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 劉瑜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類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EBV)的檢測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7年1~12月我院明確診斷的80例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PCR技術檢測患者外周血中EBV,并分析其在不同類型淋巴瘤、不同臨床分期中的陽性表達情況。結果 T、NK/T細胞來源的淋巴瘤患者EBV-DNA陽性表達率(72.0%)高于B細胞來源患者(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中EBV-DNA陽性表達率(34.4%)明顯低于Ⅲ~Ⅳ期患者(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不同類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V-DNA表達存在差異,通過檢測外周血EBV-DNA可作為臨床上評估淋巴瘤預后的重要參考指標,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淋巴瘤;EB病毒;外周血EB病毒;EB病毒DNA
[中圖分類號] R73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3(b)-0081-03
淋巴瘤屬于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種類較多,異質性較強,發(fā)病機制復雜。EB病毒(EBV)屬于人類皰疹病毒4型,是一種嗜人類淋巴細胞的DNA病毒[1]。近年來許多研究結果發(fā)現EBV感染與惡性淋巴瘤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認為該病毒是惡性淋巴瘤發(fā)病原因之一[2]。本研究對不同類型的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V的陽性率進行分析,探討不同類型的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V檢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12月我院明確診斷的80例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在初治前均行外周血EBV-DNA檢測,排除其同期治療后才行外周血EBV檢測的患者。所有淋巴瘤組織切片均由我院病理學專家閱片,經組織病理學、免疫組化檢查確診,依據WHO 2008年淋巴瘤新分類標準[3-4]進行組織形態(tài)學分型。80例明確診斷為淋巴瘤的患者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9~78歲,中位發(fā)病年齡55歲;腫瘤來源及部位:鼻咽部及鼻腔淋巴瘤10例,淺表淋巴結內淋巴瘤46例(其中來源頸部淋巴結22例、腋窩淋巴結14例、腹股溝淋巴結10例),胃腸組織淋巴瘤15例,縱隔巨大包塊淋巴瘤6例,皮膚淋巴瘤2例,宮頸組織淋巴瘤1例。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
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初治前患者外周血EBV-DNA拷貝數。按EBV-DNA拷貝數分為EBV-DNA陽性(≥500 IU/ml)和EBV-DNA陰性(<500 IU/ml),分析外周血EBV-DNA在不同類型淋巴瘤之間的表達情況。
1.3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部位來源的淋巴瘤、不同組織學類型的淋巴瘤中EBV-DNA表達情況。比較淋巴瘤患者中不同年齡、性別、B癥狀以及Ann Arbor臨床分期中EBV-DNA的表達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部位淋巴瘤外周血中EBV-DNA的陽性表達
來源于鼻腔/鼻咽部和縱隔組織的淋巴瘤患者中,T、NK/T細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V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B細胞淋巴瘤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異(P<0.05);來源于其他部位腫瘤的組織形態(tài)學分型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不同組織學類型淋巴瘤EBV-DNA的陽性表達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與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EBV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NK/T細胞淋巴瘤患者EBV陽性表達率(72.0%)明顯高于B細胞淋巴瘤患者(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淋巴瘤不同臨床特征外周血EBV-DNA的陽性表達
不同年齡、性別及有無B癥狀的外周血EBV-DNA的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中EBV-DNA陽性表達率(34.4%)明顯低于Ⅲ~Ⅳ期患者(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大量研究顯示,淋巴瘤的發(fā)生與EBV感染密切相關,但其發(fā)生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顯示,EBV可能通過上調Bcl-2以及其他抑制凋亡的蛋白,激活NF-κB信號傳導通路導致IL-10表達增多,使細胞間的增殖與凋亡失衡,引起淋巴細胞克隆性增殖和腫瘤的發(fā)生[5-6]。隨著臨床對EBV在淋巴瘤發(fā)病中作用的深入研究,認為外周血EBV-DNA可作為診斷EBV相關疾病的重要檢測指標,眾多學者和專家認為通過檢測外周血EBV-DNA載量可作為臨床上診斷、分期以及評估淋巴瘤病情進展及預后的重要參考指標[7-8]。
EBV在不同類型的淋巴瘤患者中存在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T、NK/T細胞淋巴瘤EBV-DNA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B細胞淋巴瘤,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赡苁且驗镹K/T細胞淋巴瘤惡性程度較高,其發(fā)生與EBV感染更加密切相關[9]。EBV是一種B淋巴細胞病毒,可使NK/T細胞感染致EBNA1表達激活活性氧導致染色體畸變、LMP1誘導表達survivin,激活NF-kB、PI3K/Akt通路而抑制細胞凋亡,促使腫瘤發(fā)生[10]。NK/T細胞淋巴瘤幾乎都與EBV相關,大多數患者腫瘤組織中均可檢出EBV、外周血也能檢測出EBV-DNA[11]。有文獻報道,EBV陽性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預后較陰性患者差[12]。因此監(jiān)測EBV-DNA可在臨床上評估腫瘤負荷及治療效果,以及幫助不同類型淋巴瘤治療結束后對最小殘留病灶的評估[13]。隨著目前PCR技術的發(fā)展,眾多學者關注外周血EBV-DNA與淋巴瘤預后的關系,發(fā)現外周血EBV-DNA是淋巴瘤的不良預后指標,且可動態(tài)監(jiān)測EBV-DNA,及時了解淋巴瘤狀態(tài),為臨床上判斷療效提供依據[14]。
本研究結果顯示,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中EBV-DNA陽性表達率(34.4%)明顯低于Ⅲ~Ⅳ期患者(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臨床分期晚期的患者EBV陽性表達率高,提示病情較嚴重,預后較差??烧J為外周血EBV-DNA陽性的患者生存期較短,針對這部分淋巴瘤患者需行強化療、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或加入臨床試驗等治療。但因本研究病例數較少,樣本量小,還需通過大樣本研究、多中心研究來進一步證實該結論。
綜上所述,EBV感染與淋巴瘤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外周血EBV-DNA檢測對淋巴瘤診斷、預后判斷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且檢測手段方便,快捷。EBV針對不同類型的淋巴瘤患者,表達存在差異[15],因此對于淋巴瘤患者是否存在EBV感染應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重視,早發(fā)現、早治療,降低EBV相關淋巴瘤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陳丹,錢家鳴.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6,25(10):1193-1197.
[2]王小藝,岑溪南,任漢云,等.淋巴瘤患者EBV感染狀態(tài)的調查[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4,22(6):1584-1590.
[3]李敏,高子芬.淋巴瘤的病理診斷[J].臨床內科雜志.2015, 32,(3):152-154.
[4]石遠凱,孫燕,劉彤華,等.中國惡性淋巴瘤診療規(guī)范(2015年版)[J].中華腫瘤雜志,2015,37(2):148-158.
[5]Gires O,Zimber-Strol U,Gonnella R,et al.Latent membrane protien 1 of Epstein-Barr virus mimices a constitutively active receptor molecule[J].EMBOJ,1997,16(20):6131-6140.
[6]Samanta M,lwakiri D,Takada K.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small RNA induces IL-10 through RIG-I-mediated IRF-3signaling[J].Oncogene,2008,27(30):4150-4160.
[7]Kanakry JA,Hegde AM,Durand CM,et al.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BV DNAin the plasma and 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 of patients with orwithout EBV diseases[J].Blood,2016,127(16):2007-2017.
[8]劉文碩,南飛飛,賈思思,等.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檢測EB病毒與療效關系的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5,42(2):105-108.
[9]張靜,岳磊,李穎璐.NK/T細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檢測價值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7,25(2):460-464.
[10]Sun L,Zhao Y,Shi H,et al.LMP-1 induces survivin expression to inhibit cell apotosis through the NF-kB and PI13/Akt signaling pathways in nasal NK-T-cell lymphoma[J].Oncol Rep,2015,33(5):2253-2260.
[11]Gu L,Hong L,Ling Z,et al.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D20-positive NK/T-cell lymphoma cell line[J].Clin Lab,2015,61(7):731-739.
[12]安娜,謝亞萍,徐穎,等.血漿EB病毒DNA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中的預后意義[J].中華內科雜志,2017,56(11):839-841.
[13]Tse E,Kwong YL.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K/T-cell lymphomas[J].J Hematol Oncol,2017,10(1):85.
[14]Sato A,Nakamura N,Kojima M,et al.Clinical outcome of 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diffuse lagre B-cell lymphoma of the elderly in the rituximab era[J].Cancer Sci,2014,105(9):1170-1175.
[15]周靜,肖毅.EB病毒與其相關淋巴瘤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8,26(1):292-295.
(收稿日期:2018-09-13? 本文編輯:劉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