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討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藝術特點,首先從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將詩人和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時代產生古今之對比,反映出這首詩詞的情感內涵,再從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闡述,分析歌曲的情感背景,以及結構調性各方面的特征,最后分析這首歌曲的歌唱技巧,咬字發(fā)音和氣息的把握等,透視了這首歌曲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楓橋夜泊;藝術特點;張繼;黎英海
引言
《楓橋夜泊》這首作品是唐朝詩人張繼所作,張繼是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其詩風有爽朗大氣、不過研磨、滲入情境之特點,為后人所稱贊其中最有名的作品莫過于這首《楓橋夜泊》,時至今時,被黎英海先生所雕琢譜曲成為一段意蘊悠遠的藝術歌曲,曲風深沉,意境綿長,具有中國傳統(tǒng)古曲特點。隨著20世紀以后我國民族音樂家對于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藝術達到高潮,各種風格類型的體裁越來越多,運用了西方藝術歌曲的體裁形式結合了中國優(yōu)美古詩詞,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中國傳統(tǒng)韻味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對于中國聲樂藝術發(fā)展起到了極高的藝術價值。筆者通過相關的學術研究以及個人的藝術實踐對作品進行了分析,旨在更好地表達該作品的意境。
一、《楓橋夜泊》的創(chuàng)作背景
《楓橋夜泊》寫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不久,詩人途經(jīng)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根據(jù)《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于“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一月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心懷家國的張繼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泊船于蘇州城外的野畔。駐足岸邊江南夜色的朦朧清逸,吸引著這位郁郁不得志的游子,他把心情寓于景中,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時至今日,在外鄉(xiāng)的游子讀到這首歌仍會回想故鄉(xiāng),感同身受,也正是這首詩成全了張繼,使他留名千古。
20世紀80年代初,作曲家黎英海將三首中國最具代表的古典詩詞——孟浩然的《春曉》、王煥之的《登鸛雀樓》和張繼的《楓橋夜泊》創(chuàng)作為藝術歌曲,并收錄進了《楓橋夜泊——黎英海、顧淡如古詩詞歌曲選》中,歌曲一經(jīng)公演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這三首歌曲也被許多演唱藝術家們演唱并廣受好評,其新穎的古今融合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音樂形象的塑造使得黎英海先生奪得了1988年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比賽金獎的榮譽。
二、《楓橋夜泊》的創(chuàng)作特征
這首詩中所描寫的秋日夜晚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用夜深寒氣和烏鴉啼叫烘托出場景氛圍:一人獨在異鄉(xiāng)孤獨寂寥之感。又用江邊的楓葉緩緩飄落和船上的星星漁火襯托出心情:傍愁難眠思念親人之情。其中大量運用裝飾音,裝飾音是在原來音符的基礎上在增加一些小音或特殊音符,一般時值都比較短。在古詩詞歌曲中裝飾音都是非常具有表現(xiàn)能力的創(chuàng)作手法,有仿古之意,將意境更加美化。中國的古詩詞大都為“韻腳詩”,這首詩七言絕句,全詩統(tǒng)一以“愁”態(tài)統(tǒng)起,前二句共有六種審美具象:月落、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統(tǒng)籌這些意象如果只用一字一音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得樂曲聽起來缺乏感染力,如果加入了不同的裝飾音就起到了應襯和升華的作用,具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后二句用現(xiàn)實存在的四種事物:樓城、寒山寺、漁船、鐘聲。結合這些事物黎英海用了更加強烈的裝飾音加強樂曲語調,將此情此景進行提煉,體現(xiàn)出詩人的家國之憂,用大量的裝飾音波音,結合歌詞的景物搭配,一靜一動、一明一暗的情境融合波音的滑度兩者高度配合和默契,形成了膾炙人心的藝術境界。第三句中的“姑蘇”二字提高了音調,升到了小字二組的#F音,將作者內心憤怒表達到了頂峰,在全句的最后一句,作者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全部表達出來,到“到”音時用了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組的A,將全曲推向了高潮,作曲者把詩詞意境更加還原,而演唱者在演唱這幾句詩句時更加能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處的情景,從而讓聽眾更加能融入此曲所要表達的惆悵、婉轉的心情進一步地達到歌詞所要表達的意境。
《楓橋夜泊》是一首單樂段體式結構的作品,前四句運用了起承轉合的特點完全依托于詩句,后一句加強情感重復了第四句。一般來說“離調”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我國的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來說是比較少見的,而作曲家黎英海卻將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得惟妙惟肖,將音樂旋律與原詩意境完美契合,營造了整首作品的藝術特征。鋼琴伴奏也是這首作品的一大亮點之一,作曲家在前五個小節(jié)的引子之中,用低八度的持續(xù)之音模仿了敲鐘時緩慢低沉的氛圍,通過P到PP再到MP的力度變化引出接下來的主題,隨后帶有裝飾音的二分音符則凸顯詩句中的潺潺流水之聲和烏鴉啼叫之聲,烘托了詩人的孤獨之感,鋼琴伴奏在這里很有形象感,營造出了畫面。在之后的進行里,連續(xù)三個小節(jié)的持續(xù)五度和諧音程塑造出了不同場面的氣氛變化,和聲音程的音效構出了意境和氣氛——陣陣鐘聲和詩人的孤獨寂寥之意。鋼琴伴奏所呈現(xiàn)出的音律對于全詩的意境起到了了栩栩如生的效果,把文字的表達更加立體化、生動化、形象化。達到了“詩融于樂,樂靈化詩”的特點,黎英海還將這首詩的藝術特征發(fā)揮到極致,不但把詩人的內心情感用旋律抒發(fā)出來,還為觀眾構造出了一幅中國山水畫般的意境,用音樂中的表情術語——力度、速度、音程、調式等將古詩詞的古香古色藝術特征和現(xiàn)代審美藝術特征相結合,可謂之佳作。
三、《楓橋夜泊》的演唱技巧
演唱者在演繹這首作品的時候要做到“圓潤”“細膩”“婉轉”“空靈”幾大特色。在發(fā)聲技巧中運用中西方共同認同的“深氣息”技巧將作品中的延音、起承轉合的情感變化結合在一起,在發(fā)聲和共鳴中下功夫。作品本身共有五句歌詞,除了最后一句高潮迭起,其余四句都是比較低沉婉轉的,表現(xiàn)詩人孤獨落寞的心情,以及風冷月清的場景,因此音量要中等偏低。第一句中的“落”和“霜”倆字要別分演唱,音量控制可稍強,到了“啼”和“天”字的時候音量較弱,情感深沉,和前兩個字一明一暗,抑揚頓挫,顯示音樂的律動性,最后一個字“天”,運用了搖音的唱法,要用更巧妙的氣息配合搭配,顯示出深遠悠長的意境,演唱者第一句就是要把聽眾帶入詩情里面,營造給觀眾一幅畫意,給他們想象的空間,更好地去揣摩詩人當時所處的內心世界。第二句中的“江楓”和“漁火”都用了大量顫音,對比兩個意境,詩人用一個“愁”字概括,這時候演唱氣息的長短和緊湊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保證作品的意蘊恰到好處,“愁”突出演唱,使得這句話的情感色彩更加鮮明。演唱過程中喉頭要做到開放自如,嘴巴放松,音色深沉且秀麗,特別在最高音“到”的時候,氣息更要拉住,找閉合狀態(tài),這時候喉頭自然下沉配合口型咬字清晰。
這首歌有大量顫音搖音唱法,因使用振幅寬,頻率慢的演唱技巧,將音色潤化,在高音上將時值延長,強調美聲的色彩。在中國民族唱法的聲樂演唱技巧中,有一套對唱腔加以美化、裝飾、潤色的獨特技法。以字行腔,以情潤色,以聲潤腔形成了中國民族聲樂唱法的獨特藝術風格,而作品《楓橋夜泊》在其演唱中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倚音、搖音正是要以“潤腔”的風格演唱。特別是每句的最后一個音,時值長且音顫,古調的歌詞通常都以尾音表現(xiàn)精髓,“抑揚”“頓挫”是整部作品情感的核心之一,這種搖音需要振幅寬廣、頻率緩慢地去演繹,尾音慢慢減弱,運用了古色古香的潤腔唱法使歌詞情感更加具象化,使之成為色彩濃厚、音韻優(yōu)美、形象生動的鮮活音樂作品。
古詩詞的聲樂作品一般都是建立在古漢語基礎之上,所以字少意多,一般是一個字能表達出一面景的語言特征,而這首詩整體基調都以“靜”為基礎,所以更要求演唱者有清晰的咬字吐字和圓潤的腔調。明代昆曲學家魏良輔所著《曲律》中言:“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他將“字清”列為三絕之首,所以在演唱這首古詩詞作品中,更要求演奏者在字頭上口型準確,講究迅速咬字并清晰準確,在句尾歸韻時,比如前倆句的最后一個音:“天”“眠”,都是歸在“a”母音上,口型張成“a”字形,搖音更要柔和,講究以情代聲,聲音飽滿,有種戲曲唱法的味道在里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座瑰寶,中國優(yōu)秀的作曲家和詩詞人用他們璀璨的智慧將中華文明發(fā)揚下去,給我們后人、今人得到美的享受。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更要多下功夫,精抓作品韻味,對作品更加細致的挖掘和理解,達到完美的演唱水平,加深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并將中國的文化自信弘揚出去,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參考文獻:
[1]《唐才子傳》卷三.
[2]黎英海.繼承與探索-中國民族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3]吉穎穎.傅雪漪古典詩詞歌曲演唱探析[J].中國音樂學,2009(10):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