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
(江蘇省啟東市人民醫(yī)院血站,江蘇 啟東 226200)
心理護理模式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在護理中更加關(guān)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通過科學的心理干預,對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進行引導,使得患者可以更加積極的應對治療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心理護理模式的開展,在醫(yī)學各個方面均得到普及以及推廣,在無償獻血中也得到相應的普及,將其應用到無償獻血中。無償獻血屬于自主性的活動,志愿者在進行獻血的過程中可能由于恐懼、焦慮等心理,對于獻血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采用科學的、細膩的心理護理可降低因為心理因素造成的不良反應,提升志愿者獻血的積極性。本文研究主要針對心理護理模式對無償獻血及護理滿意度的效果進行詳細的觀察,具體分析包括。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無償獻血的志愿者5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取方式將其均分為兩組,各250例。其中,對照組男156例,女94例,平均年齡(33.21±6.67)歲;觀察組男155例,女95例,平均年齡為(33.32±6.56)歲。兩組患者經(jīng)檢查均身體健康,身體無其他疾病,并簽署研究同意書。兩組志愿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guī)護理措施,指導志愿者填寫信息、進行必要的糖分補充、糾正獻血過程中的一些不良行為等。觀察組則聯(lián)合常規(guī)與心理護理,在志愿者進入獻血室過程中,對于志愿者的咨詢進行進行耐心的講解,緩解緊張等不良情緒,增進相互之間的距離[2]。在溝通中需保持緩慢的語速,觀察志愿者的心理特征,適時的進行必要的工作;保持獻血環(huán)境的整體干凈整潔,在工作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在工作中熱情、細心,并且在抽血的過程中播放舒緩的音樂,通過親切的交談等,消除志愿者的緊張等情緒,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不良心理是影響獻血進行的主要因素,部分獻血人員未意識到鮮血的重要性,過度驚恐,因此需在獻血過程中將其行為進行充分肯定,將志愿者的注意力進行轉(zhuǎn)移,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如在采集中發(fā)生不良反應,則需給予其合理的解釋,如為緊張情緒造成的問題,需待患者情緒得到充分的緩解后,保證其不會遺漏后遺癥;注意保證患者的個人隱私,在采血之前護理人員與獻血志愿者之間需進行詳細的交流溝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獻血禁忌,對于志愿者的隱私需進行全面的保密,同時需增加護理人員自身的護理技巧,盡量降低在獻血過程中的不適和疼痛[3]。
研究詳細數(shù)據(jù)對比指標為護理滿意率。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與對照組進行詳細比較,整體滿意率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n(%)]
無償獻血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感應可能的原因主要可以從身體、心理等方展示出來,身體原因包括患者因為低血糖等原因造成的一些問題,通過科學的護理可對該情況進行緩解。另一方面心理問題,志愿者因為初次獻血過程中因為心理緊張等問題,出現(xiàn)一些不適反應,進而出現(xiàn)嚴重的排斥,無法保持二次甚至是多次獻血,因此在獻血過程中可增加心理護理各項措施,通過對志愿者心里的引導,提升護理滿意率[4]。
從研究中可以分析出,觀察組護理滿意率與對照組進行詳細比較,整體滿意率顯著改善。獻血過程中的心理護理各項措施的制定,可以在患者緊張的情況下對其心理進行必要的安撫,感受到溫馨等環(huán)境,緩解恐懼等心理,降低志愿者在獻血過程中因為心理問題造成的緊張等不良反應;心理護理中在護理中為志愿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措施,在整個捐贈過程中對將志愿者的心理進行全面的關(guān)懷,提供溫馨舒適的環(huán)境,將志愿者心理的各項壓力進行緩解,降低其心中的各項壓力,對于志愿者后期獻血的持續(xù)性提供更加理想的條件;心理護理中對于護理人員的各項能力進行提升,通過科學的護理措施,降低獻血過程中疼痛等發(fā)生概率,緩解患者的恐懼情緒,便于后期持續(xù)獻血的開展[5]。
綜上,無償獻血在志愿者中進行使用可對獻血中情緒進行改善,為患者提供更加理想的治療,保證護理整體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