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葉
摘 要:正如詩經(jīng)中所說“執(zhí)子之手,與之偕老”,也是成為新時代的智慧型教師所必須的。
關(guān)鍵詞:讀書需求;智慧型教師;成長歷程
時光荏苒,一晃已經(jīng)為人師二十余載,每當自己在三尺講臺上揮灑自如,侃侃而談時,就會感念自己的讀書時光。
懵懵懂懂時,最喜歡一家人在一起的夜晚。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灑在干凈的院落里,爸爸媽媽總是手里忙著農(nóng)活,我跟哥哥在一旁蹦來跳去地“幫忙”,這時候溫馨的院落里總會響起爸爸抑揚頓挫的講書聲。隨著這渾厚的聲音,《聊齋》里扶善懲惡的鬼狐;《水滸》里天下無敵的“玉麒麟”;《西游記》里憨厚可愛的豬八戒;《紅樓夢》里才貌出世的林黛玉等,都清晰地出現(xiàn)在我眼前,這聽得多了,我就會疑惑:爸爸的腦子里怎么會有這么多動人的故事,我的腦子里怎么就沒有呢?想來想去還是想不通,就跑去問爸爸。爸爸就微笑地摸摸我的頭說:“丫頭,等你認字了,你腦子里也會有的。”“字,什么字,在哪里?”我一頭霧水地問?!斑危跁?。”爸爸一指放在炕上的幾本舊冊子說,我盯著它們,怎么也不能相信,就這么幾本舊冊子里能有那么多神奇的故事,那么多鮮活的人物?“書”從此在我的腦海里扎下了根,為了能看“書”就纏著爸爸和哥哥教我識字,時間長了,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再長大一點就特別盼望過星期六,每到星期六下午我就會早早跑到村頭,望眼欲穿地等著住校的哥哥回家。一聽到那熟悉的自行車鈴聲,我就飛奔過去,哥哥一見到我就會趕緊停下自行車,把一本“小人書”放到我的手上,順帶著放一塊小小的水果糖。盡管“小人書”畫面粗糙,字跡也不甚清楚,但我總是如獲至寶,常常因為迫不及待地翻看而不慎一腳踏進入村必經(jīng)的小河里,水果糖啥時掉落的也渾然不知。哥哥推著車子在我身后笑我是小“書迷”。
小孩子都盼望著過年,過年可以穿新衣,吃好飯,串親戚,玩撲克……我更是盼望過新年,不過我不僅僅盼望這些活動,更盼望能看到新的年畫。爸爸會步行幾十里去趕大集,除了必備的年貨,更會買來“貼在墻上的書”,就是年畫。這些年畫的內(nèi)容可不只是過年的吉祥話,還有一個個完整的故事。這時候我就會雀躍地張羅著幫爸爸貼年畫,當爸爸非常小心地把這些畫平整地貼在墻上時,我就不再出去與鄰居的小伙伴瘋玩了,就會踩著小凳,踮著腳尖仔仔細細地連蒙帶猜地從頭看到尾,看得那叫一個如癡如醉,廢寢忘食。也就是在那時《孟嘗君》《穆桂英掛帥》《女駙馬》《天仙配》等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還常常自告奮勇把這些故事講給小伙伴們聽,伙伴們羨慕的眼神讓我小小的心里充滿了自豪感,也愈發(fā)的對書更癡迷了。
后來上學了,天天跟書打交道,書的種類多了,內(nèi)容豐富了,獲得的知識多了,我讀書的興趣就更濃了。這還不夠,父母給的幾個有限地零花錢也被我全買了心怡的書,可是要看的書實在太多了,而可供支配的錢又太少,杯水車薪啊。為了能夠多讀書還不花錢,我就利用課余時間自帶水和面包,自愿到學校圖書館幫管圖書的阿姨打掃衛(wèi)生,去的次數(shù)多了,知道了原因,阿姨被感動了,允許在不影響他人借閱,不損壞圖書的情況下,可以隨便看書。就是在那時候,我每天課余都會跑到圖書館,徜徉在書海里,穿梭在是時光里,進入忘我的境界。每每阿姨的嗔怪聲響起多時,才醒過神來,于是趕緊陪上笑臉,再順手帶上兩本來不及看的圖書,才戀戀不舍地離開,背后總是傳來阿姨聲聲“真是個書迷”的贊賞。
畢業(yè)了,工作了,成家了,能靜下心來美美地讀上一本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但對書的迷戀絲毫不減,反而歷久彌新。怎么來解決這個想讀書而又沒那么多時間的問題呢?想來想去,我想出了一個比較折中的辦法,就是把以前長時間忘我閱讀的習慣改成隨時隨地的“碎片式”閱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閱讀?,F(xiàn)在的電子產(chǎn)品種類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先進,承載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完全可以滿足自己的讀書需求。
讀的書越多,受書的影響越深,教學中遇事不再彷徨,順利時,想起了“福禍相依”的古訓,不再浮躁;不順時,想起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格言,不再垂頭喪氣;事業(yè)稍有起色時想起“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名言,不再沾沾自喜;當生活無風無浪一片靜好時,想起了“知恩圖報”的古訓,知道從來就沒有什么歲月靜好,你感受到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那么多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人,他們奉獻了青春,奉獻了一生,甚至奉獻了幾代人,才有如今的國泰民安,歲月靜好。
讀書使我明白了:書中不只有“黃金屋,顏如玉”,更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鐵骨。我們每一個人如果都有林則徐、鄧稼先、南仁東等那樣的拳拳愛國之心、錚錚愛國之骨,何愁國不強、民不富、我們的中國夢不實現(xiàn)?這些都是幾十年讀書經(jīng)歷使我明白的道理,書已經(jīng)融入了我的血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正如詩經(jīng)中所說“執(zhí)子之手,與之偕老”,這也是成為新時代的智慧型教師所必須的。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