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儒
近年來,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屢禁不止,其慘狀讓人觸目驚心,給學校管理及社會穩(wěn)定帶來了極大的困惑。為此,我們課題組查閱了大量資料,走訪了諸多校園欺凌親歷者和教育專家,對其成因展開了探究。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從欺凌者角度看,許多欺凌事件的發(fā)生,與欺凌者的生理、心理發(fā)育特點密切相關,作為青少年,他們處于生理、心理發(fā)育的叛逆期,具有精力旺盛、情緒不穩(wěn)、自尊心強、好攀比等特點。因此, 他們可能因為一點小矛盾就大發(fā)雷霆,甚至大打出手,或者出于模仿、炫耀等心理而對他人進行欺凌。
從受欺凌者角度看,他們大多性格內向、膽怯、懦弱,或身體缺陷,家境貧寒等,正是因為具有這些特點,他們看起來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成為他人嘲笑、排擠的對象,最終成為校園欺凌的目標。此外,由于他們的反抗能力差,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很多學生在遭受校園欺凌之后,出于害怕、好面子等原因,并不會選擇向學校、教師及家長等報告,而是自己默默承受,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肆無忌憚,最終導致校園欺凌的不斷持續(xù)和升級。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庭教育方式欠妥。在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寇彧教授看來,專制、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引發(fā)學生不良行為。在專制型家庭中,父母往往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孩子模仿父母的攻擊行為,久而久之,習慣了暴力和攻擊行為,另一些孩子則習慣了消極忍受的應對方式;在放任型家庭中,由于父母對孩子溺愛,一些孩子變得目無法紀、自私自利,他們唯我獨尊,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甚至以欺凌弱小者為樂,還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的過分保護,性格軟弱,獨立能力差,在校逐漸淪為被欺凌的對象。
2.家庭不和。欺凌者、被欺凌者的家庭往往是缺少溫暖的,父母冷漠,不參與孩子的生活與學習,忽視孩子的感受,要么采取敵意、拒絕的態(tài)度,過分控制和約束孩子,要么過于保護、溺愛孩子,家庭中父母雙方關系緊張,離異或經常吵架,有些家庭還存在暴力現(xiàn)象。
3.家庭教育空白。很多欺凌事件的施暴者都是留守兒童,他們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教育,面對同學間的沖突,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緒,最終往往錯誤地選擇了暴力這種方式。甚至有的家長向孩子灌輸狼性教育,要求孩子“寧做狼,不做蟲”,這樣的家庭教育使孩子遇事容易采用暴力方式解決。
三、學校教育不完善
1.重分數(shù)輕做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學校過分看重學生的分數(shù)而輕視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單一,學習好就一切都好,因此,當成績好的學生參與校園欺凌事件時,教師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在無形中縱容了這些學生的不良行為;相反,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由于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關心和認可,缺乏自信,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這也是很多學生出現(xiàn)欺凌行為的重要因素,而當他們受到別人欺負時,處理的教師往往各打五十大板,甚至責備被欺凌者。
2.預防及懲戒機制不健全。當前,相當一部分教育部門和學校缺乏應對校園欺凌的預防及懲戒機制,一旦出現(xiàn)校園欺凌事件,學校和教師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有的擔心事情讓外界知道,采用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處置,對欺凌者進行批評教育或者簡單懲罰,難以對校園欺凌形成足夠的警示和震懾作用,導致欺凌事件屢禁不止。
3.法治教育不到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治理機制”課題組于2014年曾開展過一項專門調查。調查中,65%的調查對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時選擇“不懂法律”;64.7%的調查對象選擇了“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60.5%的調查對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價,就不會實施違法行為。目前,不少中小學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大,法律法規(guī)教育活動開展不能經?;糠謱W生法律意識淡薄。作為欺凌者,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欺凌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作為被欺凌者,當遭遇欺凌時,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四、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難免各種矛盾凸顯,人心浮躁,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引發(fā)無休止的爭吵甚至最終演變成難以挽回的后果,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種不良風氣的侵蝕;一些影視作品、游戲充斥著大量的暴力元素,會腐蝕學生的心理和行為,使其產生極端行為;此外,受拜金主義觀念的影響,一些學生無心學習,貪圖享樂,把獲得金錢作為自我能力的證明,他們通過暴力威脅的手段,欺凌他人,敲詐同學錢財。
五、法律懲處力度不夠
當前,有關“校園欺凌”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對尚未構成刑事犯罪的校園欺凌懲處束手無策。此外,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滿14 周歲不滿16周歲的,也只有8種嚴重犯罪才會追究刑事責任。據此,許多未成年人實施了校園欺凌行為,卻不會付出相應的代價,受到相應的懲罰,更有甚者,鉆法律的空子,不用擔心受到懲處,他們行事為所欲為,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章恩友,陳勝.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心理學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6.
[2]徐媛貞.青少年校園欺凌現(xiàn)象及應對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
[3]寇永軍,王文靜.心理學視角下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成因及防治策略[J].文存閱刊,2017(23).
[4]王嘉毅,顏曉程,閆紅霞.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校園倫理分析及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7(3).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類別:重點課題;課題名稱:中小學校園欺凌的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以正寧縣部分中小學為例;課題立項號:GS[2018]GHBZ094。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