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蘭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132)
PDCA循環(huán)又稱為戴明循環(huán),該模式中,質量管理工作主要分成計劃、執(zhí)行、檢查、處理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的工作又相互關聯,將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等工作內容形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管理過程[1]。近年來,PDCA循環(huán)管理模式也開始廣泛應用于醫(yī)療管理工作。在本研究中,筆者則以600例兒科住院患兒為分析對象,具體分析PDCA循環(huán)管理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擇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間于我院兒科進行住院治療的患兒600例,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后,分別實施不同護理管理方案。300例對照組患兒男女比例為165:135;年齡在1~8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26±1.39歲;住院時間在3~28天之間,平均為7.17±1.66天。300例觀察組患兒男女比例為159:141;年齡在2~10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59±1.37歲;住院時間在3~27天之間,平均為7.20±1.73天。經對比可知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兒住院期間實施常規(guī)病房護理管理,包括環(huán)境干預、常規(guī)護理查房、護理巡視、用藥指導等;觀察組患兒則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PDCA循環(huán)管理,具體措施如下文所示:
(1)計劃(Plan):結合兒科病房實際使用情況與管理情況制定好相應的管理目標與管理工作實施流程,并將所制定的護理目標與任務充分落實到每位兒科護士身上。
(2)實施(Do):在實施管理計劃時需要嚴格遵從管理人員所制定的工作項目與工作流程,必要時,建立起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獎懲制度。
(3)檢查(Check ):檢查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為了檢查、審核每項護理工作的完成度,同時由護士長對一段時間內的護理工作與預期收效進行對比,當與預期護理管理效果產生較大差距時,針對原定計劃中的不合理或不到位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及時改進。
(4)處理(Act):護士長可以定期組織護理人員相互分享工作經驗,并共同對工作中發(fā)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反思、分析,尋找原因并及時糾正,從而將管理工作做到更好,防患于未然。
分別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質量調查表與家屬滿意度調查問卷分別評價兩組患兒住院期間的病房管理質量及家屬對于護理管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其中,護理質量調查內容包括護理安全、護理操作、文書書寫、健康教育等,0~100分內,評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家屬滿意度調查內容則包括護理人員工作態(tài)度、護理專業(yè)性、及時性、舒適性等,0~100分內,評分越高表明家屬滿意度越高。
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護理質量評分、家屬滿意度評分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s)表示,當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觀察組患兒護理質量評分、家屬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兒護理管理效果對比(分, ±s)
表1 兩組患兒護理管理效果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 護理質量評分 家屬滿意度評分觀察組 300 96.52±0.38 98.60±0.16對照組 300 90.41±0.55 96.27±0.33 t值 - 75.39 52.67 P值 - <0.05 <0.05
在常規(guī)的兒科病房護理管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更多的是注重對病房環(huán)境的清潔以及患兒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盡管這種護理管理模式可幫助患兒盡早康復,但是護理人員單一模式的護理工作卻使得他們難以發(fā)現護理環(huán)節(jié)中所隱藏的潛在性風險。在此情況下,采用PDCA循環(huán)管理模式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PDCA循環(huán)管理,即包括護理計劃制定、護理人員執(zhí)行、護理完成度檢查以及護理總結四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緊密聯系而非獨立存在,也使得護理工作更具程序化與連續(xù)性[2]。同時,采用PDCA循環(huán)管理時,護理人員也能定期改進護理計劃,及時發(fā)現護理實踐中的不合理與不到位現象,對于提升護理工作質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護理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與上述理論相符,則表明PDCA循環(huán)管理模式較之常規(guī)護理管理更具臨床優(yōu)勢。其次,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則進一步提示,采用PDCA循環(huán)管理更有助于贏得家屬對于臨床工作的認可與好感,對于緩解醫(yī)患關系,降低兒科護士工作壓力上也存在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可得出本研究結論:兒科病房實施PDCA循環(huán)管理模式后,其護理質量與家屬滿意度均有顯著提升,該管理方案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采用。