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鋒
紫砂壺是中國陶制藝術品中的經(jīng)典之作,這不僅在于它性能極佳且獨特的原材料,多變、精致且小巧的造型,最為重要的是它的文化特質。在古代,紫砂壺并非是尋常老百姓家可以使用的物品,一是因為其價格高,二是因為普通老百姓并無過多時間和財力享受品茶時光。因此紫砂壺多是達官顯貴、收藏家以及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紫砂壺也就這樣染上了濃厚的文化色彩,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越來越沉穩(wěn)厚重,內涵豐富。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稱為“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的竹可謂是雙峰并峙。竹被稱為“君子”,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因此在紫砂壺之中,竹元素經(jīng)常出現(xiàn)。有踏實穩(wěn)重的竹段壺、竹節(jié)壺,也有以青翠竹葉鑲嵌的竹韻壺、竹趣壺,更有以珍貴的“民國綠”制作而成的竹樣紫砂壺傳世,可見人們對于竹樣紫砂壺的喜愛之情,也側面證明了竹文化在中國非同一般的影響力,它已內化為每個中華兒女思想感情的一部分。
本文論述的是一件“雙線竹鼓”紫砂壺藝術作品,它是竹樣紫砂壺的又一次革新,并由表及里地為紫砂壺增添了藝術張力。
雙線竹鼓壺也稱“雙線竹壺”,大致成型于近代,被譽為“花貨宗師”的朱可心將竹型和鼓型紫砂壺結合起來,由此創(chuàng)造了“可心竹鼓壺”,而后成為竹樣紫砂壺中的經(jīng)典款式。手工藝人在傳統(tǒng)壺形之上通過變形和夸張的現(xiàn)代工藝手法成型,再結合竹枝或竹葉刻繪裝飾,既古樸穩(wěn)重,又有現(xiàn)代的飄逸靈秀之美感。
此件紫砂壺以紅泥燒制,工藝細膩精湛,表面光滑平整,壺身端莊公正,儀態(tài)大方。傳統(tǒng)的雙線竹鼓壺是壺身突出如鼓,上部與下部收緊,底有壺腳裝飾。此件紫砂壺則不然,壺身并不刻意突出,而是以雙線使其變得立體化,上部與下部同寬,肩部平滑圓潤,底部有如一圓盤,形成幾個圓交疊錯落構成的造型,更顯儀態(tài)之典雅。
壺嘴與壺把手皆為竹節(jié)狀裝飾。壺嘴短粗,線條柔美而又張弛有度;壺把手則圓潤小巧,不僅有竹節(jié)裝飾,更有竹紋點綴,極富自然生機。壺鈕為竹節(jié)橋紐,在壺蓋上有竹葉刻繪裝飾,嫩枝從竹節(jié)上生出,生動有力。雖然壺蓋面積有限,但竹葉的處理十分細致。新葉清新,殘葉點綴,交相輝映,才是生動的自然美。
此件紫砂壺將竹的特性完美呈現(xiàn)出來,整件壺以線條作為填充,比例精準完美,氣韻飽滿,清爽俊秀。手工藝人將傳統(tǒng)的雙線竹鼓造型加以改良,使其在有限的空間之內承載了更多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它要承擔一種情感,這種情感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所積淀下來的,也是手工藝人個人對于中國竹文化以及紫砂壺藝術的一種情感。在這種多元情感的相互交織之中使得此件紫砂壺變得更為醇厚,不僅有時代之特色,更有個性化特征,這種多樣化的美感,正是紫砂壺藝術最重要的一部分。
無論是竹文化還是紫砂壺藝術,都離不開前人的鋪路。在還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仍在竭力尋找著生活中的美,仍在探索著自然之美與人類創(chuàng)造之美的相互轉化,相互融合,本身就具有一種感人至深的力量。這件雙線竹鼓紫砂壺所泡制的香茶也會在這種力量的催化下而變得更加香醇,在茶與壺、壺與人、人與文化之間構筑起堅實的橋梁。
結語:竹,高潔者;紫砂壺,雅者。這二者都是中國雅文化的一部分。目前紫砂壺已經(jīng)有較多的壺型,手工藝人應在傳統(tǒng)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為紫砂壺藝術灌注新的血液,才能使其跟上時代的步伐。同時也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嘩眾取寵者終將被時代淘汰,只有以深厚的古典文化作為支撐,才可將紫砂壺藝術傳承下去,才有了今日我們所賞析的這件雙線竹鼓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