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考古學是二十世紀以來大大發(fā)展的一門學科,我國音樂考古工作者功不可沒,利用音樂考古的新發(fā)現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的新材料證據,用保存在地下的完整材料,與傳世文獻材料做對比研究,使我們的材料更趨真實。
關鍵詞:音樂考古學;歷史;延續(xù)
傳世的文獻在歷代傳抄過程中都會有錯誤,而出土的材料一般都比較完整、真實地保存了當時的狀況。比如1978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僅說鐘上的2800多字的銘文,所表述的全部講樂章學的內容,文獻中沒有記載,先秦樂工實際演奏的樂理備忘錄,以及一鐘雙音問題的發(fā)現,對于音樂界來說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音樂考古概述
在筆者看來考古是一門充滿神秘感召力的學科,在現實生活中考古專業(yè)往往與實用性差、辛苦、難度大、專業(yè)術語多這些詞捆綁在一起,甚至有些人有著:考古等于盜墓?考古等于文物鑒定?等認知的偏差,這正是與考古學科的特殊性和知識結構缺乏完整性而引起來的。音樂考古本身的特殊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古代音樂考古致力于古代人類生活中見證無形的音樂藝術,通過與古代音樂相關的物質遺存(樂器、圖像、樂譜等)研究古人的音樂生活和音樂文化。
樂器是音樂物化的載體,從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賈湖骨笛開始,到四千年前龍山的特磬、三千年前夏王宮的銅鈴、安陽殷墟的商代編鐃、磬,西周應國和虢國的編鐘,更有春秋戰(zhàn)國的各類鐘鼓磬瑟、管蕭琴笙等這些成果是考古學家們廢了相當大的心血而獲得勞動成果?!翱脊艑W既是野外的體力勞動,也是書齋的實驗室里的智力鍛煉?!币魳房脊挪粌H僅是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尤為重要,通過科學有序的發(fā)掘研究古代音樂文化中的物質遺存,進而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腳步,揭示人類各個歷史階段的音樂發(fā)展水平。史前時期的樂器,已能吹奏、打擊出曲調,并且能夠為唱歌、舞蹈伴奏,這類樂器的資料、文獻的記載是相當匱乏,主要依據考古資料。音樂是一種音響藝術,也是一種時間藝術,它只存在于演奏瞬間,聲波終止,音響即逝,如何在那個沒有錄音技術的洪荒年代追尋已逝的音響,國內興起的音樂考古學,為古樂研究從無聲變?yōu)橛新暤於▽W術基礎。
二、音樂考古的實踐運用
博物館是集教育、歷史和文化為一體的饕餮盛宴,博物館里的文物,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嚴肅的、沉重的,一直以來“藏在深閨人未識”,音樂文物亦是如此。1978年,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州市出土,5年后湖北省博物館用復制的編鐘成立了一支編鐘樂團,這是國內博物館第一次將音樂與考古結合,由此引發(fā)了“博物館與音樂”這一命題的問世。于2000年成立的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以研究為基礎,把古代音樂考古教育作為文物展覽的一種延伸、以立體、形象的展演方式,針對中原樂曲、樂器以及服飾研究成果的實驗和再現,詮釋歷史考古的成果。所復制的樂器如按照樂器的性能來進行分類,包含打擊、彈撥、吹管三類,從新鄭歌鐘、龍紋特磬,到曲項琵琶、十三弦箏,再到骨笛、骨排簫,努力保持了古代音樂中捋艘魯的奇特配置,并從上古流傳下來的古代樂譜中編譯編配了帶有濃厚中原特色的古曲,演奏人員的服飾和發(fā)型也都從上古出土的實物和繪彩俑中找到依據。[1]古樂團的產生將音樂文化的完整性以古樂表演的形式貫穿始終,以圖再現中華禮樂的面貌和精髓,是立足于音樂文物陳列的一種擴展,以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側面為依托,圍繞主題進行考察、研究之后所進行的多層面的展示、傳承和推廣。在音樂考古復原與研究的基礎上,將有形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遺產巧妙融合在一起,深化現代人對古代音樂文物的感知和認識,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一次生動的實踐嘗試。
古代的樂器制造沒有完整的生產流水線,均是手工制作,所做出的的成品自然具有強烈的個性和特色。對于出土樂器復制和仿制的問題,復制實際上是一種極高度的復原,從制作材料、尺寸、重量、工藝和音響等方面,都要求與原器保持高度一致。樂器的仿制則不同,它在這些方面并無十分嚴格的要求,有時可能僅達到形似。[2]樂器的復制針對樂器的形制、規(guī)格、音質、圖案裝飾等放方面進行逐一考證,對古代樂器進行不斷的改良,有理想的演奏效果,還要盡可能地保持古代原貌,體現當代文化研究的價值。
三、小結
考古挖掘所得的一切遺物,猶如一切科學定義,無不建立在我們的理論假說基礎之上,作為對史實所謂記錄,歷史文獻難免因作史者受到時間、空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世界觀、方法論等主觀因素的制約以及時間流逝所產生的損毀,考古因此正史之誤當為出土文物史料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讓人們更多地了解文物,知道文物背后的故事,理解考古工作者背后不為人道的艱辛??涤袨橄壬f:“古物存,可令國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賢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興?!睔v史表象背后是深厚的歷史承載與文化傳承,這也是音樂考古工作者希望傳達給社會和公眾的。
參考文獻:
[1]王歌揚.各美其美,世界大同——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
團國家大劇院首場演出之思考[J].人民音樂,2011(07):
32-34.
[2]方建軍.音樂考古學的六個課題[J].音樂研究,2012
(05):20-23+26.
作者簡介:劉漢瑾,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