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尿潴留是指產后6~8 h排尿困難,尿液點滴而下或完全閉塞不通,或產后多日小便不能解盡,膀胱內殘余尿液多余100 mL[1],屬于產科常見并發(fā)癥。由于診斷標準不同,國內外報道其發(fā)生率存在差異。產后出現(xiàn)尿潴留時,患者膀胱過度膨脹,容積可增至3 000~4 000 mL,膀胱可高達臍平面,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排尿困難和下腹脹痛,甚至可引起膀胱麻痹和尿路感染,也不利于子宮收縮和乳汁分泌,會造成新生兒吸吮和母乳喂養(yǎng)障礙,對產婦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影響較大。對于產后尿潴留的處理在常規(guī)誘導排尿無效后給予導尿術,患者痛苦大,易引起泌尿系統(tǒng)逆行性感染,甚至永久性的泌尿系統(tǒng)損傷。多項研究[2-3]表明中醫(yī)護理用于產后尿潴留療效明顯。我科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對72例產后尿潴留患者在常規(guī)誘導排尿無效后運用穴位療法進行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通過方便抽樣選取我院產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經陰道分娩的產后尿潴留患者72例。年齡21~39歲,平均為(25.53±4.42)歲。孕周37~41周,平均為(38.16±1.29)周。其中產鉗助產7例,自然分娩65例。72例患者中行椎管內給藥鎮(zhèn)痛分娩63例。產后尿潴留診斷標準:產后6~8 h排尿困難,尿點滴而下或者完全閉塞不通,伴小腹脹痛或下腹部膨隆壓痛,叩診呈實音,B超提示膀胱內尿量大于100 mL。納入標準:(1)知情同意,并配合;(2)陰道分娩后6~8 h小便不通或點滴而下,膀胱區(qū)充盈,有尿意感,子宮收縮良好者;(3)常規(guī)誘導排尿(膀胱區(qū)熱敷、按摩膀胱區(qū)、聽流水聲、便盆內放溫開水利用蒸汽刺激尿道周圍的神經感受器)方法無效者。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孕期其他并發(fā)癥;(2)伴有精神障礙疾病。本研究經過湖北省荊州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1 穴位點按 對于小腹脹痛不明顯,可以自行排尿但不暢通或不盡者采用點按氣海、關元、中極等穴位的方法。先以單手拇指指腹置于氣海穴上,垂直向下施壓,患者有酸、脹、麻、痛等感覺時,由輕到重,逐漸加力,注意控制力度,避免皮膚損傷。點按5~8 min,按摩處有酸脹發(fā)熱的感覺時,按壓下一個穴位,依次點按氣海、關元、中極等穴位,共約20 min。當患者有下腹發(fā)脹并出現(xiàn)尿意時,囑其排尿。
1.2.2 穴位敷灸 對小便完全閉塞不通的重癥患者或經穴位點按后小便仍未順暢排出者,采用穴位敷灸法。取肉桂5 g,蔥白5段,搗成泥狀,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用0.5%的碘伏消毒神闕穴,將藥泥敷于神闕穴上,再將4根艾條放入特制艾灸盒內點燃,分別懸置于神闕、氣海、關元、中極穴上方,同時將3片圓形艾片放入電動艾灸儀中,置于患者背部的腎俞、命門穴上同時施灸,約30 min。也可以采用隔姜施灸,施灸時注意患者局部皮膚感受,必要時適當調整艾條艾片與皮膚之間的距離,避免灼傷?;颊吒械綗釟馊敫褂心蛞鈺r,囑其排尿。
1.2.3 穴位封閉 采用上述方法仍未達到效果者,給予新斯的明0.5 mg雙側足三里穴位封閉。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雙腿屈曲,暴露膝部,取一側足三里穴,0.5%碘伏消毒穴位皮膚,一手繃緊皮膚,另一手快速進針,深1.0~1.5寸,用提針法,當患者感到酸麻脹痛時推注藥液。同法行另一側足三里穴位封閉,患者有尿意時囑其排尿。
1.2.4 尿管留置及艾灸 對以上穴位療法無效患者留置尿管,同時進行氣海、關元、中極、腎俞、命門等穴位艾灸,1天2次,每次30 min。
穴位療法實施后1 h內自行排出尿液且B超測試膀胱殘余尿量少于100 mL者為有效;1 h后小便仍不能自行排出或自行排出小便后膀胱殘余尿量大于100 mL者為無效[4]。
在采取穴位療法的72例產后尿潴留患者中,經穴位點按后排尿5例;經穴位點按、穴位敷灸后排尿31例;經穴位點按、穴位敷灸、穴位封閉后排尿30例,總有效率為91.7%,見表1。另有6例經上述方法處理無效,占8.3%,穴位療法無效患者行留置尿管定時開放處理,同時給予穴位艾灸,2~3 d膀胱功能恢復拔管自行排出小便,無重復上尿管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
表1 穴位療法效果(n=72)
尿潴留發(fā)生的原因為:(1)各種因素導致的產程延長,使胎先露部長時間壓迫膀胱、尿道,導致膀胱張力降低或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引起尿潴留;或尿道水腫造成排尿困難引起尿潴留[5-6];(2)由于會陰撕裂或會陰側切傷口產生的疼痛使患者因懼怕疼痛、精神緊張使尿道括約肌痙攣致排尿困難;(3)患者不習慣平臥排尿,導致其排尿不及時,膀胱過度膨脹、麻痹、引起尿潴留;(4)產程中使用解痙鎮(zhèn)靜藥可降低膀胱張力而引起尿潴留;(5)椎管內給藥鎮(zhèn)痛分娩可能會造成運動阻滯[7-8]而引起尿潴留。
中醫(yī)學稱小便不通為癃閉,病機主要是膀胱氣化失職。中醫(yī)學把人體看成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經絡和腧穴是中醫(yī)學中最具現(xiàn)代科學特征的部分[9]。腧穴的本義是指人體臟腑經絡之氣傳輸或輸注于體表的分肉腠理和骨節(jié)交匯的特定孔隙。《神灸經綸》稱腧穴為穴位,穴位是經絡氣血聚集出入體表的特定部位,與經絡、臟腑、氣血的活動有密切的關系。這些中醫(yī)理論說明穴位并不是孤立于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lián)系、相互輸通的特殊部位[10]。大量研究[2-3]表明以此為基礎的針灸推拿按摩療效極具說服力。
穴位點按介于推拿與針法之間,其方法是以指代針,較一般推拿按摩手法更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此方法早在明代《針灸大成·卷九》《針灸大成·卷十》就有記載。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均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點按這三個穴位,有通調水道、促進小便排出的功效。穴位艾灸可益腎固本,培補真元。通過艾灸氣海穴,關元穴、中級穴,利用灸火的溫和熱力,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經通絡,行氣和血,增強膀胱氣化功能。神闕穴兼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證;肉桂具有散寒止痛、補火助陽、暖脾胃、通血脈之功效;蔥白具有發(fā)散通氣之功效。以此二味入藥敷神闕穴、并灸之,具有通調水道,梳理膀胱,促進尿液排出的作用。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刺激足三里,能起到調理脾胃,通降腑氣與調氣血、補虛弱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同時現(xiàn)代研究也表明,足三里可通過改善臟腑血流分布,并通過調節(jié)一氧化氮(NO)含量增加血管緊張素來改善臟腑收縮功能[11]。新斯的明具有興奮平滑肌肉的作用,可使膀胱氣化功能得以恢復,增加逼尿肌的收縮力。嚴重的尿潴留產婦肌內注射新斯的明0.5~1.0 mg,5分鐘后囑產婦下床排尿,小便通暢[12-13]。本方法中72例產后尿潴留患者采用上述穴位療法后有66例于1 h內自行排出小便,有效解除產后尿潴留,減少了尿管留置的發(fā)生。
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運用四診、八綱的方法和理論,分析患者的病因、癥狀和體質,根據(jù)不同的病情對證施治,對證施護,內調外治,局部與整體同治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本研究通過中醫(yī)穴位療法解除患者尿潴留,緩解了因尿潴留帶來的排尿不暢,腹部脹痛的不適感,同時運用穴位療法無創(chuàng)傷無痛苦,讓患者更舒適更安全,不僅促進膀胱功能恢復和子宮功能的復舊,還不影響產婦乳汁分泌和母乳喂養(yǎng),滿足產婦做媽媽的需求及愉快情感體驗;可減少因留置尿管帶來的相關并發(fā)癥,從而降低產褥期感染的風險。
中醫(yī)學是有著數(shù)千年發(fā)展歷史的一門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科學體系,其內涵豐富、源遠流長,有著簡、便、廉、驗的獨特優(yōu)勢。隨著目前疾病譜的變化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的缺陷,人們對中醫(yī)認可度逐漸提高。中醫(yī)護理中的各種方法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運用整體觀念的理念,辯證施護的方法,傳統(tǒng)護理的技術而形成的獨具特色和優(yōu)勢的護理學科,目前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越來越廣泛的被應用于臨床各領域。本研究只應用了穴位療法的一部分,對穴位療法應用還不夠全面,如穴位推拿、穴位針刺等更多穴位治療產后尿潴留的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從而讓中醫(yī)護理更多更好的服務于廣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