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祥具備一定的相似之處與差異性,其中既包含地域環(huán)境的局限也受到社會文化風俗的影響。研究中西方傳統(tǒng)工藝中圖紋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對于當下的設計工作,尤其是裝飾形式的運用和風格設色的拿捏,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讓我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追根溯源,探究裝飾圖紋運用和創(chuàng)造的各種新的可能。
關鍵詞:傳統(tǒng)藝術;圖紋;風格;設色
一、中西文化交融中的傳統(tǒng)工藝
在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歷史中,西域文化對于裝飾圖紋的設計以及排列的形式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豐沛了我國裝飾圖紋的藝術形式。以秦漢銅爐工藝為例,其代表作錯金博山爐作為我國古代金屬工藝的典范,兼具實用性與精致的鏤雕工藝于一體。薰爐為燒香料用,爐體呈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雕為山形,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爐體鏤空,飾以云氣紋,造型莊重飽滿,線條優(yōu)美。“薰爐”使用功能的引入,主要由于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漢代與西域以絲綢之路相通后,國外的名貴香料引入,燃之香氣彌漫,帶來了漢人燃熏香住屋及衣衾的習俗。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舶來文化對于我國傳統(tǒng)民俗的滲透和影響。
在裝飾圖紋上,西方舶來圖紋的傳入也深刻滲透入我國傳統(tǒng)工藝品裝飾圖案的歷史脈絡中。首先包括“寶相花”“忍冬紋”等在我國明清陶瓷工藝制品中常見的紋樣,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傳統(tǒng)圖紋,忍冬紋曾流行于六朝時期,被認為源于希臘,經(jīng)絲綢之路向東傳播流入我國,成為南北朝時期流行的“胡飾”。除此之外,外來圖紋的滲透還體現(xiàn)在圖案的組織和編排上,例如寶相花團塊狀的構成形式,為我國裝飾工藝的圖案組織形式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所謂“寶相”是佛教徒對佛像的尊稱,象征圣潔、端莊、美觀的理想花形,為南北朝以來隨佛教盛行的圖案。包括蓮花作為佛教圣潔、吉祥的象征,被廣泛運用在陶瓷、 金屬、建筑的裝飾中,亦是由佛教引入。佛教自西漢末傳入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迅速發(fā)展,當時社會動蕩的局勢為佛教的流傳提供了土壤,被人民所接受,唐代大興土木,修葺佛寺,佛教成為統(tǒng)治者整頓和利用的對象,加速了佛教文化在我國的延伸,佛教相關的圖紋也順理成章地被承襲下來,成為歷代陶瓷工藝、染織、建筑、漆器、銅鏡工藝品中的常用裝飾題材。六朝時石雕工藝如石窟的裝飾邊緣亦市場采用卷草花紋,亦源自西方。
二、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對裝飾圖紋的影響
裝飾圖紋的起源與工藝品誕生之時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這點在中西傳統(tǒng)工藝品的裝飾形式中淵藪可陳。例如西方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的《威蘭多夫的維納斯》石雕像,手、足、面部被省略,突出性別特征,形態(tài)優(yōu)美,從意蘊的視角,一方面說明當時社會手工匠人對人體結構具備一定了解,另一方面可能與祈愿人類繁衍有關,并帶有一定的巫咒術含義,體現(xiàn)當時社會對于抽象形式的提煉方面的能力以及對自然駕馭上的恐懼和束縛,因此透過巫術的方式祈求繁衍與溫飽。同理可得,在我國古代圖紋中,尤其是動物圖騰,體現(xiàn)在商代青銅器器表裝飾中,常見的饕餮紋既為怪獸紋的典型范例?!秴问洗呵铩酚涊d:“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報更也。”獸面紋面部巨大而夸張,將饕餮作為威猛、勇敢、公正的象征,抑或作為祭祀神靈的圖騰,具備一定的禮器含義,同時利用怪物圖騰的形象,體現(xiàn)權威并表達當時人民的“尊神”意識,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
裝飾圖紋的取材因各不同文化地區(qū)的地域性特征而具有區(qū)別,例如古代美洲的鐙形陶壺,以莫奇卡文化中的戰(zhàn)士頭像為題材,作為壺身,造型生動準確,結構嚴謹清晰,目光凝視前方,深情堅毅,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具備非凡的觀察能力和寫實表現(xiàn)能力。另外古瑪雅文化的查文金器圖案也與中國饕餮文類似,是神與獸的結合,證明在東西方文化早期,都存在利用猛獸圖紋來象征權威、力量符號的文化取向。查文金器中的銀質(zhì)駝羊像和鳥形錛子是貴族所使用的禮器,質(zhì)樸簡潔,亦與饕餮紋類似,具有祭祀禮器的使用功能。
三、中西圖紋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共性
在抽象圖形的提煉上,我國古代陶器范式中,人們根據(jù)勞動節(jié)奏和編織模擬為靈感創(chuàng)造出的篦紋、繩紋在日本的早期的繩紋器中綻放出神秘妍麗的古老意蘊。在陶文化早期,生產(chǎn)資料有限的創(chuàng)造條件下,繩紋和篦紋的隨手可得的裝飾工具,因此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日本“繩紋文化”以及 我國廟底溝文化的陶器中都留下了印記。在制陶工藝早期,并不具備高超的工藝技術條件的階段,我國古代陶文化與西方、日本裝飾圖紋中的圖騰崇拜、巫術祭祀以及最早的裝飾圖紋運用上具備一定的呼應性。后期隨著各地區(qū)文化分支的分化,誕生了不同種類紛繁奪目的工藝裝飾圖案,共同為人類工藝美術版圖的網(wǎng)絡編織出了繽紛燦爛的一隅。
參考文獻:
[1]張夫也.外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8-45.
[2]王琥.中國傳統(tǒng)設計審美研究[M].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2010:69-93.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10:105-120.
[4]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76-85.
基金項目:校級科學研究項目;名稱:現(xiàn)代設計史視角下的裝飾語言研究;編號:201914SKB004。
作者簡介:崔佐卿,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章炳林,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