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道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作為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內(nèi)容一直被肯定,并在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的內(nèi)容與形式上有所發(fā)展,各級各類學校也以不同的形式開展過勞動教育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經(jīng)驗。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少工委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窂娬{(diào)指出,“加強勞動教育對于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提出了中小學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實施環(huán)節(jié)和保障機制,為開設好勞動教育課程提供了政策支撐。但是,《意見》發(fā)布過去了三年多時間,“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的窘境并沒有得到實質(zhì)性的改觀。如何突破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的瓶頸?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
澄清勞動教育概念,突破課程理論薄弱之困
勞動與教育的疏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不同時期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種因素限制,勞動的概念也時常遭到曲解、誤讀,以及形式化、扭曲化和單一化掩蔽了勞動的本真意蘊,甚至導致勞動教育蒙上塵垢。
在學校,教師用勞動來懲罰學生,達到規(guī)訓行為的目的,或者將勞動作為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zhì)的重要手段,或者將勞動教育淪落為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
鑒于以上勞動教育發(fā)展傾向和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推進,勞動教育課程名稱以“勞動技術”“勞動與技術”“勞動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通用技術”“勞動教育”等在不同時期或同一期時不同學段出現(xiàn),給中小學造成了“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之感。當前,究竟應如何理解中小學勞動教育?
《意見》明確指出:“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勞動態(tài)度、勞動情感和勞動能力。由此,筆者以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名稱以“勞動教育”較為貼切。“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是指勞動實踐或勞動技術實踐,“勞動”是勞動教育的載體、手段或方式,而“勞動教育”中的“教育”是育人,是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目標——提升學生勞動素養(yǎng)。簡而言之,“勞動”與“教育”猶如“術”與“道”的關系,二者相生相融、互為依存,否則,勞動教育課程就又可能淪落為“規(guī)訓教育”“品德教育”或“技能培訓”。
重塑勞動教育價值,突破課程目標游離之惑
我國古代就有“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關于勞動的論述與評價。在歐洲,“勞動(labour)”一詞也從詞源學上演義,也與“痛苦”“厭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同時,隨著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資本主義所謂的普適價值觀以及多元文化涌入國內(nèi),一種“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思潮在眾多人的心里扎根。從而使人們鄙視自身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歪曲了勞動的本質(zhì),忽視了勞動的應有價值。
由此,中小學勞動教育在歷史殘余思想與現(xiàn)代思潮的交織影響之下,在沒有群眾支持的根基之上徘徊不前,更鮮有學校深入研究勞動教育的價值,其課程也成為擺設。
如何改變現(xiàn)狀?重塑勞動教育課程價值是當前的重要工作。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zhì)活動,勞動是從自然界向人類社會過渡的中介,勞動是揭開人類歷史之謎的鑰匙?!兑庖姟分赋觯骸俺浞职l(fā)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好地培養(yǎng)廣大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由此,我們可以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的三個維度去探討勞動教育的價值。
中小學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具體來講,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在幫助學生獲得基本的勞動認識和技能過程中,促使學生體悟勞動與自然、與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系;領會“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勞動創(chuàng)造人”“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的基本精神;明白“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人生也靠勞動創(chuàng)造”的道理;了解并認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崇尚勞動價值,追求勞動創(chuàng)造,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反對“不勞而獲”“投機取巧”以及“弄虛作假”騙取勞動成果的卑劣行為;積極參與勞動過程,獲得“勞動創(chuàng)造幸?!钡那楦畜w驗;牢固樹立勞動最幸福、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
完善勞動教育體系,突破課程地位搖擺之囧
縱觀我國中小學教育發(fā)展過程,雖然始終將勞動教育作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但是就具體實踐來看,勞動教育自始至終處于被邊緣化、被融合、被異化的地位。
從歷次國家層面教育改革政策性文本表述中看,“德”“智”“體”始終被作為培養(yǎng)目標,“美”存在一些起伏變化?!皠凇眱H在1986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初稿)》中確定為培養(yǎng)目標。在1992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文件中,“美”與“勞”在“培養(yǎng)目標”中被“諸方面”所替代。很明顯,勞動教育在培養(yǎng)目標中的“地位”被弱化,極不穩(wěn)定。勞動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往往只處于“副科”或只是融入其他學科之中作為學科目標。
雖然在國家層面某一時段曾要求勞動教育在中小學以“課程”的形式出現(xiàn),教育部也于2001年頒布《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將“勞動與技術教育”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四大領域之一列為正式課程,但未曾單獨發(fā)布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大綱、指導綱要或課程標準等指導課程建設、實施的文件,各地各學校并未落實到位,更沒有形成系統(tǒng)、完善、科學的勞動教育課程教育體系。
各地各學校在落實勞動教育課程的過程中,不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將課程排入課表,就是以校園清潔大掃除、班級衛(wèi)生等簡單的內(nèi)容替代勞動教育,或者用家庭勞動替代學校勞動教育。從而形成了“有名無實”“簡單技能”“家務勞動”的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更不談形成區(qū)域化、校本化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如何突破以上“瓶頸”?
《意見》強調(diào):“用3-5年時間,統(tǒng)籌資源,構建模式,推動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由此,在國家或省級層面可以研制、頒布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標準或課程指導綱要,更進一步明確課程目標、內(nèi)容、實施方式、學業(yè)質(zhì)量標準以及評價方式等,指導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校本化實施;各級教育管理部門要加強勞動教育課程師資隊伍和實踐基地建設,教育科研機構要加強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研究與指導,創(chuàng)建一批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引領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深入發(fā)展,豐富課程理論,完善課程體系,穩(wěn)固課程地位,提升課程質(zhì)量;各中小學要嚴格落實《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施方案》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開齊、開足、開好課程,輔之以開展校內(nèi)勞動、組織校外勞動和鼓勵家務勞動,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促進學生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其終身發(fā)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