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杭軍
伊瑟爾提出的“空白”理論認為,文本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性的“空白”,在閱讀活動中,等待讀者用想象去填充。所謂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沒有寫出來或是沒有明確寫出來的、召喚讀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蘊空間。每一個文本,都包含無數(shù)的未定之處—空白,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許許多多的“空白”,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空白”進行個性填補,調(diào)動想象,激活思維,建立起文本和心靈溝通的橋梁,能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
一、在情節(jié)省略的“空白”處推想
情節(jié)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現(xiàn)矛盾沖突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對于文本中前后跨度大、跳躍性強的情節(jié)空白,教師應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生活積累,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補白,充實情節(jié)內(nèi)容,豐滿人物形象。
《石壕吏》中石壕吏“吏呼一何怒”,一般的教參都認為是何等的兇惡殘暴、如狼似虎??芍灰覀兎瓪v史資料,就會看到更為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安史之亂中,陳陶之戰(zhàn),四萬唐軍一日內(nèi)為國捐軀;潼關戰(zhàn)役,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滅;鄴城戰(zhàn)役失利,郭子儀、李光弼等所率唐軍戰(zhàn)馬萬匹只剩三千,甲杖十萬,幾乎全部喪失……戰(zhàn)爭的殘酷、激烈自不待言。在這種情況下唐王朝急需補足兵力,重整旗鼓。試想一個下層小軍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嗎?他家里也許還有妻兒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教師既要“讓文章本身教育學生”,又要讓學生多角度地接觸材料,用史實說話,引導學生來換位思考,站在一個下層軍官的立場,設想他為何“怒”。或許這種認識有“混淆立場”之嫌,但它富有人文精神,不同于一般學者的結論,是富有個性的獨創(chuàng)所得,對學生來說更具有認識價值。
再比如《口技》一文,為了凸顯出口技藝人高超的水平,作者不僅采用了正面描寫直接表現(xiàn)口技的繁雜精彩,還運用了三處關于賓客反應的側面描寫來加以烘托氣氛,藝術效果極佳。結尾處:“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卻沒有寫到賓客的反應。于是,我要求學生用文言文補寫一段賓客的反應。有一個學生這樣寫:“眾皆呆立,瞠目結舌。良久,似夢醒,喟然長嘆,掌聲雷動,經(jīng)久不衰。眾賓交頭接耳,曰:‘真乃絕技也!或疑其技,或意有未盡,遂仿蛇鼠蟲蟻之聲,惟妙惟肖。眾賓嘖嘖嘆服。于是焉,奔走相告,名聞天下?!边@段補寫,情節(jié)設置合理,聲色形態(tài)俱全,充分反映出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對原文主旨的把握能力。
二、在意義隱含的“空白”處揣摩
古代詩人寫作時很講究含蓄意境的創(chuàng)設,有所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韻外之致”之說。這種“貴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達效果,其實就是文本的意義空白。所謂隱含意義,就是指隱藏在“言”內(nèi)的言外之意。文言文語感力的發(fā)展則直接表現(xiàn)為主體對言語隱含意義感知的深度和廣度的發(fā)展。例如《杜甫詩三首》一課中,關于《望岳》與《春望》,我要求學生以現(xiàn)代詩改寫古典詩,把自己設想成杜甫,用激情與美語再現(xiàn)杜甫的情懷。
這是想象的表達,這是語言的創(chuàng)造。這是以文言學文言,以心靈悟知音?;谠娗楫嬕獾南胂?,能使教學展現(xiàn)出“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絢麗畫面,能使學生品嘗到與古圣先賢比肩的自豪感。而這一切,都是緣于“空白”處的美麗而自由的想象。
三、在模仿寫作的“空白”處創(chuàng)造
適當?shù)奈难晕膶懽饔柧毮芘囵B(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著名語文教育家趙謙翔先生說:“學寫舊體詩,有利于養(yǎng)成煉字煉句、合轍壓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轉合、布局謀篇的功夫?!蔽覀儗W習了不少漢樂府詩、律詩、絕句、詞牌、曲,可以讓學生動手寫一寫,有利于傳承中國古典文學。
例如,仿《陋室銘》的句式寫自己的生活,如《籃球銘》《英語銘》,仿《五柳先生傳》寫自己的傳記,仿《閑情記趣》寫自己的童年趣事,學習《寓言四則》中的《塞翁失馬》可以創(chuàng)編小小課本劇,《孫權勸學》中想象主與臣對話時的神態(tài)動作。甚至,我還鼓勵學生拿起筆來作畫,如《三峽》一文四個自然節(jié),分別是關于“群山”“夏水”“春冬”“秋情”的,讓學生在揣摩文句景物描寫的基礎上,把三峽的四季立體展現(xiàn)在畫紙上,不講工筆細致,只求畫出那份作者筆下的“絕巖怪柏”“懸泉飛瀑”;如《次北固山下》“風正一帆懸”畫一畫風帆凌空高掛的風姿,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思維力的訓練。
再如,《論語》寫作體例為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請同學們模仿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第十則,對其余只有答語沒有問語的九則進行“空白”填補,補出弟子對孔子的問話,淺易的先補出現(xiàn)代漢語問話,深度的再補出古漢語問話,然后師生之間采用適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對每一則再做全面解析,這樣的訓練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促進了學生的想象,體驗到了人物對話過程中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還對文言文的語法規(guī)律進行了實踐,效果自然不錯。
四、在心理活動的“空白”處揣度
文言文文本易忽略人物的心理描寫,這就為我們揣摩人物心理,豐富人物形象留出了足夠多的空白。
例如,教學《錢塘湖春行》一詩,我設計了“古韻新裁,唐詩素描”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對“山”“寺”“亭”“水”“云”“鶯”“樹”“燕”“泥”“花”“草”“馬”“楊”“堤”景物任選一種或者幾種加以想象描繪,來體驗蘇軾的春行情懷?,F(xiàn)摘錄幾句學生習作如下:“放眼望去,孤山宛如飄浮的小島,隨波蕩漾。白云是一幅流動的風景,在孤山上隨處行走?!薄傲鴺浒岩簧硇戮G收拾得一塵不染,用飄柔的長枝細線,織了一條薄薄的絲巾披在肩頭。”“堤上之草,才剛勇敢地鉆出了泥土的棉被,剛想舒展一下身子,就被匆匆路過的春風姑娘撞了個滿懷?!?/p>
再如,《石壕吏》中大量的“空白”,也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從石壕吏敲響門的一剎那到“急應河陽役”,其間老婦人有著怎樣的心理活動呢?這時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有的說:“老婦人怕他的老頭子被送上戰(zhàn)場,再次送命,而她一個婦人,不可能上前線,只能在后方做飯,能暫時保住性命。”有人說:“老婦人如不挺身而出,她的兒媳婦就會被捉去,小孫子就會被餓死?!边€有的說:“她可能在戰(zhàn)場上相逢她另一個兒子,母子在這種情況下相間,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薄@些不都是作為妻子、作為母親的情懷嗎?更有同學認識到其實老婦人也是矛盾的,她雖怨恨戰(zhàn)爭,但還是咬緊牙關,含著熱淚用實際行動支援了平叛戰(zhàn)爭。這樣,通過想象,學生們揣摩出了人物的心理,情感也隨著人物的心理變化而變化,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五、在議論省略的“空白”處補充
古人議論性思考雖然哲思深厚,雄論杰出,但是行文卻多不細密,點到即止。而今人總是講求科學的方法,面面俱到,措辭嚴謹,務實客觀,講究邏輯,嚴謹理性,思想成體系,嚴絲合縫滴水不漏。那么,怎么發(fā)現(xiàn)議論性文言文中的這些“空白處”并對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呢?
例如,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全文從題目看,“生于憂患”與“死于安樂”是并列對舉的關系,行文應該構成并列式,著筆比重應該均勻。而事實上,只有“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一句是和“死于安樂”有關的,別的都是在闡述“生于憂患”。至于為什么會“死于安樂”,孟子根本沒有提供事實的、理論的依據(jù)進行闡述,我就在這里對學生進行了訓練,要求補充幾個事實論據(jù)或者進行一段理論闡述。學生舉出了吳王夫差、溫水青蛙、天王洪秀全等的實例,這些都很好。那么,怎么講道理才能闡明“死于安樂”呢?示范:“食色性也,這是一種本能的驅動,如果安樂日久而又沒有有效制約,一朝權勢在手,日日盛宴夜夜笙歌,看不夠的秀色,飲不完的美酒,聽不盡的阿諛,收不完的豪禮,在這種高溫腐蝕缸里日復一日地泡著,泡久了,多硬的骨頭也泡酥了,多堅強的意志也泡成湯了!”通過這個訓練,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辨。至于到底是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并不是環(huán)境越差越能錘煉人,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就一定會毀掉。孟子之所以這么說,其實是告訴我們?nèi)松y免苦難困厄,當災難降臨,我們應該無懼苦難,勇敢面對。這些空白點,值得作為教學資源加以開發(fā)利用。
文言文作品豐富的意蘊,皆在字里行間,皆在文字背后,在空白處留下的巨大審美空間之中。只有從感得繼而知得、悟得,才是發(fā)揮教材教育功能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