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靜靜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如何通過課堂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能力,作者通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從興趣、方法(過程)、能力三個層面重點強調了預習、課堂、作業(yè)復習的完整性,探索出一條能有效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途徑。
【關鍵詞】新課程;語文學科素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近年來,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讓課程改革充溢著新的生命活力,讓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的理念進一步彰顯?!墩Z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素養(yǎng)”作為重要概念提出,并在“課程性質與地位”里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從基礎教育的性質和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來看,其主體、核心和基礎應該是人的主動性,即自主學習的能力。
初中階段是學生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反觀我們的課堂現(xiàn)狀,教師普遍重知識輕能力,學生一味依賴、跟隨、被動、復制式學習,直接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益低下,更談不上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本文將以初中階段語文教學實踐為例,試圖探索一條能有效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路徑,讓語文學科素養(yǎng)真正在課堂上落地生根。
一、激發(fā)學科興趣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在學生學習中表現(xiàn)為“我要學”?!拔乙獙W”源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如何喚醒學生對于學習的自我意識,教師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對于本學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自然也就愿意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分享交流。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本文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段文字為例,闡明激趣對于學生主動性的影響。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是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名家散文清新雋永,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長,對于剛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而言卻很有難度。上到“雪地捕鳥”一節(jié),如何讓學生從文字中感受到動作描寫的干凈利落、準確流暢,以及背后蘊含的兒童的天真喜悅之情,筆者設計了在課堂上還原“雪地捕鳥”的場景。熱心的家長依照課文連夜趕制了捕鳥的工具并親自試用,第二天筆者在課堂上邀請了幾位同學親身體驗,孩子們驚喜不已,異常高興,把整個課堂氛圍推向了高潮。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名家散文的魅力,消除了與魯迅作品的隔閡,而且重溫了童年溫馨美好的生命體驗,大大提高了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有效的教學設計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
(一)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要從課前預習開始
語文教育學家葉圣陶非常重視預習,他認為“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預習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驟”。新課改背景下,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同時,另一個矛盾就是會導致課堂進程放慢,教學效益也會相應地打折扣。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公開課都會非常重視課前導學,一般還會精心設計導學案。課前預習(導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公開課的效果。而在常態(tài)課中,許多教師無視、漠視預習的重要性,課前無預習、預習無方的學生大有人在。
要通過預習引領學習,教師首先要自己預習和“備預習”,盡量整合資源,原創(chuàng)預習單。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教師要善于利用身邊的資源,發(fā)揮預習應有的功效。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引進了新的智慧課堂教學系統(tǒng),其中一項功能就是導學本功能。教師可以通過導學本向學生發(fā)送預習作業(yè)(而不是簡單地發(fā)送一個上課課件),配合每一課而精心設計的預習單,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預習的習慣。另外,新教材改革之后,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課后習題增加了助教系統(tǒng),為課前預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比如《貓》這篇課文,很多教師都會設計課堂上讓學生梳理三只貓的特點和命運的異同。實際上,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課后習題里就有表格式教學設計,完全可以把這個環(huán)節(jié)提前到預習階段,課上再交流即可,進而把時間留給其他思維量較多的問題。
(二)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自主化課堂的效益
1.引導質疑,喚起主動性。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會覺得課堂很無趣,多為被動式接受知識灌輸,究其原因還是在于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還停留在淺層次。就拿閱讀教學而言,如果我們還停留在條分縷析,停留在抓住某些關鍵性語句,總是讓學生分析“是什么”和“為什么”,討論“表現(xiàn)了什么”“告訴了什么”或者“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等萬能式問題,得出的答案也往往是標簽式和套路式的,學生的思維是不可能被激活的,更不愿參與到課堂中來。
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要在課堂上引領學生看到他們自身閱讀沒有看到的東西,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學習才會真正發(fā)生,主動學習與深度學習才會真正發(fā)生,才會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驚喜。
2.巧設活動,拓展主動性?!罢Z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敝嘏囵B(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它的核心目標。2018年9月新學期開始,全國中小學統(tǒng)一使用部編本教材,新教材明確分為教讀課、自讀課、名著導讀課、閱讀訓練課、口語交際課和寫作訓練課六種不同課型,從中可以看出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提到了一個新高度。而活動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載體。小到閱讀課里穿插的課堂小活動(如新教材課后就附有許多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方案),大到活動課課程(課型),都要遵循以生為本、以課定教的原則,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學習形式和學習活動中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學會合作與分享,從而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文想強調的是,我們要像重視預習一樣重視作業(yè)在整個教學設計中的重要性,將其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和延伸。我們可以嘗試在作業(yè)中引入活動,通過具體作業(yè)任務的驅動,拓展和內化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上完課文《鄧稼先》一文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鄧稼先的科學精神和愛國熱情,筆者帶領學生走進上海市楊浦區(qū)院士風采館,開展了“我與院士面對面”的語文實踐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是帶著任務項目單完成活動的。實踐證明,學生非常喜愛并接受這樣的學習方式,在活動中實現(xiàn)了主動探究、合作、分享與交流。
3.豐富評價方式,強化主動性。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新《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過去教師在評價中擔任主體和主要角色,現(xiàn)在課堂方式發(fā)生了變化,那么教學的評價方式也要做相應的調整。筆者在這里把它稱為“新課程背景下的互動性評價”。
互動性的評價主體可以從教師拓展到小組成員、家長或其他與學習活動相關的人員,評價的內容要從單一的課堂回答問題拓展到參與活動的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的態(tài)度、學習成績和自我反思等多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評價應該是量化的、可操作的,而不是口頭的、隨意的。比如,語文學科素養(yǎng)所看重的核心能力,如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可以納入評價系統(tǒng)之中,通過多元評價,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實現(xiàn)自我管理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升華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背后意味著主體的責任意識,它不僅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監(jiān)督下能夠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且要求學生在課后還有主動習得語文的能力。如何在初中階段養(yǎng)成自學語文的能力和習慣,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課后學生自我監(jiān)控和管理。
所謂自我管理,簡單地說,就是指學生能將學習活動本身作為意識對象,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jié)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并使之養(yǎng)成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
比如語文教學中的兩大難題,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復習和堅持課外閱讀,筆者采用的做法是,除了讓學生做好觀念上的準備,獲取學生的支持和理解外,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和學生一起討論制訂了《考前自主復習的時間規(guī)劃表》與《每日閱讀打卡計劃》,詳細到具體的時間和任務量,定期上交教師檢查。然后教師逐個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交流和指導,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自我總結和自我補救。實踐證明,學生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積累的點滴進步,大大提升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明確要求,也是新課程背景下立德樹人、形成和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的具體著落點,還是時代賦予每一位語文教師的使命。面臨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要適應時代的變化,適應學生的需要,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課改理論,轉變觀念,研究行動,反思調整,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只有認識到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性和完整性,從興趣入手,把握過程和方法,讓能力在課堂中扎根,在課外閱讀和實踐中延伸,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條既行得通又行之有效的路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