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探索舞蹈作品《替補》的表演路徑與反思為研究目的,以排演作品《替補》為研究個案,從“動作質感的強化”“表演能力的提升”這兩個階段對作品人物表演的實踐過程進行自述,重點從作品實踐反思中總結出實踐表演的重要性,以及對筆者編舞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舞蹈表演;實踐探索;反思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078-01
一、作品《替補》簡介
編導:何華銘表演者:王明識
于在2014年參加了韓國首爾現代舞大賽,本作品構思精巧,充滿了生活和內心的表達,從一個小人物視角出發(fā),講述了一個替補演員的內心世界變化。一個膽怯的、缺乏自信的替補演員內心渴望著有一天自己能夠去上臺表演的機會,但正是由于是替補,卻又無法上臺表演的糾結心理,表現著替補演員在一次次的渴望與心理斗爭中最終難逃宿命的結局。以獨舞的形式再現替補與主演截然不同的心里狀態(tài)。與現實社會的殘酷鮮明對比,并且折射出觀眾席里每個人心中出現的替補者。
(一)主題介紹
作品《替補》的靈感即是來源于舞臺生活,“替補”一詞,常出現在籃球和足球中,是替代補充的意思,正面來講就是能夠替代的人,在我們日常的舞蹈排練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意外,為了防止這類事件對舞蹈演出的順利進行,很多的時候便會安排替補的演員。替補演員并不是不具有真正的表演技術,他們更多的時候是一部舞劇順利演出的保障。替補演員這個主題是一個集多種觀念于一體的想法,創(chuàng)造了替補內心的世界多樣化,這也就導致了替補內心的糾結和爭斗。用小的出發(fā)點帶動觀眾找到自己心里的“替補”,這便是舞蹈《替補》的主題出發(fā)點。
(二)人物介紹
《替補》演員的舞蹈人物塑造非常重要,在作品中以“替補演員”為點與“主演'進行對比,放棄對“替補演員”身上單一性格特征的塑造,弱化人物的最顯眼特點,強化人物的隱藏性格,使人物更具有生命感。通過主演與替補演員,其截然相反的形態(tài)來塑造人物,《替補》的“主演”人物狀態(tài)是自信與被欣賞、而“替補”人物狀態(tài)是膽怯與渴望的,兩者截然相反的人物即會產生不同的人物定位?!疤嫜a'這樣的人物她并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才產生,所以要注意環(huán)境與人物之間的關系,身處于壓抑環(huán)境的人物,自身會有一股憂郁壓抑的情緒,找到正確的情緒人物,人物形象就更加的真實,鮮明。
(三)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介紹
《替補》為三段式結構的設計,開端,高潮,結尾三部分。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中,人物的內心的矛盾便是第一推動力,一般情況下,人物情節(jié)所產生的對抗力量是內在沖突與外在沖突的混合體,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驅動了敘事主體在故事線上的運行。開端部分是替補演員的掙扎與渴望,高潮部分是替補演員擺脫心理束縛,登上舞臺中央,結尾部分是主演與替補相遇,產生鮮明人物心里矛盾。
二、作品實踐過程
(一)第一階段:動作質感的強化
編導設計好了舞蹈《替補》的主題,人物,以及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接下來就開始了練習的過程,通過合理的動作連接使表演效果更強烈,在A動作姿態(tài)想連接B動作姿態(tài)時必須有“引子”,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過度動作,如B動作為滾地動作,過度動作便可以用雙手撐地再進行滾地動作,或者先蹲下再滾地,這樣動作便不會太突然,這樣的過度從視覺上會讓人感到極其自然且具有美感,最終目標是要達到視聽之間的高度吻合。只有清楚地知道動作的主線,才能很好地去掌控它、變化它,并通過變化讓它產生新的效果、新的反響。
(二)第二階段:表演能力的提升
編導在編創(chuàng)《替補》的人物表演方面,還運用一些虛實結合和夸張的藝術手段,以使舞蹈動作中所蘊涵的情緒更為豐富,無論是夸張,還是虛實結合都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高于現實而不脫離現實。在排演替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對于人物感情的理解也非常重要,我們往往是對別人模仿,而缺少自己內心真正的體會,這樣單純模仿而來的動作過于僵硬,而且毫無感染力,我們不應僅是模仿動作,應該更多的自己去思考,思考角色所帶有的感情色彩,每一個舞蹈都不是動機械的,而是充滿內心活動與肢體變現力的,那么其中就藏有內心動作、
三、作品實踐反思
從表演中理解了實踐的重要性,排演的實踐價值,遠比紙上談兵更重要,哲學上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表演作品的過程中,必須先醞釀自己所表演的角色的心理情感,然后再塑造表現人物內心活動,并且全身心的投入角色,才能在表演的時候牽動觀眾,總以證明,排演的實踐價值,遠比紙上談兵更重要,真實的實際過程使人成長,才更有價值。
四、結語
正是通過這次的排演體驗,讓我深刻的了解到,一個獨舞作品的一步步實踐途徑和在表演中最需要注意的肢體情緒表達。要表演出一個好的舞蹈作品就必須經過,不斷的實踐排練與反思,而非紙上談兵。好的舞蹈作品也一定有著觀眾深心反省的出發(fā)點,作為研究生的我們更應,時刻關注社會生活的發(fā)展,關心身邊人帶給你情緒感受,學會在普遍性下,尋找特殊“靈感”,讓舞蹈的表演語言藝術被更為廣闊的藝術空間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