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診斷學作為醫(yī)學影像專業(yè)醫(yī)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在完成理論學習進入臨床實習之前,需完成見習課程,見習是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銜接的橋梁[1],怎樣把見習教學銜接的效果在短時間內達到最高效,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益,一直是超聲見習教學關注的焦點。目前傳統(tǒng)及主流的超聲診斷學見習主要為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典型病例的實際操作演示及引導學生觀看典型病例的超聲圖片,學生能夠真正看到、體會到、接觸到的資源有限,教與學的效率不高。因此如何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理論知識上升為感性知識,是目前見習教學首要解決問題。本次研究引入了創(chuàng)新的多模式教學方法,即將多媒體講授教學(multi-media and lecture-based teaching)—情境教學—案例式教學(case based learning,CBL)[2-4]相互結合。
將2017年3月—2017年7月在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診斷學教研室見習的昆明醫(yī)科大學2013級醫(yī)學影像專業(yè)學生共107人作為研究對象,分為三組,A組(多媒體講授教學組)36人[男16人,女20人,理論考試成績(80.22±7.29)分],B組(情境超聲教學組)35人[男18人,女17人,理論考試成績(79.49±8.93)分],C組(多媒體講授教學—情境超聲教學—案例式教學結合多模式教學組)35人[男17人,女18人,理論考試成績(79.03±9.08)分]。三組研究對象為同一個班級學生,在進入見習前均完整完成了超聲理論知識共計33學時的學習,教學大綱、授課教材、教學內容及授課教師均相同,由同一位副高級職稱以上的具有豐富超聲診斷學教學經驗的教師講授理論知識,并且使用同一份理論考試試卷進行理論知識的考核。見習課時共16學時,每組見習課均分為4次進行,每次完成4學時的見習內容。
1.2.1 講授教學結合多媒體教學—形象化教學 講授教學(lecturebased teaching,LBL)為教師為主體,課程講述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將其與使用多媒體典型超聲圖片相結合,以教師講授典型超聲圖像特征作為見習方法,如,多媒體陳列一系列肝臟疾病的典型超聲聲像圖,教師針對聲像圖特征對學生進行講授,特別對于聲像圖異常的區(qū)域在圖片上標示指出,此種見習方法學生以認識典型超聲圖片為主;A組16學時見習課均采用該教學方法完成。
1.2.2 情境超聲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目的的引入或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動具體場景,模擬臨床超聲診斷環(huán)境,學生在此場景中體驗,幫助其理解教材內容,并發(fā)展學生心理機能的教學方法[5]。超聲診斷為實時、高效的醫(yī)學檢查方法,醫(yī)師對患者進行實時超聲檢查以后即刻出具超聲診斷報告,因此該見習方法采用情境超聲教學法,即模擬超聲檢查環(huán)境,在某一處安靜的診室內放置一臺超聲檢查儀器、配套的超聲工作站、檢查床,利用模擬超聲檢查環(huán)境進行見習教學;教師提前準備典型患者或者模擬患者,見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一邊操作超聲儀器對患者或模擬患者進行實時檢查,指導學生熟悉超聲儀器的調節(jié)、使用以及圖像的獲取,一邊用所獲取的圖像信息進行超聲思維并作出超聲診斷,B組16學時見習課均采用該教學方法完成。
1.2.3 多模式教學方法 既將LBL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CBL教學相互結合;首先在第1次見習課的4個學時均采用LBL結合多媒體教學鞏固學生的超聲診斷學基礎理論知識,接著在第2次見習課的4個學時采用情境超聲病例教學讓學生了解超聲檢查基本程序,并且通過情境超聲教學獲取病例,在實時情境超聲病例觀看以后,教師設計并提出有針對性及共性的典型超聲病例,包括病史、主要陽性體征、該病例典型超聲圖片(包括直接征象及間接征象圖片),并設計有針對性及共性的問題供學生討論;留作學生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分組,課后以小組為團隊進行協(xié)作,進行文獻、專著及教材的查閱。在第3次及第4次見習課時展開討論,以病例超聲圖片為導向,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擴展、衍伸,加深對典型疾病超聲圖像的認識。從而實現以病例為主線,將見習教學內容融入到病例中,使病例超聲與超聲見習課程基本理論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超聲見習教學體系。
三組研究對象均在第4次見習課結束后進行小測驗,測驗內容均相同,為超聲診斷學見習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采用同一組病例圖片要求學生進行閱片分析,要求學生識別辨認病變,并詳細描述聲像圖特征,包括:直接征象、間接征象,并做出超聲診斷及進一步的超聲建議。見習教學效果評價采用記分法,根據每位學生對超聲圖像的超聲診斷及超聲征象描述記分為:學生能夠準確做出超聲診斷及完整描述超聲征象,記為5分;學生能夠準確做出超聲診斷及能對大部分(大于80%)超聲征象進行描述,記為4分;學生能夠準確做出超聲診斷及能對部分超聲征象(大于50%,小于80%)進行描述,記為3分;學生能夠準確做出超聲診斷,及對圖片做出部分超聲征象描述(小于50%)記為2分;學生能夠對超聲圖片做出部分超聲征象描述(小于50%),但超聲診斷不準確,記為1分;學生對超聲診斷錯誤及描述不準確,記為0分。同時見習結束后采用問卷星軟件對見習內容及方法進行學生滿意度調查,以100分為滿分。記分結束后對三組的記分結果及學生滿意度分值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多模式教學組(C組)見習記分結果高于LBL結合多媒體教學組(A組)及模擬情境教學組(B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學生滿意度高于A組及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教學方法見習記分結果及學生滿意度(分,±s)
表1 三組教學方法見習記分結果及學生滿意度(分,±s)
注:與A組、B組比較,*P<0.05
見習記分結果 學生滿意度A組 1.97±1.21 89.86±2.59 B組 2.03±1.12 90.89±1.92 C 組 3.17±1.15* 94.29±1.98*
問卷星學生滿意度調查顯示,在對超聲知識點理解掌握、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培養(yǎng)學習興趣方面,C組效果顯著的人數高于A組及B組;在提升超聲診斷思維方面,A組與B組及C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C組與B組在效果顯著這一水平上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超聲診斷學為醫(yī)學影像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一門基于超聲波診斷基礎、解剖學、病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學科,超聲醫(yī)學能為臨床診斷提供豐富信息,甚至對某些疾病能夠起到直接進行診斷的作用;對于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超聲診斷學學習目的不僅僅在于掌握超聲理論知識,怎樣能夠通過正確的診斷思維來對超聲圖像特征進行辨識并且準確診斷至關重要;目前傳統(tǒng)及主流超聲醫(yī)學教育模式主要為書本-課堂-見習-實習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見習階段,是學生從理論跨向實踐的一個橋梁,怎樣承接好這一階段,對后續(xù)的實習效果有明顯的影響。目前傳統(tǒng)見習主要采用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典型病例的實際操作演示及引導學生觀看典型病例的超聲圖片[5],但學生接觸的典型病例有限,并且隨著各大院校擴大生源,學生人數日漸增多,醫(yī)院見習資源有限、臨床工作壓力增大等因素的加入,教師能夠用于通過圖像特征進行深入挖掘超聲診斷思維,進而究其成因的時間越來越少,客觀上對見習質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造成這一橋梁作用的缺失。并且目前超聲診斷非典型病例所占比例逐漸增加,學生對非典型超聲圖片的辨識及超聲診斷思維構建不足,導致見習效果不佳。既往有將CBL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相結合應用于超聲臨床教學的研究,并取得了肯定的結果[4,6-7]。也有學者提出:整合多種教學手段,能夠提高臨床醫(yī)學本科生超聲教學水平[8-9]。
本研究基于目前主流的單一見習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改進,將多模式教學法引入見習教學中;首先采用多媒體放映大量典型超聲圖片,鞏固了理論課學習的典型超聲圖像特征,使得學生對超聲圖片從理性認識跨入感性認識,但是對超聲圖像特征仍停留于看圖識字階段;接著進入模擬實際操作階段,即情境教學;研究顯示:模擬情境教學能更好地培養(yǎng)使用者的專業(yè)操作技能及自信,同時可以提高超聲教學專業(yè)課堂的教學效率[10];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情境中鍛煉動手操作超聲儀器能力,包括:對標準超聲切面的掃查獲取、對超聲儀器的調試,對超聲儀器上主要操作按鍵的熟悉,以及在調試過程中充分理解超聲成像理論與超聲儀器的關系,以及鍛煉醫(yī)患交流能力,同時對超聲診斷基本流程、基本診斷思維進行一個初步的了解。以達到使得學生在此場景中體驗真實臨床場景,理解教材抽象內容,發(fā)展心理機能的目的[11];在第三、四階段,將在第二階段獲取到的病例作為背景,該病例可以是典型病例也可以是非典型病例;在獲取到病例以后,教師根據病例設計問題,以問題為主線,引導進行協(xié)作,進行文獻、專著及教材的查閱,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借助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的和諧的討論平臺,促進師生交流,幫助雙方發(fā)現實際操作的難點,通過反復的實踐和探討,最終達到克服難點的目的[12];可以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增加學習效果,同時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對超聲診斷基本思路進行理順、復習、總結,將單純的看圖識字轉變?yōu)橛蓤D像特征挖掘疾病的本質。
在新的多模式教學方法中,教師的作用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變?yōu)榱私M織者、創(chuàng)造者以及引導者;課堂由教師統(tǒng)籌組織,為學生創(chuàng)造情境學習環(huán)境,同時在情境中及時發(fā)現適合的、有價值的病例并進行利用,引導學生對獲取的案例進行探索,引導學生積極掌握操作技能,從而達到將理論超聲知識與實踐相銜接的作用。
綜上所述,LBL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CBL教學相互結合多模式的教學方法應用于超聲診斷學見習教學具有可行性,注重將超聲理論知識向超聲臨床技能及診斷思維的過度,有益于改進見習效果,提高學生見習滿意度及積極性。
表2 三組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