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邁倫
在我們曾經的認知里,科幻電影一直是歐美國家的天下,但在今年的賀歲檔,卻有一部中國影片橫空出世,猶如投下了一顆科幻炸彈,瞬間激起陣陣沖擊波。霎時間,成為了大家的討論中心,科幻也再一次進入了眾人的視野。
相信談至此處,大家心中都會浮現(xiàn)出這部電影的名字——《流浪地球》。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故事,乍聽如同一場詩意的旅行,但其中艱辛怕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
從地球停轉誘發(fā)的海嘯和地震中艱難逃生,在冰天雪地中運送“火石”以重啟行星發(fā)動機,懷揣希望拼盡全力點燃木星……在地球“流浪”的每個階段,都出現(xiàn)了重重難題,而它們緣何出現(xiàn),人們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或許部分影迷對開篇尚印象深刻,擁擠的人潮中,韓子昂抱著小外孫劉啟走向地下城,周圍早已被冰雪覆蓋,天空亦是灰蒙蒙的,一派末世景象。
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曾經源源不斷地傳遞給我們光和熱的太陽,極速衰老膨脹,即將成為一顆“紅巨星”,甚至吞沒地球。可能許多人會擔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太陽是否也會化身“紅魔”,吞噬地球呢?
答案是否定的。追溯歷史,在曾經的50億年中,太陽依靠其內核發(fā)生的氫元素聚變反應,生成并釋放能量,但只有小部分能量能夠被地球收到,而僅這一小部分已足夠維持地球生命的繁衍生息。如今,太陽聚變反應的速率和恒星質量的重力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平衡狀態(tài),若其向外膨脹,則其中心所受壓力減小,內核中聚變反應速率降低,其中心溫度也會隨之降低,此時向外膨脹的力無法抗衡向內收縮的力,因而膨脹的狀態(tài)無法持續(xù)。因此,我們是幸運的,在未來的上千年甚至上萬年里,太陽并不會像《流浪地球》中那樣,出現(xiàn)急速衰老和膨脹的情況。
然而,身處影片中的人們是不幸的,他們面臨的是已經“成魔”的太陽,為了拯救地球,科學家們計劃讓地球“流浪”。使地球“流浪”的第一步便是停轉,在這一過程中,會發(fā)生地震、海嘯等一系列自然災害,而且溫度也會急劇降低,使人類無法繼續(xù)在地表生存,只能進入地下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流浪地球》中的他們也是幸運的,因為目前的技術,并不支持我們建造這樣一座地下城。不僅是因為我們并未發(fā)現(xiàn)經久耐用的超級材料,而且在深達幾千米的地下建造城市,可能會面臨非常復雜的地質條件,不僅建筑行業(yè)尚未涉及,就連深入地下的礦業(yè)開采工程也相去甚遠。由此可見,擁有強大功能的地下城目前只有劇中人才能體驗。
盡管有35億人成功進入地下城,逃過了地震、海嘯和極低溫度的侵襲,但在安然度過了十幾年后,人們再次迎來了挑戰(zhàn):數(shù)以千計的行星發(fā)動機熄滅,全球地震頻現(xiàn),火山噴發(fā),巖漿涌出,帶走了無數(shù)鮮活的生命……
而這些其實是因為地球與木星的距離不斷縮短,超出洛希極限所致的。
?被冰雪覆蓋的北京國貿地區(qū)
?地下城的人們歡度春節(jié)
?木星引力彈弓
?運載車的駕駛員依靠方向球控制車輛
?歐洲卡車工廠研制的能夠全輪驅動及全輪轉向的新型礦車
“洛希極限”這個詞可能對普通人來說比較陌生,事實上,它是由法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洛希首先計算出而得名的。簡單來說,其指的是兩個天體能夠和平存在的最短距離,一旦兩者距離過近,超過洛希極限,較小的天體常會被引力分解,成為較大天體的星環(huán)。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大小指的是天體的質量而非表面積,距離則應是兩個天體中心的距離而非表面的距離。
影片中,地球與木星的中心距離就不巧超過了“洛希極限”,所以才造成了地震、火山頻發(fā)。為了挽救地球和全人類,全球不同人種、不同國家的人們組成聯(lián)合政府,共同派出無數(shù)救援隊運送火石,力圖通過重啟行星發(fā)動機及轉向機,拉開地球與木星的距離,讓地球免于分解崩裂。
但重啟的過程異常艱辛,隊長王磊率領的救援隊遭遇了危險,駕駛員為保護火石將車頭與廂體分離,自己掉入崖下犧牲。為繼續(xù)完成任務,救援隊征用了男主人公劉啟所在的運載車及他的姥爺——駕駛員韓子昂。因為運載車的駕駛并非一日之功,多數(shù)人并未掌握這項技能。與普通轎車的方向盤不同,運載車的駕駛員依靠方向球控制車輛,之所以如此設計,主要是為了配合運載車全輪驅動的模式,即每個車輪都具備單輪驅動及360°全輪轉向的功能,以便最大幅度地提升車輛的靈活性。
實際上,依靠目前的技術,我們已經能夠實現(xiàn)全輪驅動及全輪轉向。歐洲卡車工廠(ETF)作為一家德國工程機械制造商,就研制出了一款能夠全輪驅動及全輪轉向的新型礦車。其輪胎呈多排結構,且轉彎半徑小,甚至能實現(xiàn)360°原地轉向,進而可以更好地適應礦山等復雜的作業(yè)環(huán)境。由于其輪胎相對獨立,所以能夠根據(jù)路面的高低自行調節(jié),即使行駛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也不會產生劇烈的顛簸,從而增加了車輛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
盡管如今已經能夠實現(xiàn)車輛的全輪驅動及全輪轉向,但像影片中那樣不僅能夠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持續(xù)行駛,還能保持每小時兩三百千米的高速,可能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依然存在一定難度。
在無數(shù)個排除萬難運送火石的救援隊的共同努力下,71%的發(fā)動機和100%的轉向機被重啟,但可惜的是,木星的引力過于強大,已經超出了行星推進發(fā)動機和轉向發(fā)動機的總輸出功率,重啟任務并未能扭轉地球繼續(xù)向木星靠近的現(xiàn)狀。人們剛剛燃起的希望瞬間破滅,隨著聯(lián)合政府宣告“流浪”地球計劃失敗,人類陷入了恐慌,每個人都失去了希望,只想在最后的時間和家人團聚。
在這一時刻,男主人公劉啟也陷入了兒時回憶,他突然憶起父親曾說木星充滿了氫氣,繼而想到是否可以將地球的氧氣和木星上的氫氣混合點燃,進而依靠產生巨大爆炸的沖擊波反推地球,避免地球進一步靠近木星。
也許不少人會很好奇,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木星是否真的能夠被點燃?實際上,點燃木星是有可能的。正如宇航員劉培強所說,木星就像一個氣球,里面充滿了氫氣,事實也正是如此,其高層大氣中的氫氣含量高達90%以上。但其之所以沒能和太陽一樣,成為一顆燃燒著的星球,是因為氫氣的燃燒需要氧氣的參與。就像當我們想要熄滅酒精燈時,只要把玻璃帽扣上,隔絕空氣,沒有了氧氣,它自然就會熄滅。
由此可知,想要點燃木星,氧氣的參與是一個必要條件。巧合的是,電影《流浪地球》中,地球由于距離木星過近,巨大的引力將地球的大氣大量吸入了木星。眾所周知,地球大氣層中的含氧量約為21%左右,所以這一“吸入”行為,直接導致了在木星的局部,形成了氫氣和氧氣的混合,為其燃燒提供了條件。
雖然木星可以被點燃,但大家也毋須過分擔憂其會發(fā)生爆炸,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沒有氧氣的參與,想要點燃木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行星轉向發(fā)動機
?啟動的發(fā)動機
?兒時的記憶
?如何點燃木星
(責任編輯/岳萌 ? 美術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