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希宏 中國水稻研究所
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已記載秈與粳的大不同。把栽培稻分為黏與不黏兩大類型,黏者為粳,不黏者為秈。
唐宋以后,一些地區(qū)既種植秈稻,也種植粳稻。比如,唐代元結在《初祀》中寫道:“薦天解兮酒陽泉,獻水蕓兮飯霜秈?!边@句詩的大概意思是說秈米很白。宋朝李綱也描述了江南的“粳稻向成初吐秀,芰荷雖敗尚馀香”。由此,人們對秈、粳稻的認識才進一步加深。但這種認識往往局限在籽粒特點、黏性大小、熟期早遲等方面。
至于秈粳兩兄弟是什么時候分的家也很難說得清楚,就像研究宇宙起源,有多種考證。有人說先有秈稻,再有粳稻。因為通過對古代碳化稻考古發(fā)現(xiàn),年代越早的,秈的比例越高;年代越晚的,粳的比例增加。然而這個結果是根據(jù)碳化稻谷的長短來劃分的。以現(xiàn)在的認識來看,粳稻也可以長粒,不足以作為判別依據(jù)。
又有人說,先有粳稻,后有秈稻。因為《揚子·方言》中說,江南呼粳為秈。又有《廣韻》說,秈,粳稻之早熟者,米粒細長,少黏性。但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認識來看,古代說的粳稻其實是稻的總稱,并不能用今天的粳去理解昨天的粳。而最近的研究認為,秈稻與粳稻是獨立起源的。秈與粳,真的是一對“難兄難弟”,難分難解。
但是不管真相如何,秈與粳的差異是長期演化形成的,里里外外皆有不同。秈稻中的很多基因在粳稻中沒有,粳稻中的很多基因在秈稻中也不存在。是秈還是粳,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用DNA來秒鑒。除了形態(tài)上和基因上的差異,筆者認為秈與粳的內(nèi)部還有很多人眼看不見的機理,有待發(fā)掘證實。也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不同,使得秈與粳的互補存在更多可能。秈粳雜交稻的潛力,有待進一步發(fā)掘。
水稻起源于中國,可以說已經(jīng)是國際公認的事實。但是在國際上發(fā)表的論文中,秈與粳這兩個水稻亞種卻一直被冠以“indica(印度型)”和“japonica(日本型)”的名稱。事有緣起,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的作物科學研究幾乎還是一片空白。而在西方,隨著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和達爾文進化論的提出,生物科學步入了快速發(fā)展的軌道。1928年,日本農(nóng)學家加藤茂范通過植物血清反應發(fā)現(xiàn)了秈稻和粳稻的區(qū)別,把它們分別命名為“indica(印度型)”和“japonica(日本型)”,并一直沿用至今。也許是因為當時加藤茂范局限地以為在印度種植的都是秈稻,而在日本種植的全是粳稻。但這無疑帶有很深的殖民主義烙印,對秈、粳起源與分布的表述也是錯誤的。
我國現(xiàn)代稻作科學的主要奠基人丁穎先生為此據(jù)理力爭。從1930年開始,他通過對古文獻記載、對水稻起源的不斷研究,堅持認為稻的兩個亞種應該命名為“hsien(秈亞種)”和“keng(粳亞種)”(解放以前的漢語拼音)。然而,丁穎先生要求更名的所有努力都沒有成功。
但科學家們一直在為此努力。2018年4月,中國農(nóng)科院黎志康博士率領的團隊在Nature發(fā)表論文,通過對3000多份水稻進行基因組測序分析,提出恢復使用秈(Oryza sativa. xian)與粳(Oryza sativa. geng)亞種的正確命名,使我國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得以正確認識和傳承,秈與粳兩個中國漢字也第一次出現(xiàn)在國際頂尖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