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顯坤
[摘? ?要]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始終貫穿于整個歷史課程。近幾年的高考對家國情懷的考查是非常頻繁的,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和開放性試題都有涉及。對此,教師要圍繞家國情懷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在練與考中,升華家國情懷。
[關鍵詞]高考歷史;家國情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9-0027-02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并且是諸素養(yǎng)中價值追求的目標,始終貫穿于整個歷史課程。家國情懷作為歷史學科核心價值觀,在近幾年的高考歷史中均有所涉及,這無疑向我們展示了高考歷史命題的新動向,并對我們下一步的歷史教學改革具有指導性和方向性的意義,本文擬對此稍作探討。
一、高考歷史考查家國情懷的依據
1.新課程標準中關于家國情懷的表述
教育部發(fā)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認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 。“在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國情,形成對祖國的認同和中華民族的認同;了解并認同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p>
2.歷史教材關于家國情懷的表述
新課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構成。必修課程是“中外歷史綱要”,共有24個專題。課標關于必修課程的要求是“采取通史方式,通過對中外歷史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敘述和學習,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fā)展趨勢的認識,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同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學生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和使命感。
選擇性必修課程包括“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三個模塊,通過專題史的方式,引領學生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不同視角深入認識國家治理體系、經濟現代化和文化引領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對當今中國制度建設和發(fā)展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自覺養(yǎng)成熱愛自然、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和珍愛生命的優(yōu)良品質,增強學生的國際理解,擁有博大胸懷,樹立愛國主義和關懷人類共同命運的觀念,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為推動國家、經濟、文化和生態(tài)的和諧發(fā)展,建設美麗中國而努力。
選修歷史課程包括“史學入門”和“史料研讀”兩個模塊,通過對歷史學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對史料進行分析、解讀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歷史的信心和大膽懷疑的歷史實證精神。
通過三類歷史課程的學習,“不斷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實現歷史課程最重要的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二、高考歷史考查家國情懷的表現
以2018年全國高考文綜I卷為例,高考對家國情懷的考查是非常頻繁的。
1.從選擇題來看
2018年全國高考文綜I卷12道歷史選擇題中有6道考查或涉及了家國情懷,如第24題,《墨子》相關科技篇的記載,彰顯了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考查了歷史學科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體現了家國情懷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第27題,明朝君臣錯把長頸鹿當成中國的麒麟,既說明了當時中國人普遍存在“天朝上國”的心態(tài),用中國文化解讀外國貢品,同時又體現了明朝君臣的閉塞,這對當代不無警示意義;第28題,以甲午戰(zhàn)爭期間清政府與日本在輿論宣傳策略方面態(tài)度差異的對比,引導考生認識外交宣傳在引導國際輿論方面的重要性,認識到在國際環(huán)境局勢復雜多變的今天,只有先搶占輿論制高點,才能快速反應,掌握主動權,凸顯濃濃的家國情懷;第30題,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抉擇為史料,考查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突出道路自信,堅持走自己的發(fā)展道路,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來發(fā)展中國;第32題,“道德是永遠存在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體現出梭倫對道德的重視遠遠超過財富,考查了家國情懷,極具現實意義,體現了“現實的問題歷史考”的命題思路,彰顯出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第33題,涉及了馬克思主義的知識點,這在2018年高考中竟然考了兩次,既契合了當今中國的社會熱點,凸顯了歷史高考的政治指導性,又呼應了周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周年)問題。這啟示我們平常在關注歷史周年熱點事件的同時要注意感受時代脈搏,為現實生活服務,濃濃的為家富為國強的歷史情懷躍然紙上。
2.從文綜卷41題(材料分析題)來看
此題通過材料展示了古代、近代再到現代的地方基層管理體系,即中國古代鄉(xiāng)約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層村民自治,使考生加深了對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要性的理解。此題時間跨度較大,涵蓋了家國情懷、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素養(yǎng),尤其凸顯家國情懷氣息,契合了當今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熱點,反映出黨和國家對農村穩(wěn)定與發(fā)展問題的重視。
3.從文綜卷42題(開放性試題)來看
此題以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的相關情節(jié)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唯物主義、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一改觀點論述類題目的限定,讓人耳目一新,體現出高考求新求變的思想。如果學生能從魯濱孫漂流的過程上升到家國情懷的角度,關注社會現實問題,以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為己任,那么就比較容易得分。
三、高考歷史考查家國情懷的應對策略
1.圍繞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中貫穿古今中外的歷史大事件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中汲取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同時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能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前途,關注世界的發(fā)展,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讓學生在練與考中,升華家國情懷
不斷的練習始終是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不二法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每天讓學生堅持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讓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和世界熱點,培養(yǎng)學生廣闊的視野和胸襟。其次是讓學生每天堅持寫一個感興趣的歷史話題,該話題必須和現實緊密相連,以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懷。再次是堅持每周一小練,一月一大考,在練與考中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升華家國情懷,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018年2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將“家國情懷”具體化,既“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這樣深刻的頂層感悟必將體現在我們的教育領域和高考中。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