使燃燒前后的瓶內氣壓不變。(6)集氣瓶倒置的狀態(tài)下,用紅墨水染色后的水能形成噴泉現象,易于觀察,增加可視度。
一、實驗的原理
磷燃燒消耗瓶內氧氣,生成白色固體,冷卻后瓶內壓強小于外界大氣壓時會產生壓力差,促使液體流入容器內,及體現了等效替代的科學方法。
二、實驗器材與實物圖(如圖2)
紅磷、藥匙、燒杯、鐵架臺、鐵夾、集氣瓶、
橡皮塞、滴管、針筒、紅墨水、橡皮管、玻璃導管、
水、止水夾、燃燒匙、兩根硬鐵絲、電阻絲、學生
電源、開關、導線若干、老虎鉗、水槽、電流表等。
三、實驗步驟
1.按圖2裝好裝置,倒置的狀態(tài)下,在導管中灌滿水,并打開止水夾檢查氣密性。
2.將紅磷放在燃燒匙中,至蓋住電阻絲,將橡皮塞倒塞入集氣瓶。
3.閉合學生電源的開關。觀察集氣瓶內的變化。
4.到反應停止后,在瓶底上方放一團濕棉球,冷卻裝置至室溫。
5.打開夾子。觀察集氣瓶內變化。
6.等水不再進入瓶內時,將針筒升到一定高度,使針筒內液面與集氣瓶內液面相平。最后從瓶上的等分線可知進入集氣瓶的水體積占集氣瓶的1/5,并結合看針筒中減少的水的體積,就知道了瓶內氧氣的體積,再次得出集氣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四、達到的效果
1.利用壓強差形成噴泉很直觀形象,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2.雙重數據相結合,減小了實驗誤差,更具說服力。
五、仍存在的問題及后續(xù)改進方向
1.用激光點火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嘆為觀止。
2.嘗試利用具支試管,橡皮管和止水夾構成一個密閉的系統,用酒精燈加熱等。最終設計開發(fā)出器材簡單易操作,經濟、安全、污染少,效果好的學生實驗裝置。
參考文獻:
[1] 《科學學習中100個疑難問題》.鄭青岳等.浙江教育出版社.
[2] 《基于“輕負高效”的初中科學生活化實驗資源庫建設》.金可澤.
[3] 《從過程與方法維度重構實驗教學》王榮橋(教學與管理)201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