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宮作為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建筑群,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承載者。隨著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傳播以其快速便捷,群眾化,互動化的方式成為人們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故宮博物院利用新媒體傳播結合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出了屬于自己的傳播風格,通過對故宮文化設計元素的轉化,其“賣萌”接地氣的形象打破了傳統(tǒng)的刻板印象,在年輕人群中廣泛傳播。H5作品以交互方式雙向化,信息載體多樣化,傳播方式多元化的優(yōu)勢,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中傳播使用。H5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新”與故宮傳統(tǒng)文化的“舊”完美融合,形成了既有傳統(tǒng)又有新鮮活力的視覺享受。
關鍵詞:故宮文化;新媒體傳播;H5交互設計
信息社會不斷發(fā)展,故宮博物院的傳統(tǒng)形象在新媒體出現(xiàn)后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故宮博物院積極利用傳統(tǒng)媒體的權威優(yōu)勢與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的結合,使其新的媒介形象。[1]故宮文化設計元素在H5新媒體平臺下從網(wǎng)絡語言的表達、VR全景敘事故事化演繹和人物形象的呆萌化設計重塑了故宮形象。
一、H5交互設計中現(xiàn)代網(wǎng)絡語言的表達
由今日頭條和《上新了,故宮》聯(lián)合推出的《看故宮新雪,創(chuàng)新國風》的H5交互設計,瀏覽完成大約需要3分鐘。在這一款帶有游戲玩趣的H5交互設計中,通過“找雪人”的方式增強觀眾閱讀動力,通過向右滑動的控件操作推動整個畫面的敘事。整個情景故事發(fā)生在戊戌年冬的下雪天,人物關系是故宮里淘氣的阿哥和太監(jiān),由“雪人”為關系鏈,觀眾作為第三參與者幫助宮中的太監(jiān)找到21個雪人來完成任務。整個H5設計中交互控件通過“開始尋找—向右滑動長圖—點擊集齊雪人”的提示按鈕或圖案來完成。這一操作流程是整個H5設計中的框架結構。設計中以今日頭條的圖案元素和彈出話題框的形式承擔整個設計的核心內容呈現(xiàn)。長圖滑動到哪里就會彈出“今日頭條”頁面板塊圖和聊天對話框,對話框談論的內容也就是整個設計的亮點部分,使用調侃、新潮的網(wǎng)絡語言,為整個畫面增加了活潑氣氛。如:“進出故宮需要人臉識別”“人臉識別還真是先進”。順應當下科技進步的潮流使用“刷臉”功能進入宮門?!翱锤绲谋纤俣扰c激情”阿哥們引用了電影《速度與激情》的潮流用語。娘娘T臺擺“poss”說“別擋著我的T臺C位”。在“動漫嘉年華堆雪人”的部分更是“前方高能,充滿拋瓦(Power)”的潮流加油打氣語。宮女們聚在一起“組團買買買”。賣糖葫蘆的小孩更是手拿支付二維碼“再也不用揣著銀兩了”。在以娛樂的方式集齊21個雪人的過程中,輕松調侃的“聊天”更是增添了幾分活躍。(如圖1、如圖2)
圖1《看故宮新雪,創(chuàng)新國風》故宮刷臉進入宮門截圖
圖2《看故宮新雪,創(chuàng)新國風》“找雪人”截圖
在這個網(wǎng)絡時代,網(wǎng)絡用語的大多時候在年輕人當中使用,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故宮也化身為“年輕人”,語言活潑,氣氛輕松,自然就拉近了故宮與年輕群眾的距離,網(wǎng)絡用語的眾多表達與傳播也就成為一種潮流趨勢。故宮博物院的親民不僅體現(xiàn)在趣味性上,還體現(xiàn)在敘事中所飽含的人文情懷。[2]人們即可以看看到“宮貓記”“童趣故宮”等輕松可愛的話題,也可以讀到“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一片春心付海棠”的故宮花事…親民而又不失高雅的傳播風格滿足了不同階層、不同人群的差異化文化需求。
二、VR視覺特效下敘事故事化演繹探秘故宮文物
故宮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故宮博物院用敘事故事的方式讓大眾了解故宮文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說“文物必須火起來,他才有尊嚴”在給故宮文化新媒體平臺的傳播中,VR先進技術的使用案例有很多,2017年,故宮推出了“朱棣建造紫禁城”的VR沉浸式項目,借助VR先進技術,觀眾便可身臨其境,感受實景帶給的真實感和奇幻感。(如圖3、圖4)
圖3" " " " " " " "圖4
《我在故宮遇見一件奇怪的事》截圖
《我在故宮遇見一件奇怪的事》H5設計作品由小米手機出品,畫面色調偏暗,有著古物修復室的環(huán)境氣息,作品內容以敘事性結構第一人稱展開,第一頁加載頁文字逐漸出現(xiàn):我在故宮里修復了20年文物,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奇書…畫面由臺燈光束照亮一本書,使觀眾眼睛聚焦到這一神奇的物件中,點擊提示“待我細細查看”進入故事核心部分,提示語“好奇怪哪里來的風,難道不想讓我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書頁的殘碎片被風吹走的動態(tài)效果會把視覺焦點帶到VR全景中,提示“轉動手機,找到書頁殘片,點擊收集”。這時將手機垂直并左右旋轉畫面就會看到古籍文物修復室的三維空間,書頁的碎片分布在各個角落。
故宮博物院郭珽曾經(jīng)說,“在開始新媒體宣傳故宮文化的前期,整個團隊對歷史方面不是很專業(yè),于是就請專家老師用敘事的方式講出來,用故事化的方式改寫出來,這樣就很接地氣”??梢姽适聰⑹鲈谛旅襟w傳播中的中重要性,同時對于像這樣故宮老牌文化也是傳播方式的變革,從內容上貼近群眾,貼近人群。新媒體用講故事的方式取代傳統(tǒng)說教,為歷史添加可讀性,增添群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其敘事性的表達,對故宮文物和修復文物的工匠師傅們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構建,從根本上注入了人文氣息,詮釋了大眾所不知的溫暖一面。可見故事性敘事是故宮文化在新媒體傳播的重要手段。
三、人物形象的青春呆萌化設計
故宮曾經(jīng)是帝王圣地,象征著無上皇權及苛刻的規(guī)章紀律,而故宮博物院為文化傳播分享交流的博物館,莊嚴肅穆的形象在新媒體傳播中慢慢發(fā)生了轉變,最明顯的一點就在于青春“萌”化的形象,讓大家眼前一亮,刷新了故宮在大眾心中的刻板印象,以強烈的反差萌形象給大眾帶來了一種撞擊感。[3]
《你會化身哪個脊獸建造紫禁城》H5設計美術風格呆萌可愛的測試題,故宮莊重威嚴的脊獸形象卡通化后活潑可愛,打破了概念中神獸的威猛形象。片頭的三維動畫形象生動,場景中設計元素簡明,色調溫暖。脊獸卡通形象依次出現(xiàn),文字提示以強化脊獸形象的內涵,“在故宮有一群神秘宮匠-脊獸,他們有不同的超能力,鎮(zhèn)水避火,降魔除障,他們各司其職,筑造紫禁城六百年以來的一磚一瓦”由脊獸為主角的三維卡通片進入H5的核心測試題部分,一共5個測試題,推測出參與者的性格更適合化身為哪一種脊獸來保護故宮。(如圖5)
圖5 H5交互設計《你會化身哪個脊獸建造紫禁城》
框架結構圖
故宮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一磚一瓦都值得考究,脊獸的設計更是達到了巔峰,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思想。故宮建筑里最接近天宮和太陽的是屋脊,不僅僅是建筑結構更是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脊獸的出現(xiàn)使本來笨拙的功能結構,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4]在《你會化身哪個脊獸建造紫禁城》H5設計中形象可愛具有親和力,符合故宮文化在新媒體傳播中的親民化的特點,并且在整個H5設計中起到了風格定位的作用,在后面的測試題的文字表述上以親和可愛的口吻提問,其中三維人物角色形象設計呆萌內
頁
頁
斂。與以往寫實的故宮文化設計風格略有不同,使用第二人稱讓觀眾巧妙的進入建造紫禁城的角色中。(如圖6、圖7)
圖6" " " " " " nbsp; " " "圖7
H5交互設計《你會化身哪個脊獸建造紫禁城》截圖
新媒體技術和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形成了動態(tài)和靜態(tài)相結合,娛樂互動參與的特點,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群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和創(chuàng)新,故宮似乎找到了一種恰當?shù)姆绞剑盐奈?、古建筑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用合適的語言和表達傳遞給了當下觀眾,在新媒體潮流的環(huán)境下,故宮通過微博、出品APP、記錄影像以及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開發(fā)等更直觀更親民的方式,詮釋了故宮文化和新媒體平臺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一面。中華文明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需要不斷拓展思路,不斷地創(chuàng)新,并探索更多的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新方式。讓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走出固有的刻板印象模式,展現(xiàn)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文化的青春魅力。
參考文獻:
[1]孫銘.故宮博物院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形象建構研究
[D].北京郵電大學,2019:36.
[2]萬韻菲,詹秦川.融媒環(huán)境下故宮文化傳播的策略分析[J]
.出版廣角,2018(21):70-72.
[3]孫銘.故宮博物院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形象建構研究
[D].北京郵電大學,2019:41.
[4]徐凡,錢皓,王一珉.論北京故宮建筑中脊獸的特點及文
化內涵[J].工業(yè)設計,2017(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