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鶯 林莉麗
關鍵詞缺陷家庭 未成年人 司法修復 司法重構 預防犯罪
最近,北大高材生吳謝宇弒母一案被炒得沸沸揚揚,公眾的焦點集中在是什么原因使一位前程似錦的學子蛻變成喪心病狂的“惡魔”。解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多樣的,然而多年來類似弒親案件的多次發(fā)生,使筆者更多將其歸因為家庭結構的缺陷、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統(tǒng)計了近兩年上海市某中心城區(qū)辦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發(fā)現(xiàn)80%以上的未成年犯的家庭都存在相關犯罪誘因。
在兩高發(fā)布的典型案、事例中,有近乎5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都是因為不良的家庭因素造成,其中有9起是因為不和睦的家庭氛圍導致犯罪,有7起因為單親家庭或者隔代撫養(yǎng)等家庭結構不完整走向犯罪,有23起因為缺乏法律或者性格教育致使犯罪,有1起因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行為不良而引發(fā)犯罪。
(一)家長教育模式偏差及示范行為不良
1.嚴厲型:望子成龍的父母對子女的教養(yǎng)比一般正常家庭更趨嚴厲,他們不允許子女擁有自己的空間,孩子不能有絲毫駁斥,否則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心理學研究證明,嚴厲型家庭中青少年形成反叛性格,甚至形成反社會性格的比例較高,特別是會導致青少年的攻擊性人格。
2.溺愛型:教養(yǎng)管理的環(huán)境里,有些父母對孩子是否交友不當不予關注,而是在生活上錦衣玉食,一切服從、服務于孩子,進而造成孩子的情緒不穩(wěn)定,過渡自傲或自卑,交際困難或軟弱無能。這類家庭的階層往往經濟優(yōu)渥,而“高高在上”的心態(tài)同樣容易走上行為失范。
3.忽視型:表現(xiàn)為對青少年漠不關心,缺少關心和愛護,忽視他們的發(fā)展。這種類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導致青少年特別缺乏來自于家庭的愛和關心,于是容易產生厭世情緒甚至出現(xiàn)反社會行為。
回看吳謝宇案,他極有可能就是在這種專制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一直以來受到來自母親的壓力,平時表現(xiàn)得唯唯諾諾,但是一旦產生大的糾紛,就無法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加之長期壓抑,導致采用極端暴力與母親抗衡。
(二)亞型家庭結構下的未成年人犯罪
對于未成年人成長來說,家庭結構的完整無疑是一個良好的硬件條件,然而現(xiàn)代社會中,離婚率的提高使家庭結構遭到了破損。。單親家庭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特點:
1.認知能力差。父母離異后缺少管教,導致未成年人缺少是非價值觀教育,容易做出傷害他人及社會的事情。
2.情感缺失。因為缺少父母一方的愛和關懷,讓他們需要獲取其他的情感來替代,當他們的情感受到傷害時,就會實施一些報復性的犯罪行為。
3.情緒暴躁、沖動失控。單親家庭青少年容易被同伴歧視或者嘲笑,如果一直處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就會容易敏感,不及時釋放自己的痛苦和憤怒,壓抑許久就會出現(xiàn)情緒失控的情況。
4.性格內向、偏激自卑。單親家庭青少年因為缺乏家庭成員間的溝通,一般比較內向,也不愿意跟其他人交流,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有嚴重者甚至罹患抑郁癥。
(三)家庭暴力的代際傳承
根據上海中心城區(qū)檢察院三年來辦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shù)據顯示,犯罪前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占5%,曾經被父母打出門的占1.5%,而這些孩子所觸犯的罪名均為暴力型犯罪。在一個充斥著家庭暴力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必然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一方面經常目睹或經歷暴力,往往體會不到家的溫暖,經常處于恐懼之中,使他們的心智得不到正常的發(fā)育,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理;另一方面家長是年幼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對象,家長的暴力行為也會成為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示范。
眾所周知,家庭的固有模式非一朝一夕形成,其家庭成員也形成了一定的行為范式,僅靠傳統(tǒng)的說教難以達到治本的效果。當家庭教育缺位或者家庭結構出現(xiàn)問題,可能會影響到未成年人的行為準則甚至走向犯罪時,公權力就需要基于現(xiàn)有的司法制度和法律規(guī)定,在可以到達的邊界內,盡可能模擬或修復從而達到正常家庭應有的教育、引導和示范作用,或者引導家長來正確履行教養(yǎng)義務。期間,檢察機關的未成年檢察部門作為刑事訴訟中承上啟下的環(huán)節(jié),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綜合治理的職能部門之一,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指導
1.與學校聯(lián)動加強對單親兒童必要的關注。學校善于運用技巧理解和關愛單親家庭兒童,讓缺陷家庭青少年擺脫自卑的心理,打開自己的心扉,也要注重學生的動態(tài),盡量阻斷他們接觸不法分子的途徑,從而扼制犯罪。
2.開展家長課堂,引導家長們營造積極樂觀、關心有愛的家庭氛圍,教會家長們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后引導青少年如何控制好情緒。
3.司法機關可以直接或間接多與單親家庭未成年人進行情感溝通,不僅關心他們學習和生活上的瑣事和問題,更要注重他們的情緒變化,為他們遇到的困難或者疑惑提供幫助。
4.司法機關與社會資源相結合,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信息傳輸機制,廣泛運用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和精神分析療法,多幫助心理存在問題的青少年,讓他們可以積極面對生活、正視自己存在的問題。
(二)親職教育
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關規(guī)定,在司法介入修復的過程中,檢察機關或司法機關并不是直接扮演家長的角色,而是更多發(fā)揮半強制性的家長教育者的角色。親職教育這一術語在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中至今沒有明確使用,而該理念已經體現(xiàn)在相關法規(guī)中,但是缺乏專門性立法,也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我國應該加快親職教育的立法工作,從而明確親職教育的對象、內容及時長,同時明確政府開設親職教育的專門機構同時,給予社會組織相應的權利可以開設親職教育培訓課堂,在立法中還需明確未成年人父母接受親職教育是一項法定義務,如果拒絕接受親職教育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國家監(jiān)護制度
國家監(jiān)護制度是指在未成年人家庭暴力橫行、示范嚴重不良、教育嚴重缺失的情況下,由國家出面補位擔任其監(jiān)護人的一項制度,具體交由統(tǒng)一的兒童救助中心或其他福利機構進行監(jiān)護,具體包括:
1.流浪兒童的國家監(jiān)護。國家福利機關對流浪兒童的救助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國流浪兒童的數(shù)量并沒有權威數(shù)據,但是我國兒童福利機構的數(shù)量與社會需求存在缺口。這些流浪兒童因為經濟條件的匱乏,教育的缺失很可能為了最基本的生存走向犯罪。流浪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理應享受國家福利制度,政府也有義務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所有流浪兒童都應享有國家監(jiān)護權利。
2.留守兒童的國家監(jiān)護。調查數(shù)據顯示,我國已經有六千萬的留守兒童,如果出現(xiàn)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且沒有其他合適的監(jiān)護人履行監(jiān)護職責或者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留守一方監(jiān)護人不履行監(jiān)護職責的,國家就應當出面補位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監(jiān)護。
3.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國家監(jiān)護。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因為家庭結構缺失,容易失去自我調節(jié)功能,極易產生自卑情緒。家庭的變故使這類未成年人變得更敏感,當遇到歧視或者冷落時,極易將自我封閉。如果心理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極易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精神狀態(tài),甚至出現(xiàn)偏差行為或者反社會傾向。對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國家監(jiān)護更應該從情感教育和社會認同感教育方面來加強。國家對這類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要促使他們和正常人一樣可以接受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強化對他們的心理教育,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從而真正達到遠離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