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勇 吳志浩
胃腸鏡檢查是現(xiàn)階段臨床用于診斷多種胃腸道系統(tǒng)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1],但由于此法屬于侵入性操作[2],部分患者行胃腸鏡檢查過程中將導致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興奮及相應應激反應從而影響其臨床檢查有效性、安全性[3]。隨著麻醉領域深入研究,無痛胃腸鏡檢查已成為現(xiàn)階段各級醫(yī)療機構首選的胃腸鏡檢查方式[4],但如何選擇正確有效的麻醉藥物臨床仍存一定爭議[5]。本文將選取我院于2017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96例無痛胃腸鏡檢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討無痛胃腸鏡麻醉藥物的選擇方法及應用效果,為確保此項檢查順利進行提供可靠依據(jù),現(xiàn)詳述如下。
96例患者均于于2017年12月—2018年1月來我院行無痛胃腸鏡檢查,入選患者均對本次研究內容完全知情且簽署相關協(xié)議(知情同意書)。經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本次入選的96例無痛胃腸鏡檢查患者分為研究組(n=48)、對照組(n=48)。研究組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18~82歲、平均(53.16±2.17)歲,ASA分級(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Ⅰ級35例、Ⅱ級13例,檢查項目:胃鏡31例、腸鏡17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18~80歲、平均(53.14±2.15)歲,ASA分級(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Ⅰ級36例、Ⅱ級12例,檢查項目:胃鏡32例、腸鏡16例。研究組、對照組一般資料各項數(shù)據(jù)對比P>0.05(具可比性),本次研究內容經本院醫(yī)學與倫理研究會審核通過。
1.2.1 麻醉方法 兩組均因病情所需接受無痛胃腸鏡檢查,指定高年資、專科臨床醫(yī)護人員完成相關操作,檢查前指導其常規(guī)8 h禁飲、12 h禁食。進入內鏡室后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建立有效靜脈通路并給予500 mL乳酸鈉林格氏液靜脈滴注,于肢體表面連接心電監(jiān)護儀器,之后行左側臥位并提供麻醉面罩,口鼻旁吹氧8 L/min,檢查儀器選用日本富士膠片株式會社(FUJIFILM)提供電子胃腸鏡(型號:EPX-4450HD)。兩組無痛胃腸鏡檢查患者接受并不相同的麻醉方案:(1)研究組:首先提供0.2~0.5 μg/kg瑞芬太尼[由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20030197)]靜脈注射,之后經靜脈注射120 mg丙泊酚[由B.Braun Melsungen AG提供(國藥準字H20160352)],待睫毛反射消失后方可實施相應檢查,檢查過程中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體動)確認丙泊酚追加量(一般為20~40 mg);(2)對照組:經靜脈注射1.0 μg/kg芬太尼[由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42022076)],丙泊酚給藥方式及追加均同研究組。
1.2.2 觀察指標 (1)生命體征:記錄不同時間點兩組無痛胃腸鏡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血氧飽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變化情況,具體時間點包括吸氧前(T0)、檢查開始后2 min(T1)、檢查結束后5min(T2);(2)麻醉質量:記錄兩組無痛胃腸鏡患者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從注射丙泊酚開始計時,至患者清醒所需時間,以鎮(zhèn)靜評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為3分提示患者清醒[6]];(3)記錄兩組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惡心、頭痛、嘔吐、藥物疹等。
上述研究所得兩組無痛胃腸鏡患者檢查過程中不同時間點(T0、T1、T2)MAP、HR、SPO2等指標檢測結果以及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等數(shù)據(jù)均屬于計量資料,需經(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麻醉相關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屬于計數(shù)資料、需經n(%)表示,數(shù)據(jù)經統(tǒng)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19.0,SPSS 19.0)軟件給予統(tǒng)計學分析并實施相應檢驗(t、χ2),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均順利完成無痛胃腸鏡檢查,無被迫中斷、自愿退出等異常情況,胃腸鏡檢查成功率100.00%。經分析可知,兩組患者T0時MAP、HR、SPO2等指標檢測值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時,研究組SPO2較T0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T0、T1時SPO2則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T0、T1時MAP、HR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T1時MAP、HR檢測值較T0顯著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2時,對照組MAP雖較T1有所回落但仍高于T0,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T2時HR恢復至T0水平、研究組T2時SPO2已恢復至T0時水平(P均>0.05),對照組T2時SPO2較之前無變化(P>0.05),見表1。
研究組患者經無痛胃腸鏡檢查期間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除藥物疹外,研究組患者其余麻醉相關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研究組、對照組T0、T1、T2時間點MAP、HR、SPO2檢測值對比(±s)
表1 研究組、對照組T0、T1、T2時間點MAP、HR、SPO2檢測值對比(±s)
注:*對照組與之對比P<0.05;★T0與之對比P<0.05;#T1與之對比P<0.05;@T2與之對比P<0.05。
組別 項目 T0 T1 T2研究組(n=48) MAP(mmHg) 78.85±7.82 76.23±5.64* 79.23±6.95*HR(次 /min) 75.39±8.45 73.34±6.55* 74.53±7.87 SPO2(%) 98.37±1.66# 93.35±1.00*★@ 98.98±0.80#對照組(n=48) MAP(mmHg) 78.67±7.89#@ 90.92±8.91★@ 85.66±8.97★#HR(次/min) 76.08±8.41# 89.94±8.97@★ 75.46±8.58#SPO2(%) 98.38±1.71 98.54±1.39 98.64±0.85
表2 兩組經無痛胃腸鏡檢查期間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經無痛胃腸鏡檢查期間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對比(±s)
注:*對照組與之對比P<0.05。
組別蘇醒時間(min)丙泊酚用量(mg)研究組(n=48) 2.29±0.31* 52.17±12.39*對照組(n=48) 6.08±0.42 96.47±20.28
表3 兩組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例(%)]
胃腸鏡檢查已成為消化內科診斷、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操作過程屬于機體嚴重應激反應,此外部分患者因過度恐懼檢查過程、擔憂檢查結果從而出現(xiàn)相應負面情緒[7],因此不利于患者積極接受并配合檢查[8]。近年來隨著麻醉醫(yī)學領域不斷深入研究,無痛胃腸鏡概念已于臨床推廣并取得顯著效果[9]。研究表明[10],無痛胃腸鏡指于檢查前利用麻醉藥物使患者機體獲得充分鎮(zhèn)痛、鎮(zhèn)靜,從而顯著降低因檢查操作所致各項自覺不適感,對順利實施此項檢查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顯示[11],無痛胃腸鏡檢查過程中麻醉藥物應滿足麻醉深度理想、恢復效果快速等特點,丙泊酚雖具有較高脂溶性、較短起效速度,但其單用時小劑量無法獲得理想麻醉效果,而大劑量使用將出現(xiàn)呼吸循環(huán)抑制,顯著增加患者心率、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因此目前臨床常應用芬太尼、瑞芬太尼符合丙泊酚方案。瑞芬太尼屬于一種u型阿片受體激動劑[12],給藥后可迅速達到血-腦平衡并起到顯著的鎮(zhèn)痛效果[13]。此外有研究表明[14],瑞芬太尼通過血漿、非特異性酯酶水解代謝,使用后體內無蓄積,具有作用時間短、起效快、利于蘇醒、適應癥廣泛等特點,將其與丙泊酚復合使用可顯著降低后者用量,有利于減少麻醉對呼吸循環(huán)的影響。芬太尼雖然也屬于阿片類鎮(zhèn)痛藥[15],但其與丙泊酚復合使用仍將具有一定的呼吸循環(huán)抑制情況[16],且該藥物代謝速度較慢,使用后將于人體內留存時間較長從而增加不安全性[17],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隨之增高[18]。因此有學者提出[19],在無痛胃腸鏡檢查時應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有效性、安全性均優(yōu)于芬太尼復合丙泊酚方案。本文經分組研究后證實,利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后的研究組患者在無痛胃腸鏡檢查過程中各時間點MAP、HR均無顯著改變,而給予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的對照組各時間點上述指標變化幅度較大,此外研究組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此結論與陳恒星等[20]人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應用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麻醉下實施無痛胃腸鏡檢查有效性、安全性均較優(yōu),有利于保障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