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旭,景璐璐
(上海理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上海 200093)
在臨床中,用針穿刺血管后進行藥物注射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醫(yī)療手段。如今醫(yī)用針注射被應(yīng)用在許多注射手段中,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針進入生物組織后,由于血管壁受到針的擠壓,會發(fā)生較大變形,從而可能會發(fā)生出血的風險[1-2]。
由于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和類似生物組織材料的力學性質(zhì),PVC溶膠材料廣泛應(yīng)用于針刺實驗及活檢手術(shù)模擬器中。PVC溶膠材料是一種應(yīng)用范圍很廣的多模態(tài)模擬組織材料。該材料是一種透明膠體狀的化學合成高分子材料,與其他生物高分子材料相比,PVC溶膠材料穩(wěn)定性高,能夠抵抗細菌侵襲,便于長期使用和保存[3-4]。
本研究使用PVC溶膠材料制成人造血管模型進行靜脈穿刺的模擬實驗,測量針在行進過程中的受力情況,并對針進入人造血管模型的視頻逐幀處理,比對分析針在不同速度下的受力和血管變形量[5]。
采用PVC制作人造血管,PVC溶膠材料的制作方法是將PVC液體塑料(PVC樹脂懸濁液和其塑化劑的混合液)加熱到一定溫度后冷卻固化。在加熱溫度下PVC樹脂與其塑化劑發(fā)生反應(yīng)。當反應(yīng)完成后,混合液從乳白色液體變?yōu)榈S色透明液體,并且粘度增大。當混合液變成完全透明后,停止加熱并使其自然冷卻到室溫,得到透明的膠狀固體。為了使針管刺入PVC溶膠材料時受到的摩擦力與在人體組織中受到的摩擦力更接近,本研究在PVC溶膠中加入礦物油作為潤滑劑,提高PVC溶膠材料與人體組織的相似性。
穿刺針選用0Cr17Ni12Mo2不銹鋼針,鋼針外徑為0.56 mm,內(nèi)徑為0.41 mm。在針尖部磨出單個斜面,進針方向與血管夾角為45°。
共進行了4組試驗,分別是:
(1)在針尖斜面向上的情況下(見圖1),以100 mm/min的速度進入生物組織。
圖1 血管壁變形示意圖
(2)在針尖斜面向上的情況下,以50 mm/min的速度進入生物組織。
(3)在針尖斜面向下的情況下(見圖2),以50 mm/min的速度進入生物組織。
(4)在針尖斜面向下的情況下,以100 mm/min的速度進入生物組織。
圖中虛線為血管壁變形前的位置,D是針的直徑,Ls是血管上壁變形量,Lx是血管下壁變形量。
圖2 血管變壁形示意圖
可以根據(jù)圖3針進入人造血管模型位移-應(yīng)力關(guān)系,分析針進入血管的過程。
圖3 針尖斜面朝上位移-受力關(guān)系圖
Fig3Therelationshipbetweendisplacementandstressonthebevelupofneedle
第Ⅰ階段,針以恒定速度擠壓血管上壁,造成血管變形,同時針所受到的力不斷上升,當刺破血管上壁時受力達到峰值,此后針尖繼續(xù)往前,受力下降,形成波峰;
第Ⅱ階段,針尖以恒定速度擠壓血管下壁,使血管下壁變形加大,同時受力不斷上升,形成波谷,當針尖刺破血管下壁的同時,受力又一次達到峰值,針尖繼續(xù)向前,受力開始下降,形成波峰;
第Ⅲ階段,針完全刺破血管壁后,針尖繼續(xù)以恒定速度前進,受力趨于平穩(wěn),當速度反向時,受力急劇下降并接近于零;
第Ⅳ階段,針開始退出血管,受力又繼續(xù)增大,形成波谷[6-7]。
分別取4組對比試驗中,針刺破血管上壁前一幀的圖進行測量。實驗中所使用的針直徑相同,所取圖中測量的鋼針外直徑D也相同,D與鋼針的實際外直徑0.56 mm成確定比例,從而可由圖中測量的血管變形量,計算出實際血管變形量的具體數(shù)值。分別對比4組試驗中,血管上壁的變形量Ls和血管下壁的變形量Lx,繪制成柱狀圖,見圖4、圖5。
圖4 血管上壁變形量對比圖
可以從圖4中看出,當針移動速度不變時,針尖斜面向下比針尖斜面向上,會造成更大的血管上壁變形;當針尖斜面朝向不變時,針移動速度更快時,造成的血管上壁變形較??;針尖朝向的改變比針移動速度的改變,對血管上壁變形的影響更大。
圖5 血管下壁變形量對比圖
分析血管下壁變形量對比圖,可以得出和血管上壁變形量的相似結(jié)論。
在針尖斜面向上的情況下,針分別以100 mm/min和50 mm/min的速度進入生物組織血管,得到應(yīng)力-位移曲線圖,見圖6。其中針的速度為100 mm/min的是紅色曲線,針的速度為50 mm/min的為綠色曲線。
圖6 針尖斜面朝上速度差異對比圖
Fig6Comparisonofthespeeddifferenceonthebevelupofneedle
從上圖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在針開始接觸血管到退出血管的過程中,紅色曲線都在綠色曲線上方。所以針移動速度增快,針所受到的力也會增大。
物質(zhì)的線粘彈性介于線彈性與理想粘性之間,因而可以用模型來表示和描述。這些力學模型由離散的彈性元件與粘性元件,即彈簧和阻尼器以不同方式組合而成。首先我們將人造血管模型看成一個粘彈性體,常用來描述粘彈性材料特性的模型有開爾文模型和麥克斯韋模型[8-9]。基于兩者結(jié)構(gòu)的基本特性可知,用開爾文模型來描述材料力學特性時,該模型能夠表現(xiàn)材料的蠕變特性,然而材料的應(yīng)力松弛現(xiàn)象卻無法體現(xiàn),麥克斯韋模型則與其相反。由于血管在人體內(nèi)主要承受血液以及組織液所引起的壓力,因此,在血管變形過程中,蠕變過程占主導(dǎo)地位。所以,用開爾文模型來描述血管的本構(gòu)模型更為合適[10-12]。
開爾文模型由彈簧和阻尼器并聯(lián)而成,見圖7。
圖7 開爾文模型示意圖
彈性元件可以表示為:
σ=Eε
(1)
粘性元件可以表示為:
(2)
兩個元件的應(yīng)變都等于模型的總應(yīng)變,而模型的總應(yīng)力為兩元件應(yīng)力之和,為:
σ=σ1+σ2
(3)
將式(1)和式(2)代入式(3)中可得,開爾文模型本構(gòu)方程為:
(4)
σ=Eε+ηv
(5)
由式(5)可以看出當速度變大時,應(yīng)力也隨之變大。從而驗證圖6中針以100 mm/min的速度進入血管,所受到的力要大于針以50 mm/min的速度進入血管所受到的力[13]。
我們使用斷裂力學來分析針穿刺血管所產(chǎn)生的斷裂力。假設(shè)針和血管壁之間接觸區(qū)域的壓力是恒定的,可以得出:
(6)
其中P是壓力,A是接觸面積,接觸力Fj與應(yīng)力σ之間成正比??梢缘贸霎斔俣仍黾訒r,可以減少接觸區(qū)域。
K是血管壁的應(yīng)力集中系數(shù),它反映了應(yīng)力集中的程度,是一個大于1的系數(shù)[14]。當應(yīng)力和應(yīng)變在針即將刺穿血管壁地方的周圍集中得足夠大時,血管壁就會被刺穿。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血管產(chǎn)生的斷裂力Fd與應(yīng)力集中系數(shù)K成反比,與接觸面積大小A成正比:
(7)
即可以得到:
v1>v2→Fd(v1) (8) 針尖斜面向下,增加了針尖與血管的接觸面積,使血管變形增大(見圖3、圖4),同時增加了血管的斷裂力。由式(8)也可以看出當速度增大時,斷裂力會隨之減小,同時也驗證了圖3、圖4中針進入血管的速度越快,所造成的血管變形越小。 通過對針尖斜面以不同朝向穿刺血管圖片的對比,可以十分明顯的發(fā)現(xiàn),針尖斜面向上穿刺血管造成的血管壁變形更小,同時針尖斜面向下會使針尖與血管壁接觸面積增大,造成斷裂力變大[15]。 通過對針以不同速度穿刺血管的實驗和數(shù)學分析,可以得出,針以更快的速度刺穿血管壁,可以造成更小的斷裂力,從而減少血管壁的損傷。 當護士為患者進行針管注射時,可以采用針尖斜面向上的方式,以更快的速度刺穿血管的方式,來減少注射為患者帶來的疼痛和風險。4 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