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制讓人清醒,泛濫使人恐懼。這不僅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于此得來的忠告,更是體現了藝術的思維生態(tài),克制向前看似與當代藝術家所追求的所謂“自由主義”相悖,但也許是每個藝術史上生死攸關節(jié)點上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關鍵詞: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接受;吃瓜者;物物相扣
自后現代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理論占據了大量的審美視野后,藝術語言的運用在無限復制中獲得了無窮力量,各種新的反傳統(tǒng)藝術門類蜂擁而至,形成了空前的視覺盛宴。理性到感性的審美意識進入主流,由“藝術”到“非藝術化”的轉變瞬間釋放了人們憋悶已久的表現欲。而拼貼式的復制文化明顯背離了我們的初衷,盲目的反理性反傳統(tǒng)運動讓我們丟失的也許是藝術本身所具有的一種“美德”,“克制”的審美思維在現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穩(wěn)穩(wěn)地站在一個角落,默默地綻放著自己的魅力。
一、“克制”于藝術創(chuàng)作
在大眾娛樂的鼻祖級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舞美設計中,充分使用了元素設計理念,以“克制”的表達為審美根本,以符號的理念作為劇情的引申,劇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每次密會時所倚靠的那堵墻不僅只是一堵墻,而是阻擋了偉大愛情的枷鎖,它的冰冷慘白凸顯了這就是一堵墻,又超越了一堵墻的定義。它擋住的是愛人的思念和慰藉,卻擋不住世俗的觀念和枷鎖。
作品猶如“詩一般的畫面,揮之不去的美”的國際攝影大師邁克爾·肯納提倡的畫面簡潔之美至今都在被無數攝影者所追隨,他能夠把日常所見的樹、山、水、建筑、云霧等事物,通過抽取、隱含、概括其中的共性極盡克制的提煉出讓人震驚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非尋常視覺,深刻地反映出以“少”勝“多”,以“無”勝“有”的宗教般的哲學思維,好似在極盡所能地給觀者極大的思考發(fā)揮空間,用最簡潔、最克制的攝影語言來把自己想說的話最大限度地表達完整,他的克制在于對觀者的尊重與成全。
當代繪畫巨匠馬克·羅斯科曾說“如果你只是被顏色的關系所打動,那你就沒有抓住重點。我感興趣的是表達大的情感---悲劇、狂喜、毀滅?!爆F當代藝術,除了取悅觀者的眼睛,更加重注的去提煉心靈深處的考量,而這種提煉的本質就來源于繪畫者克制的表達思維。在繪畫藝術慢慢脫離繁雜的寫實主義,不再做造物者的復制者,不再把煩瑣的筆觸和細節(jié)作為審美好壞的根本時,人們開始停住于此,開始思考,克制住自己討好的欲望,慢慢去感知自己的內心。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繪畫者在審美情趣上越來越沉迷于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上越來越克制于精簡,我為此感到沉迷與震驚,這種精神上的醒悟與感知,看似偶然的發(fā)生在某個個體上,但實質是人類內心的恐懼帶來的必然結果。
克制讓人清醒,泛濫使人恐懼。這不僅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于此得來的忠告,更是體現了藝術的思維生態(tài),克制向前看似與當代藝術家所追求的所謂“自由主義”相悖,但也許是每個藝術史上生死攸關節(jié)點上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二、“克制”于藝術接受
藝術接受是藝術生命的最終呈現,也決定著藝術作品本身存活的意義所在。古人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相信每一位成功藝術家的背后都存在著一個熱烈欣賞“他”的眼睛,那對布滿“顏色”的雙目就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精神支柱與情感來源。而這對雙目作為藝術品的接受者、欣賞者,它那挑剔的眼光,克制到極致的搜尋欲望,往往與藝術創(chuàng)作者克制的情感表達形成了最終源頭的出處。他們彼此成全,而后又彼此毀滅,新的藝術生命又在克制的搜索與表達中找到了新的歸宿。
于此反之的一群“吃瓜者”也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在上述的搜索者與表達者激烈對抗時,學會了撒網獲利。在一批批新時代的藝術家代替一批批所謂的舊人,帶來的不只是失敗者的背影,也不只是成功者地盤搶占的宣言,最大的藝術精華便是這批“吃瓜者”所謂的“第一觀看印象”“第二觀看印象”“第三觀看印象”的藝術觀看總結,看似套路,其實是在對藝術生態(tài)的反思與提煉。
“克制”的吸收帶來了藝術思考的革新,藝術思考的革新成就了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思維,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思維引領了藝術接受者的搜索革新,藝術接受者的搜索革新帶來了新的藝術生命的起源。即便是每個時代都會寄生反對克制思維的自由狂熱追求者,也許正是這種看似瘋狂的狂熱追求,才暴露了內心的膽怯。因為克制來源于泛濫的堆積,只有學識淵博的人才有發(fā)自肺腑的感慨吧。
三、結語
知識點的存在鉤織了完美的文化愿望,但人類最大的智慧體現并不是我們能夠實質拿到手里的書籍和文獻,而是我們大腦思維的轉變。由繁至簡,從每個時代的自由革命者的勝利到歲月的沉淀,結果依然走向克制。不是說克制的思維能夠永遠戰(zhàn)勝自由與煩瑣,而是克制使人清醒,克制逼迫人們思考向前。因為向前的每一步、每一個筆觸、每一幀畫面都是如此的艱難。因為艱難,所以珍惜;因為不易,所以思考;因為困惑,所以前行。
參考文獻:
[1]于海勃.西方舞臺美術基礎[M].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8).
作者簡介:孫靜,河北傳媒學院;喬茹,河北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