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果(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副教授) 編輯/臻熙
愛情是什么,也許像生了一場病,是那種非常甜蜜的“病”,因為它比任何健康都可愛,它讓我們向著陽光,一起成長。
誰都知道金錢很重要。但是如果拿命換,你換嗎?或者,拿感情去換,你換嗎?所以,問題不是金錢重要不重要,而是金錢與愛情,當兩者不能兼得時,哪個對你更重要?
如果你愛金錢勝過愛這個人,為了金錢你決定放棄這個人,那么這只是說明你愛得不深,你對他不夠愛。
愛情里有的是發(fā)自內心的理解與尊重、關心與包容,卻不存在誰是誰的附庸、誰去討好誰的問題。
在愛情里,我們不再鮮明地區(qū)分“你”和“我”,而在不知不覺中考慮的是“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我們共同的命運——這種你我相融的“我們”遠比“討好”更浪漫、更莊重、更可貴。
真愛植根于“我們”,不必費心去“討好”。
愛情是一種特別甜蜜的折磨,一場特別迷人的生病,遇上愛情誰都會變成一個傻瓜。愛情消耗你的能量,卻也點燃了你的生命。
相較于愛情這種折磨,更大的折磨是你對這個世界的“冷漠”——對什么都無動于衷、麻木不仁,沒有什么能打動你,沒有什么能激起你的內心波瀾,你不再痛哭,也不再歡笑。
沒有什么比“心痛”更能讓人切實感受到自己的這顆“心”。這世上如果有個人讓你感到心痛,某種程度上,你應該感謝他/她——正是他,用一種殘酷的方式提醒著你:心還在,人未死。
我們只活一次。你說怎樣才算真的活過?或許,當我們愛過,創(chuàng)造過,痛過,爽過,得意過,失落過,峰頂和谷底都走過,經歷過內心小宇宙的黑暗與光明、戰(zhàn)爭與和平,我們才算真正活過。
不論是誰,有多偉大,當他墜入愛河,他總會自卑。人之常情。
世人給歌德的評價是:“原本這世上沒有光,上帝說這世界要有光,于是歌德降生了。”偉大至此,他在戀愛時,也是患得患失、要死要活。偉人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平常人。
愛情中的自卑,往往源于對感情的得失不能確定。不確定,卻還是愛;不一定能擁有,卻還是愿意認真對待。這恰恰體現(xiàn)了愛情的奇妙和寶貴。
那么她必有過人之處,某些長相以外的獨特魅力。不要嫉妒她們,而要向她們學習。向每一個風情萬種的人學習——她們是不可多得的身邊的榜樣,是生活中鮮活生動的好教材。
因人而異。但,既稱之為“談戀愛”,“談得來”就一定很重要。
標準不要太多,否則往往紛雜繁亂,不置可否。選一個最關鍵的要素作為你的終極愛情標準,其他的標準就放下吧。人不能什么好的都要,
不要迷戀那些虛假的電影橋段了。為什么不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部真實的電影呢?
年紀大了,面對外在世俗的壓力,是該向壓力低頭嫁人,還是堅持自己的初衷?
怎么選擇,都將承受某種壓力。堅持自己,承受外在壓力;向外界妥協(xié),承受內心不安。試問,你更愿意承受哪一種壓力?
結婚不是終點,恰是一個新的起點。如果不幸福,你將何去何從?想清楚了再做選擇,不為別的,只為不誤人、不誤己。
責任感不是能強求的,能強求的是規(guī)則,愛與關懷無法強求。
當我們需要強求對方負責或強求自己負責時,說明在看似如常的感情生活背后已出現(xiàn)罅隙。
情侶和夫妻間往往試圖以互相指責來解決問題,然而,我們忘記了一點:人與人之間通過相互指責從來沒有做成過任何事。
人的問題往往歸結于心,心里的感情淡了,責任感也就弱了。與其花精力敲打對方,不如做點什么別的事情來吸引對方,比如一起看看舊照片,給家里換上小碎花的清新小窗簾,一起去來一場浪漫的晚餐……喚醒他內心的愛意。愛意回來了,那么作為愛的附件,責任感也就回來了。
要一起成長,始終要關注兩人的共同語言。我有一個朋友,她和她的丈夫每一年會共同學習一樣東西,那一年他們一起學了吉他,有時你教我,有時我教你;后來他們一起學了瑜伽,時不時在家一起做;后來一起看同一本哲學書,互相交流……漸漸地,你越來越懂我,我越來越懂你。
當兩個人在一起成長,他們長著長著就長到一起去了,長著長著就滲透進對方的靈魂了,這樣,不用刻意保鮮,也是彼此難舍難分。
每個人都喜歡光,都喜歡靠近溫暖。但是不要一味去“借”別人的“光”,而要讓自己長成一個光源,讓自己閃閃發(fā)光。這樣,別人自然就會親近你,因為親近你就是親近光,親近你就是靠近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