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忠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對人的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小學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是孩子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初步確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高年級小學生即將邁入中學教育階段,良好的品德習慣和社會常識有利于其日后的學習與發(fā)展。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小學生高年級品社教育。本文從小學生高年級品社教育的現狀出發(fā),重點探討了做好高年級小學生品社教育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育;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
一、小學生高年級品社教育的現狀
(一)小學生品社教育的意義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讓小學生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這三種品德,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小學教育階段,不僅是學生身體生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而且也是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初步成形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做好品社教育,對學生日后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現階段小學生高年級品社教育中的問題
1、對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
現階段小學的品社教學中,對于品社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中對于數語外三個主課重視程度更高,對其他“副課”的重視程度較低。多數學校在設置品社課程時對于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因此教學效率不高,并且部分教師對于品社課程的教學不夠重視,更多的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教學,忽視了品社對于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發(fā)展的重要性。
2、教學方式落后
在傳統(tǒng)的品社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地位,學生處于知識的被動接受地位。這種學習方式不適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能力,因此將影響品社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同時,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以教材和書寫板書為主要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模式過于枯燥乏味,使得小學生對于品社的學習失去興趣。并且教師對于品社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更多的是讓學生背誦知識點,忽略了對于中華傳統(tǒng)思想的教育,以及在實踐過程之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素質。
3、學生缺乏興趣
高年級小學生正處于小升初的關鍵時期,學業(yè)壓力已經初步降臨,因此普遍更加偏向于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對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并沒有深刻明確的認識,并且高年級小學生已經非常接近青春叛逆階段,因此,這一時期的學生逆反心理較為嚴重,對于教師的管束和教育存在一定的難度,只有學生自主的處于興趣愛好進行學習才能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
二、如何做好高年級小學生品社教育
(一)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雖然相比低年級學生在心智成長方面已經有很大提升,但大部分仍舊處于模仿成人行為并且對教師的權威極其信服的階段。因此在這個階段開展品德與社會教育,非常需要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身行為潛移默化的鞏固學生對品社課程的信任度。如果老師經常在學生面前展露出與課程所學完全相悖的行為,那毫無疑問將直接損傷學生對品社教育的信任度,損害品社教育的效果。同時,高年級小學生已經非常接近青春叛逆期,心思較為敏感,更加容易受到教師行為的影響。
因此,作為小學高年級品社教師,必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成為學生的楷模,只有這樣才能以理服人。
(二)充分利用課堂時間
小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課堂時間,特別是學業(yè)負擔逐漸加重的高年級小學生。而作為一門“副課”,品社課程的課時數量并不占優(yōu)勢,因此小學品社教師更應該利用課堂時間,發(fā)揮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力,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加深學生對品社課程的記憶。
(三)明確教學目標
針對現階段小學品社教育的現狀,教師應更加明確教學目標,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設定,有效提升品社教育的有效性。首先教師在教學目標設定時要堅持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以及健康心理為主要教學目的 并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其次 教師在教學方案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興趣愛好,從而在基于教材的基礎之上進行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品社教育,并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細化,并且在教學活動之中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使得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品社思想內容。
(四)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解決小學品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豐富擴展教學活動,并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首先教師應更多的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通過文檔、圖片、音頻和視頻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將品社知識更加生動形象的向學生展示,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同時能夠加深學生對品社知識的理解。其次,教師可以將情景再現的教學方式,將品社課本中的案例和情節(jié)讓同學表演出來,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思考并進行表達,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內容。
(五)推進情感教學
教師應在品社教學活動中推進情感教育,從而更好的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首先教師要更好的調動自身情緒,并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并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聯絡,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其次,教師要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避免過于沉悶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對于品社教育的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并且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根據學生的思維特性以及學習需求制定教學計劃,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有效性的品社教育。
(六)通過實踐活動開展品社教育
通常來說,高年級小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實踐能力已經在小學階段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成長,因此通過實踐活動來開展品社教育,例如讓學生搜集一些與誠信相關的資料,如詩、詞、名言警句等,或者參與一些敬老助老的社會公益活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結語
利用小學階段這個孩子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初步成形的階段,做好小學生高年級品社教育,對高年級小學生適應即將到來初中生活,對其自身綜合素質的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方.小學品社課堂幾種學習方式的應用芻議[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9):57.
[2]王群.探析小學品社教學現狀及改進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8(20):83.
[3]王劍秋.關于小學品生品社課實踐活動的組織[J].黑龍江科學,2017,8(0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