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娟
農村幼兒園園所規(guī)模小、物質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很難開展大規(guī)模的教研活動,園本課程建設對教師來說更是困難重重。但農村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我們嘗試把“如何挖掘利用自然環(huán)境中的教育資源”作為教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園本課程建設的基礎。教師積極開展“微課題”研究和基于本土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園本課程建設,以此來促進幼兒一日生活質量的提高。
在“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教育活動”的園本教研中,幼兒教師利用各種谷類、豆類、果核等作為材料,組織幼兒進行粘貼、拼擺、串珠、編制等室內游戲活動;利用廢舊物品為孩子制作高蹺、沙包、套圈、彈跳觸物、軟飛盤;把木樁埋在地上做成梅花樁;利用枯樹制成攀登架等戶外活動玩具……培養(yǎng)幼兒動口、動手、動腦能力,真正實現(xiàn)做中玩、玩中學。同時,也彌補了農村幼兒園因經費不足而造成的玩教具短缺。
為了落實“一日活動皆課程”,我們開發(fā)利用本土特有的課程資源,逐步建立適合本園實際的課程計劃,并靈活執(zhí)行。
課程內容要符合農村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農村的孩子與城市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有差異,所以對事物的認知也存在差異。比如:小班的《了不起的輪子》中講到溜冰鞋,農村的幼兒很少見到,更沒有玩過,對他們來說,這個內容就很抽象,跟現(xiàn)實生活經驗很難發(fā)生關聯(lián),不適合農村的幼兒。小班的《吃果實要吐籽》中,農村的孩子能見到普通的大眾水果,如:蘋果、香蕉、葡萄、橘子、橙子等,但對有些水果不是那么熟悉,沒見過、沒吃過,沒有相關生活經驗,就不能準確掌握活動內容。中班活動中提到電梯、交通標志、公共圖標等,農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見到,老師講起來也很抽象,必須要利用多媒體和主題墻去幫孩子認知……在安排課程內容時,一定要注意到本地實際生活情況。
主題活動課程充分利用替換策略。在某一主題活動中,對一些不適宜本班或本地孩子的活動內容進行替換。比如,在《我周圍的房子》主題活動中,有一個活動是認識小區(qū)標記。農村并不是以“社區(qū)”的概念來劃分居住區(qū)的。孩子對小區(qū)不了解,更沒見過“小區(qū)標記”,這個活動對于農村孩子并不合適。于是,我們認真分析它的目標(幼兒認識住宅樓的各種標記,知道它們表示的意思,注意安全,遵守公共場所的各項規(guī)則),發(fā)現(xiàn)它的重點是認識各種標記及指示牌,知道它們表示的意思。于是就設計了另一個活動——認識公園里的標記,這樣把內容進行合理替換,帶孩子來到幼兒園旁邊的公園、樓道甚至村落,對涉及的指示牌一一指導幼兒認知,最終達成了目標,只是組織地點、組織形式不一樣。
課程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建構適合本園實際的課程的關鍵是,應該更多的關注幼兒的發(fā)展,關注幼兒的現(xiàn)實生活,關注一日活動各環(huán)節(jié)。
總之,農村幼兒園的教研工作和園本課程建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切忌盲目效仿,要認真分析本地區(qū)的人力、物力、財力情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